APP下载

走近新课程,倡导新型的语文课外阅读

2009-07-17周雪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笔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从而使其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掘。

那么,目前我们高中生的阅读的真实状况如何?在新课标、新理念、新要求下,面对现状,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又该做些什么呢?为此,笔者专门做了调查。

一、灰色的阅读现状

笔者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对高一高二28个班级,每班随机抽查10份,采用无计名方式进行。后回收有效问卷270份。此外,还在教师中间展开访谈。

想到近年来物欲横流的情形,以及学者们惊呼的人文精神失落的忧虑,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中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反思。

目前,高中生对读书的认识有偏差。很多人赞同“两耳不闻课外事,一心只读课内书”的观点,甚至认为读书就是读课本;另一方面,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两耳不闻课内事,一心只读休闲书”。至于课外阅读只能以灰色来概括。有人根本不爱阅读却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无法自拔;有人即使阅读也多是看相关的辅导用书或是看轻松肤浅之类的而回避深刻的、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作品。客观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心理上是认同课外阅读的(76%表示喜欢,24%表示一般)。可在实际操作中能真正去阅读的人却又少得可怜。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的“经典失落”,“休闲横行”?联系当代的社会发展特征及教育现状,笔者希望能从三个角度浅陈一二。

(一)学生方面——贫血、缺钙

时间紧,缺乏宽裕的阅读时间。现行的教学机制留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不是很多。课外时间许多学生疲于应付作业和消化当天的知识。宽裕的时间似乎只有在寒暑假及双休日才有,但也会被各种名目繁多的作业占去绝大多数的时间。

畏难就轻情绪,缺乏阅读经典作品的激情与兴趣。因阅读背景的缺失、文化素养的匮乏等原因,学生获取经典作品的涵养有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当代社会大量的快餐文学、时尚作品应运而生(以轻松、幽默、搞笑为特征的“文学”的流行),两相比较加之中学生不成熟的心理很容易产生拈轻畏难放弃经典的心理。难怪教育界普遍反映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苍白正成为中学生的通病;更难怪有识之士在大声疾呼:再不重视经典,当代中学生的文化根基将被割断。

缺乏必要的阅读引导加之选择能力的缺失。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各种报刊书籍铺天盖地而来,图书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学生在瀚渺书海中很容易迷失方向。没有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中学生的选择能力、辨识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家长方面——近视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必然心态。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冲击下,家长往往把分数看成命根子。应试成绩不自觉地被摆在了首位,相对的,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就被轻描淡写地忽略了。在提升人文素养与高考的天平上,家长往往义无反顾地向应试教育缴械投降。调查表格中100%的对辅导书的选择与仅27%的文艺类选择明显对比,赫然为证。

(三)教师方面——急功近利

在考试指挥棒的震慑下,教育理念也易于发生相应的变味。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引路人。教师观念的转变及对学生的引导可谓举足轻重。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在校领导、在群众“上线率多少”的屡屡发问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趋向归属“现实派”。涵养人文素质的课外阅读在功利的高考面前正黯然失色。思想上的轻视麻痹也就使得教师疏忽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理科老师自不必说,连一些文科老师私底下也承认自己不怎么看好阅读指导,理由竟是对其投入大量的时间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相应的“投资回报”,即使有进行阅读指导的,也大多局限在做阅读题目的技巧的指导。学科教育越来越追求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而忽视了教育对象——青少年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对策: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这一“人性化”的根本目的,笔者以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倡发展绿色阅读”不失为一种明智而有效的选择。古人云:好学不如乐学。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而只有让学生有了这种学习的动力,才可能实现无功利的、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即“绿色阅读”。也唯有如此,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才不至于落为一句空话。笔者以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可作如下的努力。

(一)端正阅读动机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先导

学生群中,最突出的阅读动机有两种。一为“功利性阅读”,纯粹为了应试目的,有目的地搜索与课本相关的读物来阅读。一是“休闲性阅读”,纯娱乐消遣式的,轻松、休闲无需多费脑力型的阅读。自然这两类动机的阅读并非都不可取,它们有它们存在的理由,它们有它们的优势,起码这是学生自发自愿的阅读。只是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有必要让弟子们明白,这些阅读充其量是一种灰色阅读,极易造成他们的阅读失衡,极易使他们“贫血”“缺钙”,思想上“营养不良”。正如每个人身体上的良好发展需要汲取各种营养一样,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熟也同样有全面、丰富的需求。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端正急功近利和近视的阅读动机,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自主地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正如鲁迅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在这一点上,笔者在教育学生时常常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言传身教,因为高中时的笔者同样阅读动机狭隘,以致于在考上大学后整整有一年的时间不能摆正位置,找不到阅读兴趣,很是苦闷彷徨过一阵。

(二)培养自主阅读是形成阅读兴趣的源泉

1.营造绿色阅读空间

环境可以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学生主要接触的环境即家庭和学校。班级、学校的阅读氛围一般不会太差,平时大家对其关注也较多。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家庭氛围。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的阅读习惯,家庭的阅读氛围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笔者曾做过一次粗略的调查,喜欢阅读、有良好阅读能力的学生,80%以上家中订有定期的报刊、杂志。建议爱子心切的父母们不妨来个“家庭共读”,一同来营造绿色的“阅读磁场”,共同打造出绿色的、健康的阅读空间。

2.降低心理压力,消除阅读心理障碍

学生在接触大块头的经典作品初期,多少会产生一定的阅读心理障碍。有人震慑于书页的繁多,有人害怕作品中复杂的阅读背景及“高深”的阅读理念。很有一种仰望高山,高不可攀之感。心理上的障碍不除是很难让学生保持长久的阅读兴趣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此时,我们这些教育者们不妨帮助学生降低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自愿自主地参加到阅读中来。

3.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主阅读

人们常说:平庸的教师只是会叙述,好的老师会讲解,优秀的老师会指导和启迪。常闻: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要想培养学生持久和稳定的阅读兴趣,对其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启迪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精读、略读、迁移比较阅读、联想阅读。

总之,只有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其真正成为具有自主阅读能力的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开展各种阅读交流活动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主要途径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成功心理需求”,对学生“成长”的这种愿望,教师不仅不应当冷漠视之,而且应当用自己的热情和思考来点燃和巩固它。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结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为此,笔者时常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开展各种阅读交流活动,以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1.“一人荐一文”活动,以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来推荐能引起自己心灵共鸣的优秀文章或片断,并说明体会。一学期下来,每人刚好轮到2次,一学期经全班同学努力,共推荐美文100篇。

2.一月一随笔。以写作的形式将学生的阅读成果记录下来,可就人物评论或写作技巧等以读后感的形式,师生共同交流。教师定月评出优秀的3-5篇展示在墙报上。

3.一学年一班刊。这种形式我们刚刚尝试过一期,从封面设计到文章选编,均是学生自行参与,因为是编定他们自己的刊物,学生热情很高,效果很不错。

4.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自主阅读。要想高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写成小论文形式,而有所收获,单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发挥团队力量,而笔者则从旁提供书目、引导思路、指导他们的自主阅读。

参考文献:

[1]蒋成瑀.走出阅读教学的封闭圈[J].语文学习,2002,(7-8).

[2]王冬云.阅读名著需科学引领[J].语文教学通讯,2003,(4).

[3]靳贺良.阅读教学改革的几个误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5).

[4]刘洪权.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大关键[EB/OL].http://gaokao.netbig.com/fill/1j/861/20010802/107217.html.

(周雪梅 浙江省瓯海中学 325014)

猜你喜欢

中学生课外阅读笔者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老师,别走……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