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09-07-17薛海红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语文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是新世纪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并进一步指出:“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语文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动人,熏陶浸染,激发道德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效果的保证。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或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在教《祝福》一文时,让学生课前先观看《祝福》的影片,营造浓郁的悲愤氛围,深入体味作者当时的悲愤心情,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在教《雨中登泰山》时,笔者在讲课之初便精心设计了一个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领略过泰山的雄浑、黄山的奇秀、华山的险峻吗?你们欣赏过长江的秀丽、黄河的怒涛、漓江的清澈吗?你们是去过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还是到过素有天堂之称的苏杭呢?”这一番话,如一粒小小的石子砸在了平静的水面上,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无数的浪花,使他们不由得在下面唏嘘慨叹祖国山河之美,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愫,唤起了他们游历祖国山水的渴望。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条件,制造情境,教师巧妙地点拨与暗示,借助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入理想的境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例如讲解女作家钟丽思的《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时,笔者在向学生讲解当时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本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一个中国人是如何维护国家尊严的,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北京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残疾女孩金晶用自己的身躯捍卫圣火的尊严,捍卫奥林匹克的精神,捍卫祖国荣誉。借此教育学生,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是由她的人民的素质决定的,进而教育学生要想使我们的祖国富强,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地位,必须现在就努力学习,将来好为祖国的强大做贡献。再如在讲解《师说》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反复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含义,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思想基础。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二、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可培养他们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在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中受到道德洗礼

在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讲解鲁迅小说《〈呐喊〉自序》时,让学生通过回忆鲁迅了解鲁迅的爱国理想及其不断的努力奋斗的人生历程,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恰当使用语言的魅力,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由于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为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四、在教学中加入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表演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受到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向学生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学生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像鲁大海的鲁莽,完全是由于他对资本主义的仇恨而表现出来的;而周朴园的阴险、狡诈也是由于他自身的阶级特点所要求的。他俩身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因此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子。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地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除此之外,像鲁迅的《祝福》、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都可以通过情景设置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六七岁年龄段的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言:“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

(薛海红 河北省卢龙县职教中心066400)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思想与“剑”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