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传递

2009-07-17吴南中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育

一、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这个世界被包围在混凝土、钢铁、塑料和各种信息里,新闻和贸易通过报纸、电话、光纤和电缆进入我们的家庭,甚至缭绕于我们周围的空气也充满了歌声和故事,它被准确地编制成为无线电波并且交织在一起。与此同时,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却与日俱增,人们好像变得日益冷漠,这引起了教育界对情感教学的呼唤。情感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即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语文教育中应重视情感教育,语文是中小学教育的重头戏,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情感更丰富。翻开语文书,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委婉清丽或崇高悲壮的美感。那些范文,多是作家感情和心血的结晶。

二、语文教学实现情感传递的优势

1.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本身就有情感学习的目标。在语文新课标中多次提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2.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课堂里有了情感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形成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如泉水叮咚,潺潺流淌。学生自然会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

3.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本身就具备很深刻的情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例如朱自清的《春》, 为让读者感受到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作者描绘春天的山、水、花、草、雨、人等,有机地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构成一个美好的境界,具有整体意境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在情感教育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和人生,去感受美、发现美。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同时也使他们从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传递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就会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这时,“教者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

1.感受生活,传递情感

情感源于生活。周作人先生曾指出:青少年心理上最旺盛的是感觉作用,其他感情意志的发动也多以感觉为本。而此时的感觉须与现实不冲突,才能容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求一边学,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学,一边回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理解其意,感悟其情。在教学老舍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夏天的炎热,从不同的感觉角度即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角度来感受夏天的炎热,从而深刻地感受到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痛苦,激发学生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2.借助联想,传递情感

学生阅读的文本都是具有优美艺术境界的作品,只有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地感受情感。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其景物、其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境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蕴含了作者的美好的情感,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恶,对他人的关心与同情,对事业学业的执着,读来让人的灵魂受到深深的震撼。借助联想和想象使静态的文字活了起来,在学生的眼前变成一幅幅动态的画,我们可以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到《沁园春·雪》里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感受到《七根火柴》中恶劣的草原气候,感受到无名战士的忘我精神;感受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会到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感受到《君子于役》中妻子对久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也能体会到劳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教师让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诗歌特有的声韵美、节奏美和格律美,以及诗人的情感和心境。有的同学联想到了传说中的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有的同学想象了一个21世纪版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郭沫若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痛恨。

3.巧用媒体,再现情感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改革,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中小学课堂。由于多媒体可集声音、图像和动态画面于一体,达到创设情境,使教学形象、直观、生动的效果,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再现情感。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跨越国度等原因,使学生无法想象当时的情景,也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有些学生不知周总理是谁,也就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崇敬和爱戴。如果此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也只能是无病呻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回忆搜索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再让学生观看有关周总理的录像,特别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使他们如身临其境,备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根据文本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学生爱戴怀念总理的情感也就自然地流淌了,谁不为有这样的一位好总理而感到自豪呢?谁不为失去这样的一位好总理而感到痛心呢?又如:借助媒体,面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中国石拱桥,我们怎能不称赞中国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呢?当然有的教师为了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惜占用大量的时间,以致忽略了对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培养,看上去是有声有色,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

4.诵读课文,传递情感

吟诵朗读课文是感受课文感情的传统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试想连文本的内容都不知,那又有何情感而言呢?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深入了解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气相通,心相印,也就能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了。朗读时,音量、音调、音速的变化能影响人的情绪、兴趣,但这些都是声音的形,而不是声音的神。什么是声音的神呢?就是说话的感情。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感情去读。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最合适的一种读法,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非常浓,朗读的水平也提高得比较快。也可以让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朗读。在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笔者除了让学生作一般的朗读外,还把语文和音乐结合起来,采用节奏朗读法,把这首七律和二四拍的音乐节奏结合起来,一边打节奏,一边读书,学生的兴致很高。

5.感觉互动,传递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互动,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激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的情感在涌动,此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感觉互动,来传递情感。所谓感觉互动,就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手、口等器官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唱出来,也可以想出来。学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以后,一个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母亲便屹立在我们心中,对这样的母亲谁不想赞美一番呢?笔者请同学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一个学生朗诵了舒婷的诗;一个同学唱起了《妈妈的吻》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一个同学叙述了妈妈的眼睛,表露了妈妈对自己的关爱;也有同学给自己的妈妈写了一封信,表达了用实际行动爱妈妈。而教师要把握好手中的线,不能让学生的思绪乱飞,要适时作出评价,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情感教育。

丰富的情感来自生活,来自平时的积累。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感受不同环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受,在感受思考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形成一定的观念、情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正确地把握住文本作者情感,激起共鸣,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2]彭天翼.语文教学心理描述[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

[3]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4]曾光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8).

(吴南中 重庆 西南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400715)

猜你喜欢

情感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