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就业信息资源建设问题探析

2009-07-14刘春雷马晓亮

现代情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信息资源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刘春雷 马晓亮

〔摘 要〕就业信息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有助于就业心理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就业信息资源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构建完善的就业信息体系,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保证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2-0014-04

Research on Employ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Problem

Based on the Need of Psychology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yLiu Chunlei1 Ma Xiaoliang2

(1.School of Education,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

2.Jilin Brain Hospital,Siping 136000,China)

〔Abstract〕The employment in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ensures of full employment,contributes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employment.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ment mentality problem were discussed.Then this paper analyzed that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cess of job-hunting.It also suggested that perfect employment information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university graduate full employment should be promoted,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develop ment should be ensured.

〔Key words〕psychology health education;job-hunting;information resources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已逐渐由国家“统招统配”的就业模式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这种转变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遇的同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为严峻的竞争和挑战。面对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当代大学生们表现出了不同的择业心理状态。一方面他们能为自己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机遇而庆幸,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而感到忧虑,为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忧心忡忡,常表现出焦虑、急躁、自卑、怯懦、自负、依赖、攀比、嫉妒、急功近利、虚荣、冷漠等不良心理特征。这些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和择业成功率,成为困扰高校德育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关注大学生就业,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工作和内在要求。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高校自身发展与建设,也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成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前,现代社会急需各种复合型、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不仅仅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长期以来,高校片面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却没有受到重视,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提高。

目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供需信息不畅、职业指导不力、就业制度与户籍制度不配套、就业协议书缺乏权威性等都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的体现,其中供需信息不畅已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如何收集、处理和运用就业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以及就业信息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支持系统,将有助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健康发展。

1 就业信息资源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

1.1 就业信息资源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

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人才,是学校在新的就业制度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进行新的决策至关重要。随着市场配置人才机制的不断成熟和供需双方的互动,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趋理性化,其用人思想也在不断的修正,尤其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学科专业的适应性,这些应成为当前高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决策依据。因此,高校应努力把就业信息反映的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纳入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视野。

1.2 就业信息资源是大学生素质提升的动力源泉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推进,就业信息一方面反映着需方的职位、专业及人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着需方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对毕业生而言,需方在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用人机制、人才理念的不断成熟,对人才会提出不同的素质要求。这种变化的信息通过不同载体不断地向学校传递和流动,推动着在校大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地调整学习、实践活动,努力强化自身适应市场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就业信息资源的这种功能使其成为毕业生素质提升的动力源泉。

1.3 就业信息资源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保障

就业信息是择业者事先未获得,经过加工整理,能被择业者所接收并对其选择所从事的职业或职位有价值的消息、资料和情报。在信息时代,就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拥有信息量的竞争,谁掌握的信息多,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信息充足的毕业生可以在更多的单位中进行选择。因此毕业生常常会通过取得就业信息和知识的优势,以获得优先改变身份的机会[5]。可见,就业信息资源是毕业生就业的配置资源,创造信息优势是毕业生就业的先决条件。

2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随着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新的就业体制的建立和新的就业模式的实施,打破了以往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包统分”的传统模式,大学生原有的就业观念受到冲击,导致就业心理失衡,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8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就业,并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的最大因素。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负心理

自负是一种自我评价过高的心理倾向,自负心理一般产生于重点大学毕业生或高学历毕业生以及自认为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中。这些毕业生因为自己的专业紧俏,或自身的条件比较优越,而自感不凡,在择业中往往好高骛远、自命不凡,这个单位瞧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致使与诸多用人单位失之交臂。自负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表现,一旦存在这种不良心理,就会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之间产生极大的反差,最终因预期就业目标未能实现而忧心忡忡,悲观失望。

2.2 自卑心理

与自负心理恰恰相反,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缺乏勇气、自信,不敢面对、参与竞争。他们总认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常常因为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失去了很多良好的机会。同时,自卑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它不仅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2]。

2.3 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毕业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抉择是否正确等。这种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意志消沉,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特别是在择业遭受挫折后,焦虑心理更加严重。产生这种心理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缺少就业信息,缺乏社会经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在面临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择业心理不够成熟。

2.4 偏执心理

大学生的偏执心理主要表现为追求公平的偏执、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和对专业对口的偏执。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社会客观因素,将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给自己造成心理阴影;有的大学生不了解就业信息,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初衷;还有一些大学生不顾社会需求,无视专业的适应性,不能从事本专业工作就不签约,这样的偏执心理必然减少大学生就业的机会[3]。

2.5 依赖心理

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国家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他们不愿放弃传统的就业渠道,思想上还残存“统招统分”的意识观念,缺乏自主择业意识,不愿参与市场竞争,寄希望于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和家庭[4]。在对用人单位的选择中,往往不看是否适合自己,也不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过于依靠父母之意和听取朋友之言来取舍职业,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极端的行为。

2.6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有些同学无论是单位的选择还是应聘前的准备,都表现出个人意向的缺失,缺乏主见和能动性,人云亦云。从众心理表现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没有从职业发展、个人前途、国家需要去考虑,而是一味地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部分大学生不愿从事基层工作,而是盲目滑向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使得许多大学生迟迟不愿签约,导致与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失之交臂。

3 构建完善的就业信息体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客观地说,近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流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对毕业生就业信息本身的规律性还没有达到科学的认识,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很多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现实的环境迫切地要求建立一个有效流通的信息系统,这需要社会、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各方的共同努力。

3.1 高度重视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竞争能力由于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对“私人信息”的了解,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盲目就业,追求就业的短期目标已成普遍现象。这对毕业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实践证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帮助其调整心态、发挥水平、顺利实现就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同时考虑到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特点以及就业指导工作本身的特点,使就业指导工作既符合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生就业。

就业指导过程不但要注重于对学生就业安置和提供就业信息,还要加强学生培训和职业辅导,以发展的理念来指导学生的就业,把就业指导工作上升为注重于理论研究和就业指导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将就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生就业工作融入学生学习、社会素质培养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3.2 创新信息使用方式,建立高效的就业信息网络

建立高效的就业信息网络是向大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信息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信息服务可以借助讲座、信息发布会、布告栏、电脑、宣传材料等形式将就业信息告知毕业生,也可以建立信息库,向学生开放,学生通过电脑查询即可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总之,它不仅仅是指利用因特网组建的信息网,而是指利用电脑网络、布告栏、消息窗和就业信息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组建一个综合的信息网络。当前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其背后是一个大型数据库,存储着大量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单位需求、签约情况等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就业服务机构应做好信息的筛选、创造以及数据分析处理,创新信息使用方式,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就业信息资源开发,让高等学校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信息,帮助其顺利就业[6]。

3.3 拓宽信息搜集渠道,提高信息搜集能力

毕业生是就业市场的微观主体,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竞争、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竞争首先都是从信息的获得开始的,因此,学会如何传递真实信息,拓宽信息搜寻渠道,提高信息搜寻能力对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毕业生们的信息搜寻渠道也越来越宽广,目前主要的信息渠道有政府、学校就业职能部门网站、供需见面会、人才市场招聘会、企业招聘网站、人才市场网站、实习单位、就业报刊和杂志、亲朋好友、老师等社会关系资源等等。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就要求毕业生增强信息搜寻的主体意识,增加信息搜寻的成本投入,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和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综合素质,从繁多的信息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信息,进而有效的实现就业[7]。

3.4 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就业心理咨询是针对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它不仅是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条件,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及各种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与干预机制[8]。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就业心理指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有助于缓解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紧张状态,及所带来的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有助于他们客观地认识所面临的困难,树立信心,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综上所述,严峻的就业形势冲击着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大学生求职择业,不仅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取决于毕业生个人的专业、学历、综合素质,还取于毕业生是否拥有足够的信息。可以说,就业信息是通向用人单位的桥梁,是择业的重要依据,是顺利就业和就业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笔者认为需要联合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共同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就业信息体系,并切实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认真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的因素,通过不同渠道、采取不同措施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为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创造条件,保证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尔湘.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与运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4):71-73.

[2]蔡应昌.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98-99.

[3]林莉.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52-53.

[4]崔长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引导[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78-80.

[5]张药.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市场,2007,(35):96-97.

[6]曾起郁.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12):110-112.

[7]钟兴言.就业信息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8]王少梅.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69-70.

猜你喜欢

信息资源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关于构建党校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谈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