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视野下的档案激活模式探析
2009-07-14李京芬
李京芬
〔摘 要〕伴随网络的迅猛发展,数字图书馆已悄然进入图情的制高点。传统的图情档案管理模式已不合时宜,必须采用介入式疗法予以激活。只有赋予其新的模式,才能更人性化的服务读者。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图情档案;激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2-0032-02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Document Activating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LibraryLi Jingfen
(Library,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the digital library has entered into the highest point of books gradually.The traditional book document managing mode has become out of date,so the library must take intervening method to activate it.Only by taking new mode can the library serve the readers better.
〔Key words〕digital library;book document;activating;mode
1988年,美国学者伍尔夫W•Wulf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描述。笔者比较倾向这样一种描述: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价值的图像、文本、声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收集,进行规范性的加工,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现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链接的电子存取服务。数字图书馆便是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的自由存取和以用户为主导的全方位的服务。准确地说,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因此,数字图书馆不仅是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和存储,为读者提供信息查询与获取的机构,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分布的、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数据库和知识库组成,拥有统一的检索界面,遵循统一的网络协议,支持对系统内的数据库和知识库进行一致性的访问,最终实现广域网上的资源共享。
客观的说,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式管理既是数字图书馆的构成要件,也是高校图情档案管理应予遵循的发展方向。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方式,而是需要无时间、空间、地域、借阅限制的多元化的个性信息服务,需要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需要从尽可能广的空间、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读者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已不是传统图书馆状态下的图情档案模式所能满足的。所以,着手构建图情档案的新模式,是实现最优化服务的最佳选择。而满足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便是对现有的图情档案彻底激活。只有整合信息资源,才能把分散的条条块块的图情资源集成化;只有把“死”的图情资源网络化,才会真正的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 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图情档案并没有因为数字图书馆的方兴未艾而真正的起死回生。不可否认,基于软硬件的客观现实,中国的数字图书馆,一直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正处于摸索和徘徊状态。但是,这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也是大势所趋。问题是,我们很多的图书馆管理者,每逢场合必谈数字图书馆,而真正的数字图书馆到底该是什么样,都是雾里看花,所以,绝大多数图情档案依然未真正的广泛的进入广大读者的视野。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1 图情档案数量多,但使用不便
好多高校馆都号称拥有近百万册或者几百万册的纸制图书和期刊,可是读者能接触的却仅仅是冰山一角。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好多图书都成了死书,成了断网的信息。诚然,各馆都采取了开架借阅或者查寻机的服务模式,但是,读者的精力和阅读知识有限,再加上查寻机所提供的基本就是篇名,所以,读者好多时候根据篇名借阅的图书,往往不达其意。
1.2 流通虽然简约化,但限制太多
传统的图情档案,都是通过人工操作和手工书写等手段,对文献信息进行分类、标引、整序等整理工作。随着数字图书馆大潮的冲刷,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各高校馆均先后引入相关软件对新采购的图书信息进行数据化整合,读者可以凭“一卡通”等方式实现刷卡借阅图书。然而,基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作用,真正进入流通的、供读者借阅的图书和期刊并不多。因为手工时代采购的大量图书都是采用卡片方式查询、借阅证借阅;现在要重新回溯建库,量大不说,好多图书早已老化或者损坏严重(因多种原因剔旧也做不到),无疑带来了繁重的劳动,所以,只有条件好些的高校馆在回溯建库,而一般性高校馆或采用让读者凭学生证借阅,或者干脆以二线图书的名义束之高阁,远离读者。
1.3 读者需求刚性化,但服务缺位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和网络信息交流方式的出现,社会成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行的服务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读者的话语权、知情权正日益强化,人性化需求日益呈刚性发展。然而,受时间、空间、印本数量等条件的限制,传统图情档案的流通查询、复制、借阅等服务方式的不便越来越明显,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地位开始动摇。
2 应对的策略
读者是永恒的上帝。必须把“科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将传统的图情档案予以激活,既是一种超前思维,也是数字化的必然。
2.1 加速馆藏资源数字化,大力提高现有图情档案的使用效率将长期积累的传统介质上的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建设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信息资源,由死书变活书,是高校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高校馆,特别是一些专业化较强、历史比较悠久的图书馆,其长期积累的文献资源不仅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基础,更是人类文明史的记载,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将这部分文献数字化,不仅是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迈进的关键的一步,也是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历史传承。传统的文献信息大多以纸张为载体。这种传统介质的文献体积大,几乎占据了传统图书馆全部的物理空间。而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只限于符号媒体的文献信息扩展到支持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海量的信息被压缩到非物理概念的计算机硬盘空间中,数字化后的文献不仅可更加逼真地反映原文,而且可以保证文献数量不断增加而图书馆馆舍空间相对不变。图书馆是由图情档案、读者、馆员、馆舍等要素组成的实体。以往,传统图书馆用书库面积来说明馆藏资源数量;而今,则是通过服务器的硬盘空间大小和网络导航系统的覆盖面来说明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大小。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这些要素要在同一时间、空间范围内活动,才能构成图书馆的信息传递行为。而数字图书馆打破了时间、空间、印本数量的限制,读者只要能链上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就能在自己的计算机终端了解或获得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
2.2 积极采用介入式疗法,注意维护知识产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美国1995年版的图书馆职业伦理规范提出,“我们承认并尊重知识产权。我们区别对待我们的个人信念和职业责任,不允许我们的个人信念干扰对本机构目标的清晰表述,或干扰我们为用户获取信息资源而提供服务”。历史积累的大量没有进行网络加工的图书期刊档案,只要秉持职业责任,最终会解决的;现代技术的发展,也完全可以完善对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不必担心承担责任。关键的问题是把我们现有的理念与世界真正的接轨。为了既有效的方便读者又保护知识产权,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密、授权使用和网上信用卡支付等方式对信息的传递范围进行控制。信息的整合,其要求不仅仅是把篇名告知读者,至少还要把梗概标引出来,这样读者对一本书或者期刊的大致情况才会有个综合的了解,进而决定是否借阅。从技术层面上看,一般而言,纸制图书都是公开发行的,对正规采购的图书进行标引与梗概不涉及知识产权,但,期刊、博硕士论文领域里确有部分涉及内容保密的问题,这就要采用屏蔽或者其他加密的办法进行保护。
2.3 修改本科评估观测点,对图书使用标准进行硬性规定2004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涉及图书馆评估的项目有: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使用效果好;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评估实践中,很多高校都在突击备战,评估专家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的。说实话,除“211”高校外,大多数普通高校,都是在评估前的一二年实施完善评估要素的,其实际质量可想而知。其主要原因还是现有的评估标准不细,约束性不强,有空子可钻。读者借阅的图书大多数都是近些年购买的,早前购买的图书以及过刊利用率极低,这是因为好多是“死”的。既然回溯建库本身就是麻烦的事,评估又没有硬性的规定,所以,自然能回避的都在回避。笔者以为,评估时,既要看表面的生均册数,更要检查图情档案完全实现网络信息化的真正状况。评估标准既要实事求是又该与时俱进。建议在未来一轮的评估中,把“图情档案实现完全激活、读者利用率高、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先进且数据更新快”纳入到具体的评估指标中。须知,现在的高校馆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书刊阅览地,而是日益演化为全社会的文化、教育、科研机构,更逐渐成为各种学术研讨、知识讲座、文化交流、科技培训的中心。
总之,数字图书馆视野下的高校图情档案管理应采用全新的激活模式,动则生。数字化技术不但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图情档案的再生注入了新鲜血液。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的图情档案必将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张莹,等.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比较[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5):7-9.
[2]金静.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与高校图书馆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2):76-77.
[3]江福兰.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2):54-55.
[4]田峰.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创新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7,(5):81-83,89.
[5]http:∥www.ifla.org/faife/ethics/codes.htm[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