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雀东南飞》管窥

2009-07-14陈兆刚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焦母焦仲卿孔雀东南飞

每次读《孔雀东南飞》都为刘兰芝那种坚强持重、不为威势所屈、忠贞刚毅、不为荣华所动、处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而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与人格所撼,更为焦中卿那种忠于爱情又不敢直接反抗、只能忍辱负重、最终用生命捍卫爱情的神圣与纯洁的精神而喟叹。

近日再读更加叹服,也参悟到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但有几点疑惑,经过思索倒也有点自己的看法,仅付一笑。

一是“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中的“复”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江夏、肖毅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注(以下简称江注)为“复、能”,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简称朱本)中未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复”有十二个义项,但无此注,也没有近似“能”的注解与义项,在商务印刷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典》中也没有。《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没有,而其他义项又不妥,只有巴蜀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字典》第八个义项“补偿”。《汉书陈汤传》:‘虽斩宛王母鼓之首,犹不足以复费。”将之引入《孔雀东南飞》中可译为“儿已经生就了一副福薄命浅的穷相,幸好娶得这个好妻子作补偿”,语义相符,天衣无缝。

二是“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中的“徘徊”一词,江注为“便在庭树下徘徊,自缢在朝东南方向的树枝上头。”唐弢在《<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唐弢文集》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中说:“兰芝死后,以他(焦仲卿)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徘徊”也是直接移入译文,朱本中未注,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上也未注,足见此词古今通义。《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徘徊,亦作‘俳佪‘裴回。来回地行走。《汉书·高后记》:‘[吕产]入未央宫欲为乱。殿门弗内,徘徊往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徘徊]来回地走。《汉书·高后记》:‘殿门弗内,徘徊往来。○引犹豫不定。向秀《思旧赋》:‘心以踌躇。又写作‘俳佪。”《古汉语字典》(巴版)“[徘徊](1)来回地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2)(思绪)等往来不定。陶渊明《闲情赋》:‘恫恫不寐,众念徘徊。”

由此可见“徘徊”一词,自古在理解上无异义,而我说的是焦仲卿为何“徘徊”呢。唐弢先生认为是“懦弱”,江夏等认为“对封建势力退缩,被封建道德约束”,江说与“徘徊”无关,唐弢先生明确告诉我们是因为“怯弱”,“弱”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封建道德”体系,具体的说是焦母面前;“怯”呢,也是在焦母面前的。但是焦仲卿表面上“遣归”刘兰芝,却又与刘兰芝订“磐蒲”之盟,立“不负”之誓,已经违背了焦母“遣去慎莫留”之命,况且又明谓“故作不良计”,何“怯”之有呢?更没有什么留恋的。

还是本诗作者在后面暗示了我们,焦仲卿“来回地走”,是在“庭树下”寻找那长在向阳一面的“东南”方向的粗壮的树枝,担心枝细承受不住自己的身体,那样会欲死不能,反惊动母亲,进而行动受到限制,更说明其抱定必死的信念,而且死前镇定坚决,不存丝毫犹豫之情,更不是做样子,以示其忠于爱情。这也正是“寡妇起彷徨”的内涵(当然这是此诗之糟粕)之所在。只有这样理解,仲卿的形象意义才更有价值,才配做刘兰芝的陪衬,才当得往“外柔内刚”之性格,才能真正起到编者所期望的警世作用。

这样理解“魂”走东南,与诗首起兴相应,又与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一样毫不“迟疑和犹豫”的行动相衬。如此结局,岂不更妙吗?

陈兆刚,教师,现居湖北房县。

猜你喜欢

焦母焦仲卿孔雀东南飞
浅谈焦仲卿的悲剧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及思想意义
焦母嫉妒心理探微
兰芝被遣只因焦母恋子
沈阳求职竞争指数高 东北继续孔雀东南飞
翻飞在性格的掌中
焦母是可以理解的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