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永正的教学思想过时了么

2009-07-03李克军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于永正三本思想

李克军

前不久,在江苏省徐州的一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于永正做了课,讲了学,赢得与会者的好评,但与此同时也听到了迥异的声音:“于永正老了,他的教学思想过时了”“徐州和江苏学习于永正教学思想这么多年了,也该换换人,歇歇了”等等。于永正的教学思想真的过时了么?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呢?笔者提出如下想法。

一、学习者和评价者要对于永正的教学思想有一个深入完整的认识

对任何事物进行评价,其前提是对评价对象的全面了解。于老师是从教学第一线走出来的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读书时的体验和感知。于永正老师的“三本五重”教学法就是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强调学生“读”的功效。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因此,读,对说、写、听都会有促进作用。因为学生自己读懂了的东西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储蓄,日积月累,到写作的时候便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了,这也是于老师教学风格的体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智力背景”的概念,作为一名老师,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的场合中拥有话语权。

打个比方,有人说教学有三个境界,即“山是山,水是水”“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于老师曾说自己到达了第二个境界——“山不像山,水不像水”。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当时听于老师执教的课文有《草》《壁虎》《燕子》……课上,师生之间激烈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真是达到了“哑巴也想唱歌”的程度。我想,于老师之所以自谦“山不像山,水不像水”,主要因为他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基础展开的,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是在不知不觉之间达成的,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跳出学习过程意识到“我在受教育”,甚至听课教师也只有在课后分析时才觉“原来如此”……

此次观摩于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颇感“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他一改语文课上分析人物形象的常规做法,围绕一个“忍”字,整堂课学生都在潜心阅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俨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读者的身份,而是真正走进了作品主人公的内心,这种心灵的对话才能感悟深刻,也才可能为将来学生独立阅读《水浒传》做好方法上的铺垫。与于老师早年语文课的热烈相比,风格不同的是,课上多了静心阅读、品读、体悟的宁静和思想的深刻。我们清晰地感到于老师在花甲之年对他的“三本五重”教学法又注入了新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这才是一种教学思想的生命力之所在。与时俱进的思想在于老师身上得到了体现。

二、教学模式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按照一般的定义,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是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根据国内外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和现有的定义,教学模式的概念可以这样表述: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和研究也不断深入。于永正的“三本五重教学法”是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于永正的小学语文教学思想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具有可借鉴性。倘若不是如此,教学研究就只能从个体的经验当中来,不可能建立在对前人、前著的基础上,也就谈不上发展与创新。但另一方面,也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人执着的研究,才使得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既定的教学模式不断被突破、丰富和创新,也才使教学研究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新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来并不意味着成为过去时的教学模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相反,面对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它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此次观摩活动与于老师同台献艺的于永正的弟子们,每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又时时感到闪烁着“三本五重”教学思想的火花。例如,上海市名师工作室成员戴建荣老师执教的《赏鹅》。戴老师带着他的一年级的学生们吟诵诗文,欣赏画面,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最终通过欣赏王羲之的草书“鹅”,领略鹅的形态之美,受到书法的熏陶,使语文教学的审美价值得到体现。贯穿始终的一条教学主线便是“读——悟——读——悟……”尽管几位弟子们教学手段不尽相同,但“三本”的核心理念和“五重”模式的要求都在课堂上有机地实现了。

学习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学习某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业已形成的具有典型性的或规律性的认识。经常见到有年轻教师用于永正的教学设计上课,结果味同嚼蜡。究其原因,没有搞清“学”于永正和“仿”于永正的区别。所谓“学”,应指学习于永正的思想内核,而不是他的外在表现。比如,于永正老师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这种活泼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培养语文的情趣。那是因为他关注到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说明,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而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仿”于永正的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

学习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于永正老师自己也在上述教学思想指导下,与时俱进的实施教学活动,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吮吸他的精神、内核,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

三、重提端正研究和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正如吕型伟先生所说:“近年来,在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我称之为‘浮肿病与‘多动症,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以外,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有的是为了出名,有的是出于无知。”试图对于永正教学思想乃至其他更完善更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创新是好的——教学改革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但假如我们还没有搞清内涵就盲目持否定态度的话,岂不让人耻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得知道巨人是谁?他的肩膀在哪里?”一定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谈创新。

学术研究需要宽容、踏实、耐得住性子,容不得浮躁、浅尝辄止、功利主义。看似老生常谈,老掉牙的话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它的内涵,我本人听过于永正老师的许多课,无论是哪节课,我认为他的爱生情节、对教材的挖掘和钻研、以生为本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于老师的眼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学生千差万别,会表现出不同方面的能力差异,所以于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于永正老师在谈到自己的教学感受时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教育目的没有达到学生学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

透过于永正老师教学艺术的七色光环,我们发现支撑教学艺术的基石是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将教育实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导致学生厌学的致命伤是老师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以成人的心理需求代替儿童的心理需求,犯了伟大导师列宁所说的“让四岁的儿童去学习高等数学”的错误。而于永正老师强调蹲下来看学生,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去体验世界,自觉地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似”。于老师以真诚的爱、真挚的情和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诠释了教育的精神实质,是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他的课堂也是孩子的天堂。他的教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猜你喜欢

于永正三本思想
于永正:短暂与永恒
风正一帆悬
于永正从教年记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会思考的食物
鸟人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