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2017-06-27蔡丹丹杨兆君
蔡丹丹+杨兆君
摘要:立足于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以于永正和郭初阳的《珍珠鸟》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比较课例,从“明确目标选对内容”“把握学情选对方法”两个方面把握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作用,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础地位。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于永正;郭初阳;《珍珠鸟》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各个阶段,是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基础,其它三个方面要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上展开。因此,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为基础。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差异比较明显的两种教学模式,一是遵循传统文本解读,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是创新文本解读,注重对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在遵循传统和颠覆创新之间,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
一、比较不同《珍珠鸟》课例
《珍珠鸟》的主题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通过人与鸟的和谐相处表现人与鸟之间的信赖”,但近年来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于永正老师和郭初阳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大相径庭。于老师遵循传统主题,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郭老师颠覆传统,探索文章背后的文人精神。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教学,哪一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下面我们通过对于永正老师和郭初阳老师分别执教的《珍珠鸟》一课来做具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文本语言理解“我”对珍珠鸟的喜爱,再通过说和写表达喜爱之情。该课以文章开头“真好!”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默读课文,快速找出这对珍珠鸟好在哪里。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老师先让学生大胆读出来,再指导朗读、范读,学生再读。《珍珠鸟》的语句生动自然又富有趣味,适合朗读,反复诵读之后,学生自然能够感悟到句子中蕴含的“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然后在学生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于老师提出“如果你是文中的可爱的小珍珠鸟,你想对冯骥才说什么?”“以小珍珠鸟的身份来写一写冯骥才。”从学生的习作成果来看,学生不但把握了主题思想,而且能够主动地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在写的过程中虽有困难,但在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基本都顺利解决了。这堂课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紧扣文本,通过读和写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分为六个部分:读自己最喜欢的话、笼子问题、互文阅读、谁更有力量、“绝不飞出去”的囚禁、历史的思考。第一个环节“读自己最喜欢的话”,没有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感情,之后的学习中也没有进行朗读训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郭老师想通过《鸟儿的理想主义》《群鸟》《象棋的故事》等材料引出“鸟笼是一种囚禁”,但从学生的回答——“如果我被关在笼子里的话,我是不敢出去的。因为我担心外面的那些鸟儿会来伤害我。”“我觉得,养在笼子里面,我每天可以看它,非常可爱的!”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没有理解郭老师的意图。该堂课引入过多的课外材料,大都是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把对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教学方法
于老师采用的是朗读和习作训练的教学方法。朗读法能够加强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激活学生思维,陶冶情操,培养语感。《珍珠鸟》这篇课文内容难度不大,语言生动自然,很适合朗读,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抓住课文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让学生模仿课文内容,以珍珠鸟的身份向作者表达感激之情。通过朗读和习作,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将语文课程学習语言文字运用的性质落到了实处。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珍珠鸟》采用的是问答法。问答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对于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老师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是恰当的,但提问应基于文本和学情。基于文本,学生的思考才能有据可寻;基于学情,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郭老师本课设计的问题却脱离了文本和学情,比如在“笼子问题”这一部分郭老师提出两个问题:“第一,珍珠鸟的笼子,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第二,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郭老师本是打算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出“笼子对鸟儿的束缚和囚禁”,但是文中对笼子的描写是温馨的,从学生的回答“安全”“像家一样”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也是温馨的。另外,郭老师针对文中的一句话——“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提出一个问题“它到底飞不飞得出去?它飞出去会怎么样?”我们先看文中这句话,这句话应是为了表现人与鸟之间的一种和谐的关系。但郭老师仍试图让学生理解这是对鸟儿的一种囚禁,从下文学生的回答“我觉得,养在笼子里面,我每天可以看它,非常可爱的!”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并没有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转变。郭老师的课堂通过大量材料的引入对比和深入探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缺乏对文本语言的梳理和感悟,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从上述两个课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必须立足于文本语言,着眼于学生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每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
从语文素养到语文核心素养,变的是对学生素养的要求,不变的是培养学生素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首先还是应该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目标。基于上文对于永正老师和郭初阳老师分别执教的《珍珠鸟》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明确目标,选对内容”和“把握学情,选对方法”两个方面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明确目标,选对内容
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标。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以语言的运用为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明确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将听说读写训练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上述课例中郭初阳老师过于注重挖掘文本背后的内容,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训练。于老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将情感体验与听说读写训练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说中表达情感,在写中深化情感,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当然,不同的文章有着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探索出更多精彩的教学设计。
(二)把握学情,选对方法
孙双金老师认为:“教师设计的高度和学生能够达到的高度有落差。关注‘儿童的高度应进入教师的视野,这是儿童文化应有的情怀。”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分散到每一堂课中,根据学情选择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方法。
于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于老师眼中有学生。张芬英老师说过:“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多一味,那就是‘学生味。”在上《珍珠鸟》这一课时,于老师了解到学生怕习作,习作能力弱的学情,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抓住这篇文章的特点,采用练习说话和习作的教学方法,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而郭老师却没有把握住学生的学情,问答中提出的问题脱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使得本来一篇简单的课文复杂化,导致教学结果不理想。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在把握学情的前提下,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作为基础,选择适合学生,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教学方法,从而一步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会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愿景[J].语文教学通讯,2016,(5).
[2]孙双金.各领风骚 精彩纷呈——评“评京浙苏”三地特级教师同上《珍珠鸟》[J].江苏教育,2012,(3).
作者简介:蔡丹丹(1992— ),女,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