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模因认知观

2009-07-02马丽娅

学理论·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模因认知文化

马丽娅

摘要:文化教学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在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中日趋受到重视。模因最初被应用于解释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种研究方法。文化从认知角度看是指社会现实,是个人或集体感觉性的、体验式的自我建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渗透着模因认知观。

关键词:文化;模因;认知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42—02

一、 引言

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胡文仲,2005)文化教育在狭义上讲是语言文化背景的通识教育,从广义上则是人们对世界观经验性的、理解性的自我建构。英语教学作为传导语言兼具文化的特殊行为,肩负着语言文化知识普及、培养教学对象遵循认知规律传承文化、对文化自我建构等历史使命。大学英语教学实施文化教育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知识多元化的客观需要,而且也符合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规律。语用学新领域模因理论的产生及发展为文化的认知教育构架了桥梁。

二、 模因与模因认知观

模因是通过模仿得以复制传播的信息。模因一词最早见于Dawkins于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他认为模因是能够自我繁殖的文化传播单位;从广义上说,模因可以被称作模仿(1976:192)。模因具有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模仿性是模因传播的媒介,一种信息要想成为模因首先需要有人进行模仿。模因的复制性是模因的本质特征,模因能够被模仿得以传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具有自我复制性。Francis Heylighen指出模因要想被成功地复制必须经历四个阶段:(1) 模因的同化,即通过同化使个人成为模因的宿主;(2) 模因在人脑中要有保持力;(3)模因要借助个人的语言表达、行为表达及其它来传播;(4)模因的传输。传播性是模因形成的根本途径。信息要成为模因必须经过广泛传播,传播的范围越广、传播的时间越长,模因性就越强,其生命力就越旺盛。

模因认知观是从认知角度看模因的各阶段发展。人们发现模因的形成、保持、变异和复合都可以在认知领域找到理据,而文化作为模因能够自我繁殖的传播单位,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受重视程度、保持、变化和与汉语文化的整合渗透着模因认知观。

三、 大学英语文化教育与模因认知观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不仅包括英语课文中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的汉语文化背景知识,还包含正确运用英语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自我建构。因此,文化与认知存在固有的关联;同时,语用学家提出了模因理论是文化传播单位,阐述了模因不仅用于解释文化现象,还可以应用于教学。

1. 文化重视与模因形成的注意观。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并不是附加于英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技能的第五技能,作为英语学习的背景,它限制着英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向学习者理解世界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模因是从文化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就是模因,可以通过模仿实现共时的全球传播和历时的代代相传。大学英语课程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包含着模因形成的注意观。注意观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观认为:人们用语言所表达的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些部分。如“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只描写了整个车祸中引起我们注意的一部分,而其他部分,如小车突然转向、冲出了马路等却未表达出来(F. Ungerer & H. Schmid: 1996)。模因具有选择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某些信息更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更容易被大脑的神经组织激活。在认知注意观的影响下,人们更愿意对某些信息倾注更多更长久的注意。大脑在接受到这种注意后,会迅速地对这些信息做出积极反映,对这些信息加紧记忆并传播给其他人形成模因。另一些信息由于没有被注意而得不到传播不能形成模因。文化现象层出不穷,选择什么主题作为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紧紧围绕教材提供的文化背景知识,另一个是明确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即了解学生的注意,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文化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文化教学基于文化受到重视,正如模因形成是由于某些信息会首先进入人们认知的注意范围内,因此,文化教学的开端渗透着模因认知观。

2. 文化模因的保持与基本范畴理论。基本范畴的研究始于罗杰·布朗(Roger Brown)。他认为:一件东西在范畴等级中可以有不同的名称,而某一范畴等级的名称具有优先地位(superior status),事物首先在此等级上被划分(赵艳芳: 2001)。这种等级范畴就是基本范畴。基本范畴不仅是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最直接、相关性最大的关联点,也是人脑与语言相互作用的最大关联点。文化信息形成模因的最初状态属于基本范畴,因为大部分文化模因在未发生变异和重组之前是使用频率最高、表达形式最简洁、最易被人们在短时间记住的。文化模因的保持符合认知语言学中基本范畴理论的内涵,基本范畴的优先地位决定了文化模因发生变异和复合之前要有足够长的保持时间,即保持力,目的是使该文化模因能够频繁使用,巩固其自身的模因特性。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育具体表现为某种文化现象产生的语言模因的传播。互联网的普及带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语言信息“网虫”逐渐形成了模因。根据基本范畴理论,该模因要保持一段时间后才能发生变异和复合以继续维持其生命周期,如从“网虫”可变异成以“房虫”、“票虫”、“棚虫”等等。根据认知基本范畴理论,即使该模因发生了变异,其原始的语言形式“网虫”不会被人们遗忘。基本范畴理论指出:文化知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保持度取决于该文化知识的基本范畴性,即考察该文化知识是否是其它文化知识的基础,是否最突出,运用频率是否最高。英语课上教师对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反复讲解和重视正是基本范畴理论的客观写照。

3. 文化重组与模因变异的经验观。大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文化知识传播、巩固、重组和整合的过程。文化现象经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为学生了解,通过反复练习得以巩固,而重组则是学生将习得的文化知识内化的过程,其中渗透着学生的自我经验和感悟,体现了文化作为模因现象的变异特征。经验观主张: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描写兼具客观描写和主观描写。客观描写是对事物本身的组织构成进行描述,而主观描写是指基于自己本身的经验和体验对某事物的意义提供更丰富、更自然的描写,如人们看到红玫瑰花不仅能进行上述客观描写,还能够提到红玫瑰花使人感到热情、温暖,有的人还可能联想到烛光晚餐和爱情誓言。

文化模因具有可模仿性,从认知角度看,人们对现实世界基于经验的客观描述是人们模仿文化信息的认知基础。人们以客观的经验为基础可以对文化信息进行正确的模仿,保持文化模因的本来面目。一个文化模因形成以后,首先进入人们的认知域,人们依靠认知能力对该文化模因进行解读和分析,对其进行意义描写。文化模因在其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异。认知经验观这样解释文化模因的变异现象:人们能够凭借自己的经验对一文化模因现象进行客观描写加以传播;经历一段时间的保持,客观描写被再一次激活并被附加更自然的描写,进入主观描写阶段;文化模因在主观描写阶段发生了变化,变成内容相同表达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文化模因和内容不同但表达形式相同的表现型文化模因。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应积极鼓励学生的文化重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文化模因复合体与整合观。大学英语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英汉文化的学习共同体,即实现英语文化模因与汉语文化的整合,造就文化模因复合体。认知语言学在陈述语言的整合观时强调:语言单位为象征单位,象征单位是音位单位和语义单位直接相连的结合体。两个或多个象征单位依靠整合而不是组合来合成更大的语法构造(grammatical construction)。在这一过程中,复杂的语法构造不完全等于数个象征结构的简单相加,前者的意义也不等于数个后者意义之和,各成分之间会发生调整以达到相互融合(王寅: 2006)。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模因复合体是英汉文化模因相互整合而成的,整合的目的也是延长每一个文化模因的寿命,深化和丰富每一个文化模因的内容。整合过程表明:文化模因复合体的意义值与单个模因简单组合的意义值不相等,而且前者往往大于后者,比后者更丰富。其中最显著的部分是复合体拥有比单个模因更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能力。将认知的整合观应用到文化模因复合体的分析充分说明文化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多产性。

四、 结语

模因是通过模仿得以复制传播的信息。文化作为可以被模仿、复制和传播的信息具有模因性。模因的形成、保持、变异和复合在认知语言学中找到理据,体现了学生认知的规律,有利于开展大学英语文化教育。大学英语教育对文化的重视包含了模因形成的注意观,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范畴理论体现了文化作为模因现象要在学生认知中得以保持,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对文化知识的重组含盖了模因变异的经验观,整合观充分展现了构造英汉文化模因复合体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3]Ungerer, F. &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1996.

[4]陈琳霞、何自然. 语言模因现象探索[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108-114.

[5]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王寅. 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The Study on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Meme in College English Culture Education

Ma Liya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

Abstract: Culture education, as the core of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receiving more attention in the moder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Meme, which was originally used to explain cultural phenomena, is a way of studying culture that is cognitively considered as social reality and self-construction of a person or a certain group based on their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meme is throughout the college English culture education.

Key Words: Culture;Meme;Cognition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模因认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新闻标题与模因传播
英语教学中模因复制现象探析
模因理论视角下的英语专业教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