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

2009-07-02

学理论·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新特点教学方法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唐 黎

摘要: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而其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开设有其自身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新特点,这些都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有新的改革,以求圆满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必要性;重要性;新特点;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35—02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新特点

1.与历史专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课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是依据一定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而确定的,以一定时期高等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为出发点,并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崇高的信仰,真正成为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与相关历史课程相比,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它始终以“三个充分体现”和“一个有针对性”为指导思想,即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讲授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今天)。每编下设综述;各编综述分别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编下除综述外还有若干专题,一个专题为一章,共十章。总之,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逻辑性强,系统性强。

另外,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还具有突出的理论性。它旨在着力帮助大学生提高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能力。以往的历史课侧重于向学生讲述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这一知识层面;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则侧重于向学生讲述“为什么”的理论层面,注意结合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帮助大学生们摆脱就事论事,只关注现象形态的思维模式,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与其他历史课程相比,它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一门讲述近现代历史的课程,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所面临的思想问题,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阐明有关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有关的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学生们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学习可以将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内化,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做一个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其他三门课共同构成科学、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四门课,在课程设置上各有侧重,结构合理,功能互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侧重于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它是“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侧重于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它是“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侧重于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它是“主线”;“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侧重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它是“落脚点”。

二、圆满完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任务,确保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以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努力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切实调动教师教学为主导、学生学习为主体的积极性

1.继续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这一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点、特长,善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力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1)讲授法: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例如:幻灯和投影的使用、图片的展示、电影放映、录音机、教育电视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有何影响等等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掌握具体的历史事实,为从历史事实中找出历史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可以将大型历史史诗片《圆明园》作为教学片组织同学观看,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这种直观教学还可以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促使他们自己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亘古不变的道理。

(2)讨论法和辩论法:教师在向学生灌输基础知识、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分辨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已见以取得共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一节时,就可以组织题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的讨论会或辩论会。这样不仅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2.要切实围绕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特别是进行实践教学,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1)参观访问法: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考察,对典型的人物进行采访,从而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得到具体感受。例如:在讲“四川保路运动”一节时,就可以将学生带到成都市人民公园参观保路运动纪念碑,一边参观一边讲解,等等。这种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但老师要注意挖掘和利用本地历史和现实的教育资源,设计和组织好参观访问,并在活动之后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2)社会调查:大学生们带着一定问题,有目的地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某些问题深入分析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讲到“抗日战争”一章时,可以结合本章内容,组织学生搞一个“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大学生对日本政府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一事的态度”的社会调查,以期学生们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从而增强自己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3)引导学生把课本中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责任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等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因为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知、情、意、行相结合、相统一的辨证的过程,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中领悟到的高贵品质、精神只有通过个人的躬身实践,才能内化为德性、外化为自觉的行为。这种躬身实践包括军事训练、生产劳动、智力扶贫等等多方面。例如,当讲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们“重走长征路”,切实体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战胜一切敌人而绝不为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政治觉悟;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根本宗旨;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求实创新的气魄和胆识”的“长征精神”。

(二)按照“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顺序授课

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目的在于为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奠定历史基础。“良好的道德情操是立身之本,自觉的法律意识是成才的基础”,而“有了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一个人才有了探索真理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他就可能做出更高层次的科学的政治观念和信仰的选择”。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之前应当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引导大学生提高精神境界,为深刻领会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较高层次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前讲授,是为了让学生们首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前提下,对学生们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从中抽出历史规律,让昨天成为理解今天的镜子,以史为鉴、鉴往知来。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新特点教学方法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传播格局演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新样式和新特点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基于田径发展新特点的中学业余田径训练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参与式教学法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