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疗效分析
2009-07-01赵明哲
赵明哲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8例(眼)患者术前充分降眼压后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0.2~0.4mg/ml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技术,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术后一周,眼压控制在12mmHg以下18例,12~15mmHg32例,15~18mmHg8例,术后一年随访,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8~21mmHg)者56例,其中15mmHg45例。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能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较好的保护了患者的视功能,但应注意能出现的并发症。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可调节缝线
【中图分类号】R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09-0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为我国最常见的一种青光眼类型,起病急,症状重,短时间内即可严重损害视功能,以往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单纯的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不易控制,且长时间后滤过道易形成瘢痕,导致手术失败,我们在常规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技术,术后眼压容易控制,经随访观察,远期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期间58例(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6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5岁,平均年龄62.4岁,根据青光眼学[1]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分期,其中临床前期6例,急性发作期32例,慢性期18例,绝对期2例。
1.2手术方法所有手术操作均于手术显微镜下完成.局麻,作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充分止血,作角膜缘为基底3mm×4mm板层巩膜瓣,1/2~2/3巩膜厚度,取0.2~0.4mg/ml丝裂霉素C棉片置于巩膜瓣下,2~5分钟(具体浓度及放置时间视结膜、巩膜的厚度及有无其它危险因素而定),如结膜及巩膜较厚,可于结膜瓣下也放置一棉片,覆盖结膜瓣,尽量避免球结膜切口接触棉片,并吸除溢出于切口外的丝裂霉素C,然后以100ml平衡盐溶液彻底冲洗巩膜瓣下,结膜瓣下及结膜囊,作角膜缘侧切口,放出少量房水,切除1mm×2mm小梁组织,宽基底周边虹膜切除,巩膜瓣两底角一侧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另一侧行可调节缝线一根,且可调节缝线应避开滤过泡区,由角膜缘侧切口向前房注水,形成前房,如前房稳定,巩膜瓣无渗漏,可行下一步,如前房维持不稳定,巩膜瓣房水渗漏明显,可于巩膜瓣两侧各间断缝合一针.严密缝合球结膜,术毕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万单位、地塞米松2mg,涂典必殊膏,眼罩包扎,术后常规抗炎对症治疗.术后一周每日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等,出院后一周复诊,以后每月复诊一次。
2结果
术后配合早期眼球按摩,其中有10例眼于术后3~5天行可调缝线拆除,术后一周眼压控制在12mmHg以下18例,其中2例眼压偏低,行加压包扎3天后眼压恢复正常,眼压在12~15mmHg 32例,15~18mmHg 8例,滤过泡均为1型,视力较术前提高1~3排者22例,无变化28例.术后一年随访,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8~21MMHG)56例,其中?15MMHG者45例.
3讨论
影响小梁切除术成功的因素较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结膜与巩膜间瘢痕形成,导致滤过通道阻塞而致手术失败.丝裂霉素C为由头状链霉菌层分离出的一种抗肿瘤抗生素,能抑制DNA合成,还能抑制RNA的蛋白质的合成,阻止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物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抗青光眼手术,可以明显减少结膜下瘢痕组织形成,从而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及远期效果,术中同时配合可调节缝线技术,对于术后早期眼压的合理调控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眼球按摩无效者,可于两周内拆除缝线,同时配和眼球按摩,简单方便,不需要激光等昂贵的设备,比较适合于基层单位.但同时也应注意应用丝裂霉素C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术后切口不愈合或延期愈合,巩膜溶解,滤过泡漏等,发现后应及时处理,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美玉.青光眼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3-294.
(收稿日期:200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