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汉英翻译与文化认同

2009-06-29王长兴

消费导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认同翻译文化

王长兴

[摘 要]汉英翻译是以英语读者为受众的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在汉英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忠于原作,更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认同,把我国的政策、文化正确的表达出来,达到对外宣传、提高我国国家形象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 文化 认同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主要目的是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中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便是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因此,在我们对外翻译中,有必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认同因素。

一、王长酩兴?

长时间以来,在翻译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信、达、雅”翻译标准,把对原作的忠实((真、信))放在首位,强调“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这种翻译观把重心放在了译者对原作者之间的关系上,往往把读者放在了被动接受的位置。近年来,国内外翻译界在探讨翻译理论建设时,开始重视研究译文读者的反应问题。翻译的成败要看译文对读者的效果或影响与原文对其读者的效果或影响是否一样。

我们进行汉英翻译,就是希望把中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转达给讲英语的读者,这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过程,,“认同”说给我们以富有价值的启示。从语言交际的角度来说,认同程度越高,交际就会越成功。也就是说,修辞者必须赢得受众的善意,使受众觉得他认同于他们喜闻乐见的各种话语成分,这是成功进行任何认同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个完整的翻译应该包括两个基本的交际阶段,一个是译者和原作之间的交际;另一个是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认同是以译者与作者认同为基础的,这种同一意味着译文适合读者的知识结构、价值观、情感特点、态度、需要等心理因素,否则读者就不会理解或相信译文,交际也就因此失败。那么译者就应在同原文作者同一的基础上调适他的话语,使之适应译文读者,也就是说译者通过译文与读者取得认同,认同程度越高,交际越成功。

二、认同是文化交流的基础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使操不同语言的交流双方能懂得彼此的思想、意图、观点和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我们进行的汉英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对话与对抗。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时候,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用自己的文化定势去解读与本民族文化不相容或是不完全相容的异文化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经历从不解、费解、一知半解到理解最终接受认同的过程。因此,我们的翻译能否最终被目标文化接受,绝对不是经过语码转换就能一蹴而就的,其中隐含着一种文化认同的机制。

从语言自身的逻辑规则来分析,语言的规则不仅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层面,而且还表现在决定使用语是否得体的诸因素,即使用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在实际交际中,如果在语言的结构规则上出现错误,往往可以得到对方的谅解,至少不会影响彼此的感情。但是,如果在语言的使用规则上出了问题,则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甚至破坏双方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规则比结构规则更重要。因此,汉英翻译必须要符合译语的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能够从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走出来,然后进入另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去。

汉英翻译的时候,如何既保存原作的“洋味”(汉语自身的文化特色)又要照顾到读者的接受能力,避免一味照搬原文语言形式,使译文语义晦涩、语句不畅达。恰如其分地解决这一矛盾正是翻译艺术的关键所在。称职的译者总是尽力二者兼顾,创造性地把原作中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气息融进译文中而同时又使译文不失可读性。

三、文化认同的实现途径

我们进行汉英翻译,不是仅仅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就达到目的了,最终目的是要宣传我们的国家的政策以及达到文化交流,所以,汉英翻译应该遵循“以西方受众认可接受的话语方式,达到宣传中国的目的”的原则,在翻译中采取必要的策略,努力建立“认同”。所谓西方认可的话语方式,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本身的可信度,另一方面是信息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在进行汉英翻译的时候,一方面做到信息准确无误的传达,另一方面要在句法表达上尽量符合译入语的话语方式。

在对外翻译中,为了增加信息的可信度,译者要融入受众的本土文化,采取必要策略,对于一些不含有什么实质信息的东西,要适当的删减,如一些套话,隆重召开,胜利闭幕等,直接翻译出open、close就可以了。对于文章或著作标题中出现的“刍议”、“试论”、“初探”一类的字眼,这在翻译中完全没有必要保留。而对于客观世界的一些事物或做法,汉英翻译中应该多套用英语中的惯用法,在语言上贴近受眾,增加认同感,如一些标语标识的翻译,超值享受(Best Value),湖区水深,注意安全(Deep Water! Beware!)等等。因为我们的这些标识做出来不可能是给中国人看得,所以文法规则必须要关照到中西文化差异。

在汉英翻译中,除了注意词语的选用,还要注意到句法的衔接是否符合英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在必要时做适当的调整。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In light of the basic reality that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has been formulated to meet new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China's own practice and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in development ),原文用几个对仗工整的祈使句表达出来,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一气呵成,颇有气势,而翻译的时候,照顾到了英语表达的逻辑性,做了相应的调整。

对于一些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不得不保留,但是又不容易为外国人懂的汉语,加入适当的解释,从而取得读者对汉语文化上的认同,同时还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我下乡插队,成了一名知青”。要译成“I was sent to live and work in the countryside,, just as most urban school graduates wer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如果没有后半句的解释,不了解当时中国国情的外国读者就无法得到一个准确、完整的概念。

翻译就是译者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符号,原语文化的文化因子在被引入目标文化之后,需要安全度过排异期,最终被目标文化所吸收,并且达到说服的效果。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和文化的传播者,译者必须把信息来源放在首位,忠实于原文的信息内涵,同时把目光落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信息接受者身上,充分考虑译文对接受者的效果,在两种不同文化间找到制衡点,使原文效果与译文效果间达到一种和谐、默契。

四、结语

在世界文化不断发展、变化并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今天,译者,作为文化的使者,绝不能以狭隘的心态死守住本土文化的框架,不能只以本土文化的接受心理去对待语言差异,一味地用汉语去归化外语;而应该胸怀宽阔地去认识和接受异域文化、吸纳异国语言文化的精华、肩负起文化交流的重任。译者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是否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不能我们一厢情愿,而必须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考虑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获得对我国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刘亚猛: 追求象征的力量: 关于西方修思想的思考[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4

[2]麻争旗: 翻译跨文化传播[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 第52页

[3]陈小慰: 外宣中文化认同的建立[J], 中国翻译, 2007年第1期, 第60页

[4]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第54页

猜你喜欢

认同翻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