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思想品德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反思

2009-06-24黄丽琦

关键词:品德课体验式笔者

黄丽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作为思想品德课中普遍实施的一种教法,“体验式”教学仿佛似一缕清新的空气,给思想品德课注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这种方法的内涵和实质, “如何设计”“何种体验”等问题往往难以把握分寸,以致出现了几种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教学场面。

一是滥用表演。表演是“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形式之一,符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理念都适用于课堂表演的,是否要用表演,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滥用表演,场景一个接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看似把主动权全都给了学生,课堂“活”了;实则本末倒置,滥用表演造成的繁华背后,只能是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未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认识得到升华的缺陷。

二是教师成了旁观者。诚然,新课改下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教师不应忘了自己课堂引领者的身份。如果教师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为由,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无视纪律和知识性错误等问题“视而不见”,就会步入“体验式”教学另一个误区。如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谈谈对西藏的看法时,就不能进入不加引导的 “畅所欲言” 体验情境,以防学生中出现“西藏从清朝才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西藏可与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要尊重达赖的言论自由权”等知识性的错误时,教师未能及时更正,成了一个“旁观者”。这明显有悖于教育原则。

三是重情境轻知识。从表面上看,教师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在体验中发展积极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认识。而事实上,如何使情境与知识有机结合,很多教师未能合理拿捏。如在教学“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用反映秦、汉、清历史电视的几个片段,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美的享受,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如果忽视了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及其他辉煌成就,不对知识进行梳理,中华文化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显得零碎、空洞,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 “体验式”教学应如何通过组织体验和引导反思,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促进自我成长?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体验。

一、注重情感体验,实现以情促行

新课程理念认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只有学生真心感受、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品质和习惯。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要重视情感教学,以情育情,以情换情,激发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使教与学、知与行实现共振。

例如,笔者教学“父母的爱”时,先安排一个小品情境——《父母真唠叨,烦!》。通过小品情境的催化,学生纷纷讲述起他们与父母交往过程中的一些烦恼和矛盾。接着,笔者又给学生讲了一对盲人夫妇保护孩子的感人故事——《泥石流之后》,并让学生用心倾听因这个感人故事而创作的歌曲《天亮了》。在故事和歌曲的感染下,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感动地流下了眼泪。笔者趁机让学生谈感悟,自然地得出结论:与父母的爱相比,平时的一些矛盾太微不足道了,我们要用心去发现、挖掘、体会父母的爱。学生的情感如潮水般地涌动,纷纷讲了父母很多令自己感动的事情。最后,笔者说:面对如此爱我们、照顾我们的父母,我们对自己以前的某些行为是不是感觉很惭愧、内疚呢?我们应如何用行动来回报父母呢?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情感体验,学生能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与父母的矛盾,从内心深处培育他们热爱父母、理解父母之情。

又如,在讲“子女的义务”时,笔者选用一则电视广告,其大意是:年迈的父亲独自在家。一天,儿子带着许多礼物来看望父亲;看见儿子,老人心里乐滋滋的。但没多久,儿子有事走了,老人的失望之情顿时产生。突然,门铃又响起,儿子推门进来,说:“爸爸,今天我哪儿也不去了,在家陪您。”简单的画面,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人间的亲情。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归纳出:作为子女不仅要在经济上对父母尽赡养扶助的义务,还应在思想上、精神上关心父母。通过这样的情感的教学,能使学生既学好知识,又明白事理,更内化为学生自觉

守法的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设问题情境,唤发探究激情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也包括对问题的思考体验。当然,问题情境创设,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营造生动的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财产属于谁”这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体验和探究问题,笔者首先出示了一个案例——《都是学习机惹的祸》。大致内容是:八年级的学生A把父母买的价值千元的学习机,以400元钱低价卖给了同学B;学生A的父母知道后把钱还给B,要求拿回学习机,但是B不肯;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问题才得到了妥善处理。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你支持谁的做法,为什么?如果你是老师打算怎么处理?学生纷纷发言,学生甲:“我支持B,因为他是用钱买的,合法交易。”大部分学生附和。学生乙说:“我支持A父母,因为学习机是父母买给A用的,A没有权利卖,所以父母有权利拿回。”在“假如你是老师打算怎么处理?”的环节中,学生也是各执一词,双方谁也说不服谁。笔者及时作了引导,说:“我们看上去合情合理的事情,是不是也一定合法呢?等我们学了‘财产所有权后再来作判断,看看认识是不是有所改变。”

当笔者组织学生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辨别了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后,再让学生重新来探究刚才的问题,学生的热情更足了,因为他现在有法律知识做依据,陈述起来也更具说服力。有的学生说:“我支持A的父母,因为学习机是父母买给A用的,所有权属于父母,不属于A,所以父母才有处分权,A没有处分权。”也有学生说:“法律上对我们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有限制的,对于价格比较大的物品我们未成年人不具备交易能力。”还有的学生说:“用钱卖的就一定合法吗?比如我们低价去买赃车,本身就是不合法的行为……”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和生活经验相互辩论后,一些错误认识自然得到了澄清。问题情境既能使学生积极寻求办法帮助别人,也能从同伴中学到了很多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助人自助”,达到了“体验式”教学的目的。

三、体验生活资源,增强责任意识

思想品德课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的,适当开展专题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德育观认为:生活资源与学生之间距离较近,易产生亲切感;运用生活资源恰当地进行教育,更容易内化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因此,我们需要善于从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提升他们的内心感悟,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在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时,笔者在课前课后开展研究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成立四个调查组:水体污染组、大气污染组、垃圾处理组、生态破坏组,调查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以水体污染组为例,要了解家乡水资源及水污染情况,调查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分析水污染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以及本地对水污染治理情况。课堂上每组都展示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可谓触目惊心。课后,笔者又让学生自主成立小课题研究组——环境护卫小组,用行动宣传和保护身边环境。对本地生活资源的体验让学生了解家乡环保存在的问题,明白关爱我们共有的家园已迫在眉睫,增强了学生的环保自主意识,激发学生做环保志愿者的强烈热情。

又如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变化,笔者把班级学生分成几组,利用双休日,按照“改革成果”“百姓生活”“象山经济”等专题让学生去参观、访问、考察,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写出参观见闻、体会、感想,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内心中更体验到了党的政策正确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树立爱家乡、爱祖国的真切情感,增强建设美好家乡的强烈责任意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使思想品德课鲜活、丰满,多姿多彩,达成实实在在的“体验”。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更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当然,我们在实施“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别总犯“热热闹闹走过场”的通病。只要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体验式”教学必能成为一条越走越宽的大路。

猜你喜欢

品德课体验式笔者
老师,别走……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