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课堂支持过程教学的四种策略

2009-06-24吴奇达

关键词:科学探究思维

吴奇达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许多具有成功经验的教法与学法也不断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情趣,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注重过程教学。教师课堂教学偏重教学结果,轻视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学生学法不到位;轻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缺乏兴趣。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上多下一些工夫。

一、注重思维培养

知识、思维与能力之间密不可分,任何知识、能力,归根到底是通过一定思维表现出来的,其基本形式为概念、判断、推理。而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正是思维推演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概念形成、规律揭示、实验设计和演示、公式推导、方法利用的过程。

1. 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科学概念通常是比较复杂的,许多概念包含着很难看得见的过程,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发挥思维的能动性

问题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阀门 ”, 启发式提问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相互探讨,进行探索,逐步发现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非教师直接提供“答案”。

3. 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总结,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认知水平,形成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4. 训练多向思维,培养思维灵活性

在教学中使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多方位地思考问题。

二、凸现科学探究

过程教学提倡课堂教学把中心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积极体验感悟。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由静态知识的占有者成为课堂动态的引导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和问题性,把思维空间、时间留给学生,以促使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拓展。

1.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引导”

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听之任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时刻保持主导作用,要善于“引导”。如在“观察小肠绒毛”实验中,把猪的小肠洗净后切成几段,放入盛水的培养皿中,但在实验时很难看到清晰的小肠绒毛。于是在实验时,要求学生对实验作一些改进。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教师提示学生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在温度高时要舒张,于是学生提出建议:用热水浸泡小肠。很烫的沸水行不行?试验后发现不行,改用温水浸泡2~3分钟后,取出观看,这时一条条突起的小肠绒毛随水摆动,清晰可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充实,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培养。

2.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矛盾”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设置“矛盾”,通过知识“矛盾”的碰撞,使学生解决“矛盾”、理解科学知识。比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中,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自主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规律,体验得到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还在为自己能得到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真理”而沾沾自喜时,通过蜡烛燃烧的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天平向一端倾斜,失去平衡,从而很自然地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一定要亲身体会才会印象深刻。在学习过程中,把进行科学探究与学习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动手”与“动脑”结合,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在分析问题中训练思维、掌握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对概念、规律本质的认识,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变得爱学和会学。

三、用足感性资源

科学知识抽象、概括的特点与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的生理、心理特点不相适应,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比较困难,导致失去学习科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把生活事例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知识的最近认知区出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学习障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恰当运用幽默语言等多种教育手法,将课内课外两种知识进行整合

例如,在讲解水作溶剂的溶液时,我用笑话的方式来讲解。老师来家访时你给老师端上一杯糖水,你会不会说:“老师,请喝蔗糖的水溶液?”学生听后哄堂大笑。自然就明白了溶剂是水。在讲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时,我用兄弟分家来类比:独生子女可得全部财产,两兄弟分家各自分得部分财产(单一电路U=U电源,串联电路U=U1+U2),再结合学生实验探究,就能较深刻地掌握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既形象生动,又能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这样,通过课堂教学,不但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2. 引用生活的现象,诱发学生思维活动

科学知识的特点,就是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这是科学课堂教学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引用生活的现象,作为教学素材。例如冬天为什么出现冰冻?感冒与预防等一些生活知识,以及神舟飞船发射,毒奶粉危害等事件,诱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联系书本去寻找答案。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激发他们知识上的联系,培养他们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3. 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及课外有趣的实验搬进课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筷子提米、能浮在水面的硬币等。在进行水的导热性教学时,在大试管中放入一条小金鱼,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上部的水沸腾。这时学生惊奇发现,小金鱼仍自由自在地游动。找几位同学用手摸摸试管底部,让他们说出感觉,再揭开导热方式的“谜底”,通过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把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想象联系,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真正达到玩物益智的目的,特别是原来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也喜欢学习了。

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带向终身,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科学知识,知道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四、重视情感激励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如果在学生取得一定进步时,教师能适时激励,学生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

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知识,获得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科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教育的过程固然重要,但“过程”的教育更为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乐学、好学、主动学,从而真正把知识和方法学到手。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