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历史高考复习初探

2009-06-16张喜红

学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考复习

张喜红

摘要:要以新课标的理念做好高考复习,突破传统的三段式复习法,在重新整合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迁移,细化知识体系;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体系,在注重历史主干知识和知识系统化的基础上,细化隐形知识点和边缘知识点,逐渐向新课标过渡。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命题趋势 文明史观 高考复习

一、新课标的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近几年的高考也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因此历史复习必须从新的视角指导学生重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更新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复习效率和质量。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历史高考命题趋势

随着近几年来各省市自主命题的发展、新课标思想的渗透、试题设计的不断创新,怎样进行历史学科的考前复习,是每个历史教师不得不关注的问题。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贯穿了“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的观念,强调了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充分体现了“起点高、落点低”的命题原则。秉承知识和能力并重、积极求新、稳中有变的指导思想。例:

【2007年】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清康熙帝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始皇是嬴政自称;唐太宗是庙号;康熙帝是年号。以上三者均不符合题意。汉武帝三次大败匈奴,实现了大一统。其生前行为显示了威强睿德(武)。因而答案是B。

这道题涉及到年号、庙号和谥号,相信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没作为一个问题详细的讲解过,这就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自我整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道题提示我们应重视边缘知识和隐形知识,还要做到学以致用。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虽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但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在复习中,要依据大纲考纲,紧扣教材,抓好基础知识,落实主干知识体系,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理论务必做到落实。这些考题中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稳扎稳打,把握历史主干知识。

三、整合知识,学会迁移,细化体系,以新课标理念做好复习

从2007、2008这两年高考可以看出:基础知识的考察仍然是重点,但是高考的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考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2007年文综卷Ⅰ历史题第38题,共给了3段材料,材料一、二的文字量较大,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要从大量的文字里边把有效信息稳、准、狠地抓出来,这就要求考生有非常高的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还要求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以及课本知识的整合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这个任务才会比较圆满完成。

高三历史复习要稳扎稳打。无论是以章节还是专题为单位复习,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认真梳理,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位,让学生形成对知识准确的理解和记忆,做到知识要点化、线索化、条例化、网络化。在复习策略上,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要精心设计,打破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

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另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因而传统的复习方法不能丢。传统复习流程通常是:第一轮为教材知识点复习,第二轮复习为学科内专题复习,第三轮为三科综合与强化训练。这三轮复习,在教学中都要进行。但是我个人认为不能将三轮复习截然分开,而是将后面的专题复习有意识地在第一轮复习中穿插运用。尽早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解归纳能力,否则学生一旦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就很难通过两三个月的时间扭转过来。

新课标的专题化脉络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因而要将专题复习有意识地在第一轮复习中运用。小专题既要有特征,同时更重要的是不脱离教材,要充分的回归教材。做到以专题的形式将教材的知识重新组合、精炼、归纳,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另外专题内容不能过多过大,以小型知识专题为好。专题总结时,不能理论性过强,而应以史实说话,有意识的链接新课标知识,渗透新课改理念,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主干知识为切入口,以重点知识为落脚点

所谓主干,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以及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要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典章制度等)。所谓重点,第一是反映各单一学科主体知识的内容;第二是这一学科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形成关联点的内容;第三是反映现实的重大社会问题的内容。

具体做法是:首先梳理和加强对知识点的强化记忆,在梳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对关键词的准确记忆,并联想到由关键词派生出来的影响、意义等。其次,专题复习过程中要注重讲练结合,配以相应的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概括能力,然后对与这个专题相关的知识要进行深层的分析。

(二)注重分析,构建联系,学会迁移

历史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某一具体历史问题的分析归根结底是对历史事件产生发展的逻辑因果关系的分析,这也是近年来历史高考和文综能力考察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复习中,要重视对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就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关键记忆的过程中,注意由其派生出来的背景、原因、条件以及结果、意义和影响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巧妙融合,加强渗透

复习中要注重时间、空间的纵横联系,古今中外历史的变迁,以及与时政热点的联系。做到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外问题的对比思考,热点问题的综合思考。以“民主法制”这一现实热点问题为例,我们在归纳整理世界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可以归纳为如下方面:

1. 从民主与法制建设途径看,各国往往通过制定重要的法律文件来确定和完善政治制度。如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等。

2. 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容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一般包括国家制度和个人权利两个方面。在国家政体方面,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类型。其中,英国保留君主但限制其权利,首创了君主立宪制度。后来完善了议会制度,形成了内阁制,从而形成了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美国1787年确立了三权分立的体制,成为典型的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在个人权利方面,法国走在历史的前列。1789年,制宪会议制定和颁布的《人权宣言》否定了王权、神权和特权,具有开创意义。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3. 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作用看,上述制度和法律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保证了多数人的参政议政,具有先进的民主主义精神,但同时也具有了不可避免的缺点。

4. 迁移到中国政治民主化: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政协会议、人大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

(四)把文明史观作为主观题复习的重中之重

文明史观的兴起不是偶然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是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需要。文明史观在教学及其评价中的运用,可以包括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梳理主干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再认识等几个方面。文明史观下历史复习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掌握古代文明中的典型文明(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第二,高度关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相关史实(16世纪—19世纪)。第三,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被动而又艰难的近代化历程(19世纪中—20世纪中)。第四,注意文明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交融的相关史实。第五,注意归纳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及普世价值观。第六,关注解决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问题的史实,比如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第七,了解当前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式。比如主要问题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南北差距、贫穷、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解决方式有:提倡和谐世界、和平外交,建立公平公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注意可持继发展,保护生态,节约能源,提高科技水平等。

以专题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复习,这是复习中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小专题复习中应该注意:以问题为中心,选好关键词,找准切入点;注意对“冷点”知识的复习,不断充实完善复习时形成的史识体系。及时把握有关新高考方案的最新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解读,以争取到备考工作的主动权;认真梳理最近三年来高考卷的命题特点;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以争取备考工作的平稳过渡。

猜你喜欢

新课标理念高考复习
浅议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高考复习英语作文讲评策略和模式
2017高三地理复习策略之我见
化整为散,条分缕析
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以历史核心素养引领高考复习
还概念之真,奠知识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