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指称功能转变原因分析
2009-06-13莫珍珍
摘 要:现代汉语旁称代词“人家”使用灵活,指称功能经常发生转变,可以确指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本文拟从认知功能和语用方面分析“人家”指称功能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人家 指称功能 认知功能 语用
一、指称衍变的认知原因:视角和所指的关系
Langacker(1987)认为,语义是概念化的过程和结果,一个表达式的语义值不仅是一个实体的固有特征,还与人们的主观识解(constral)有关。主观识解的一个途径是视角,汉语中“视角”不同决定所指对象不同的现象是常有的。
“人家”反映的视角不同,决定“人家”所指对象也不同。“人家”最早获得的代词功能是旁指,代词在指称对象时,都有视角问题。
(一)站在说话人的立场
(1)凤姐道:“我那里管的上这些事来!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作针了。”(《红楼梦》)
此例中“人家”是站在说话者的立场,“人家”就是“别人”的意思,指自己以外的人,或泛指某些人。
(二)站在听话人的立场
(2)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的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个人来给个信儿!”(《红楼梦》)
此例中“人家”是站在听话人的立场,指“我”,即说话者本人。
(三)站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立场,表明二者关系亲密,不分彼此
(3)凤姐听了,忙赶过正楼来,拍手笑道:“嗳呀!我却没防着这个。只说咱们娘儿们来闲逛逛,人家只当咱们大摆斋坛的来送礼。都是老太太闹的!这又不得预备赏封儿。”(《红楼梦》)
此例中“人家”是站在听话人和说话人的立场,“人家”在句中有具体的所指对象,指庙里的人。王熙凤用“人家”指代别人,从而拉近自己和听话人的关系,表明二者关系密切。
由此,说话者通过变换自己的立场来达到不同的语用目的,从而使得不同的指称表现出不同的修辞效果。
二、语用原因:特殊语境中的修辞作用即交际功能和表达功能
为了交际的需要,古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旁称代词用法向三身代词的使用范围扩展的情况。它们不再限于称述,而是可以直接指称对话中的某一方,在对话中,代替三身代词以满足特定的修辞需要。如:
(4)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晋书·苻坚载记》人=我)
(5)我自杀阎亨,何关人事,而舆病来骂我!(《晋书·苟晞传》人=对话人)
(6)今朝廷皆归心于公,公不讨人而惧为人所讨!(《晋书·汝南王亮传》人=双方之外的某人)
上述例子中的“人”都指称三身,或表示自谦,或表示不满、责备和批评,它们都是一种活用,具有明显的修辞意义。延续至今,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更加明显。
(一)修辞色彩
凡是“人家”相当于“我”“你”或“他”时,或多或少地都带上了某种特殊的修辞色彩,因而都不能换成“我”“你”或“他”。我们可以说它是保持了古汉语的用法。
1.指代第一人称时
1)强化说话人撒娇
(7)黛玉坐在床上,一面抬手整理鬓发,一面笑向宝玉道:“人家睡觉,你进来作什么?”(《红楼梦》)
黛玉和宝玉之间的亲昵,晴雯和麝月之间的亲近关系,正因为用了“人家”才更加凸显出来。如果换作“我”,则显得呆板,没有感情色彩。
2)表示说话人嗔怪
(8)鸳鸯又是气,又是臊,又是急,因骂道:“两个蹄子不得好死的!人家有为难的事,拿着你们当正经人,告诉你们与我排解排解,你们倒替换着取笑儿。”(《红楼梦》)
例(8)中鸳鸯是在被逼迫嫁给贾赦做小妾时,情急之下找姐妹袭人和平儿诉苦时说的话。因为平儿、袭人的玩笑话鸳鸯生气,用“人家”来指自己以表示不满,但是这种不满是一种嗔怪,并非真正的恼怒,也表示出她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没有亲密的关系,那么用“人家”就显得矫情,甚至是自作多情。
3)强化说话人羞涩
(9)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红楼梦》)
该例中黛玉因为体弱多病经常吃药,因为自己的身世和在贾家的地位而怕别人埋怨嫌弃时,将自己的苦恼向宝钗倾吐,宝钗的话让黛玉害羞,于是用“人家”指代自己,显出自己的羞怯。如果换用“我”的话,会让人觉得黛玉是在责怪,态度生硬。
2.指代第二人称时
1)加强玩笑的口吻
(10)请还请不来呢,就怕人家不肯赏光啊!
“人家”指“你”,表现一种调侃的语气,换作“你”时,就显得生硬。
2)强化讽刺
(11)人家是大官,咱高攀不上。
这里的“人家”是指“你”,含有一种对对方的讽刺。
3.指代第三人称时
1)加强敬仰或羡慕的口气
(12)父亲道:人家不但留学,而且是博士呢。所以我怕鸿渐吃不消她。(钱钟书《围城》)
用“人家”指代别人时,往往带有羡慕的口吻,上例如果换作“她不但留学,而且是博士呢”语气就比较平淡、平实。
2)强化对比
(13)自己的爸爸怎么会给人家的爸爸低声下气,窝囊!欣然忽然想起妈妈常常数落爸爸的这个词,觉得十分贴切。(郁秀《花季雨季》)
用“人家”跟“你们”“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绪。
3)强化不满、批评
(14)唐小姐道:“我们配有架子么?我们是听人家叫来唤去的。就算是请了才来,那有什么希奇?要请了还不肯去,才够得上伟大呢!”(钱钟书《围城》)
“人家”指代方鸿渐,唐小姐因为前一天的事而生方鸿渐的气,这里用“人家”,有意模糊对象暗示了对方的不满。
4)强化讽刺、嘲弄
(15)有的又说了:“人家祥子是另走一路,咱们凭力气挣钱,人家祥子是内功!”(老舍《骆驼祥子》)
说话人用“咱们”和“人家”对举,是对祥子与虎妞关系的不满,表面是说二者挣钱方式的不同,其实是有意讽刺祥子,同时包含着强烈的挖苦和嘲笑。
(二)交际功能
1.用“人家”自称拉近距离
用“人家”自称,是站在听话人的立场上,能够拉近听话人和说话人的距离。往往能使话语委婉,达到交际目的。例如:
(16)众人听他说着,已经笑了,都说:“听数贫嘴,又不知编派那一个呢。”尤氏笑道:“你要招我,我可撕你的嘴。”凤姐儿起身拍手笑道:“人家费力说,你们混,我就不说了。”贾母笑道:“你说你说,底下怎么样?”李纨笑道:“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且你们对讲学问。”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红楼梦》)
上例中凤姐用“人家”称自己,李纨用“人家”称自己,都是站在听话人的立场上,拉近了二者之间的距离,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让人产生亲切之情,即使是表达不满情绪,用“人家”拉近距离也可以避免伤害别人,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2.用“人家”自称来扩大距离
用“人家”自称时,为了一定的交际目的,故意用“人家”拉开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距离。例如:
(17)季泽一声儿不言语,拖过一把椅子,将椅背抵着桌面,把袍子高高的一撩,骑着椅子坐了下来,下巴搁在椅背上,手里只管把核桃仁一个一个拈来吃。兰仙晚了他一眼道:“人家剥了这一晌午,是专诚孝敬你的么?”(张爱玲《金锁记》)
上例中,用“人家”自称,同时扩大了与对方的距离,表现出兰仙对季泽好吃懒做的行为的不满。
三、小结
以上本文从认知和语用功能两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旁称代词“人家”的指称功能转变的原因。其实很多旁称代词具有不同的指称功能,在不同语境中,它们使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的特征,必然也具有一定的规律。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Subjectification.CognitiveLinguistics[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3]王冬梅.指代词“人家”的句法语义考察[J].汉语学习,1997,
(4).
[4]薛国红.代词“人家”的来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
(1).
[5]翟颖华.旁指代词“人家”的构成及其语用状况考察[J].修辞学
习,2004,(4).
[6]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莫珍珍 昆明 西南林学院外语系 6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