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和意义
2009-06-02王延臣张楠杨振权
王延臣 张 楠 杨振权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领内涵和外延入手,初步确定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可作为评价内容,提出了从不同层次进行评价的方法,最后探讨了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对于教育改革、培养人才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 人才评价 教育改革 潜在创造力 现实创造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创新素质的要求迅速反馈到教育界,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随着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不仅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逐步深入,但除此之外,还必须有整套的评价体系作为保证,才能切实达到培养目标的落实。本文将对在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创新知识体系、创新能力结构和创造性人格。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所谓创新的知识体系,不在于拥有的知识信息量,而在于有一个基础雄厚布局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打破原来的专业狭窄、文理分家的不合理性,塑新型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结构是指“人在观察、思考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本领。”具体由创造性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组成。创造性人格是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态度倾向,创造性人格为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认为,在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增加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的进一步补充,也是新时代的需要。
以我们来看,创新能力的结构(评价)应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科研能力、发明能力和成果转化市场的能力。科研能力可用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水平、大学生发表论文数来进行量化。发明能力的评价可用申请专利件数、各种创造发明竞赛获奖等级和次数作为标准。成果转化市场的能力评价比较复杂,既包括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又包括经济、法律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从不同的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综合性评价指标,比仅仅看重分数,能够更全面地评价人才。未来社会需要复合性人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掌握综合评价指标时,不能机械地要求学生处处都好,还应该设定一些专项评价标准,给那些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以肯定。如在国际上获取某项奖的学生,可以加大评价分数的加权,或可以免修某门课程等。只有正确评定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进取精神,才能真正造成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生动局面。
评价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也可以从不同的水平进行。制定全面、客观的,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评价体系。
1.评价现实创造力
现实的创造力是指凝结在创造性产品中的创造力。那些仅仅停留在主体思维中的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的半产品,并不具有现实性,只是类创造力。现实的创造力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产品的创造性水平直接或间接地衡量。我们常用获专利的件数、大学生“挑战者杯”创造发明竞赛的成果衡量一个人的工艺设计等。也可用引文分析间接地衡量一个人的创造性,即采用论文被引用次数和更科学的指数计算办法来评价作者的创造力。
评价现实创造力,最容易把握,但缺陷是对创造性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养不利。如果都要在取得创造性成果之后,才能确定一个人的创造力,那么,一切有关人类智慧的研究都没有了意义。
2.评价潜在的创造力
潜在创造力,“即根据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倾向和人格物质,如动机、认知风格所具有的创造性倾向,以及技能水平而预测出来的创造力。”正处在求学阶段的大学生,还未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的创造性产品还相当稚嫩,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能提供被社会所承认的创造性产品。因此,对大学生的创造力的评价来说,还应强调潜在创造力的问题,避免只看现实创造力,而看不到一个人的潜在创造力,忽视开发训练的实际意义的倾向。
3.评价前创造力
前创造力是指“以创造为目标,表现出某种大胆但不成熟的创造,或是处在准备阶段的创造力,也可称其为创造力的雏形或前创造力。”例如,处在学习和模拟创造水平上的大学生的作业和作品。许多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或局限于技能,或局限于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其创造性进行评价。甚至还因学生前创造力的幼稚性,而冠以“怪”、“荒诞”。直接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
具有潜在创造力者,容易产生前创造力,也可说创造力是他们的自然流露,只要掌握了一定的专门技能和知识,潜在创造力水平高的人最有希望做出现实的创造。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在创造力开发训练模式制定上,可遵循从潜在的创造力水平入手,经过发展前创造力,而转化为现实创造力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由于潜在创造力或前创造力并没有已经成功的创造产品作为客观标志,便必定存在着被扼杀的可能,因而注意及早发现和培养就是必要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则尤其如此。
三、学生创新能力纳入高校学生评价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传统教育以分数为核心评价体系,看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人们认可的是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尽管也有“三好学生”的评选,但实际上,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以学习成绩人微言轻推荐学生和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指标。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现在,这一局面之所改变,主要是一些新型企业用人观念有所不同才产生了影响,但高校内部的评价并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培养的学生总是摆脱不了学习知识型的窠臼模式。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始终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的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会学生会生存。能在社会上。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其次,要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至于掌握必要知识和技能只排在第三位。
对于高校教育改革来说,发表再多的议论、空喊太多的口号没有用,关键是个性现有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来说,评价体系意味着他以什么标准来培养人才,对学生来说,一切反馈都在告诉他们,学校鼓励是什么,提倡的又是什么。分数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分数不能成为一节。把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体现了教育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2.有利于较早地在年轻人中发现富于创造性的人才苗子
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传统智商概念的影响,一些具有创造潜能的人才,或因为考试成绩、或因为较强的个性,往往受到埋没、甚至扼杀。如果能通过全面的评价,给他们的创造才能以肯定,就会减少或制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有些富于创造性的人才由于没能从事适宜发挥其才能的工作而被浪费,实施创造力测评,也有助于使这些人才的创造潜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一般来说,在科技方面显示出创造潜力的个体,从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热爱自然、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制作、向往科学以及倾向自由思考等行为特点。其中有的人,尽管非常喜欢学习,善于思考,但却不喜欢学校,尤其厌恶考试。对此,爱因斯坦就曾说到过他在苏黎世阿劳中学深切感受到的“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对他的好处,而不是仰赖训练和考试。所以,在一些具有较高科技创造潜力的学生中,有的学习成绩并不一定很好,如果仅以考试分数衡量,就有可能扼杀其潜在创造力。反之,由有可能为他们打开一条成功之路。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唐世明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但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创造志向高,曾在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毕业前,因参与一科研项目没时间准备攻读硕士研究生考试,凭其学习成绩不够免试条件。幸运的是,他得到了李心灿教授的力荐和学校破例批准免试录取。读研究生三个月后,他和导师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三级倒立摆控制系统”取得成功,后获得部级科技进一步一等奖。此外,他还曾以与同学共同研制的作品,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大孤学生机器人竞赛,并荣获“最佳创意奖”。
重庆大学机械学院在第四、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得奖的两面三刀名本科生都不是优秀生,其中一位获得多项专利的学生,因时间精力用于创新活动过多,好几门课程补考,面没有得到学士学位。如何看待他们,帮助他们脱颖而出,值得认真思考与研究。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件好事,也对其他同学具有意义。大学必须为断修订对学生评价标准,以符合现代要求,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核心。因此,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意义重大,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肖云龙.创新教育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02:38-39.
[2]罗玲玲.创造力的理论与科技创造力.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13.15.
[3][德]海纳特著,陈钢林译.创造力.工人出版社,1987:14.
[4]Busse,T.V.& Richard S.,Mansfield,“Selecte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ology,1984:117-131.
[5]爱因斯坦.“自述片断”.许良英等编著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43-44.
[6]李心灿.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的实践与认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造教育文集(内部交流),1995:45.
[7]张济生“大学创新教育及目前存在问题的思考”,《第四次全国高校创造教育及创造学研讨会论文》(内部交流),1999.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