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009-06-02张君可王君翔

物理教学探讨 2009年12期
关键词:用教材教新教材课程改革

张君可 王君翔

摘要:新课改中教材的变化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就“如何使用新教材”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教材;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12(S)-0008-2

全国越来越多的省市相继进入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将要进入新课改的一线教师来说,面临的最显性的变化便是“新教材的变化”,首先,它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现在的“一纲多本”;其次它变板块(如第一册力学、第二册电磁学)体系为模块体系,以模块为单位实施教学;第三是教材“增胖”了许多,开设了许多小栏目,增多了许多与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紧密联系的信息和材料。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如何使用教材的观点上,大家提得最多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怎样“用教材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下面给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体现“用”字。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许多“老”教师对教学内容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在授课时便完全抛开教材不用,甚至打破教材中原有知识点呈现的顺序——教学的随意性较大。如有关“摩擦力”的教学,是先呈现“静摩擦”还是先呈现“滑动摩擦力”?新教材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安排先讲滑动摩擦再讲静摩擦,因为相对运动是看得见的,因而滑动摩擦力是能“摸”得着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而“相对运动趋势”是抽象的,有一定思维的深度,学生理解起来较难,让学生由“动”体会“静”,符合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按旧教材由“静”到“动”的顺序讲解摩擦力,给学生阅读教材和理解这个概念带来较大的困难。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教材失去了信任感,把教材抛到了一边,沉入教辅材料的题海中。当然,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蓝本,教材的编写体系及所选取的案例是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和挑选的,其系统性和典型性是其它教辅资料不可比拟的,因此,首先我们提倡要“用”教材教。

第二,要注意“研”字,即研究教材。我们提倡在物理备课过程中要三读教材,即粗读——精读——研读。粗读了解本章节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精读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研读确定重难点内容的处理策略。许多实验探究课例,教材中都给出了实验方案作为参考,但由于实验条件的不同,这种方案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学校。我们应该加强研究,制定即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符合校情的实施方案。如“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探究课题,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给出了不同的方案:有的采用打点计时器研究下落的重锤的运动,有的采用光电门计时器作为计录仪器,学校不具备相关的实验条件怎么办?所以使用什么样的先进仪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和思路,所以要带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实验。

第三,重在“选”字,自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线教师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增多与课时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不是教材本身导致的,实质上反映出教师的“用教材观”。教材本身是个例子,教材上有的内容并不要求教师全部讲授,特别是新教材中给出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案例,仅供大家选用,它要求教师有一个科学、正确的选择观。我们应根据学情确定哪些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就能够解决的,结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确定哪些内容可以不作统一要求,即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取舍和拓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巧用“合”字,即灵活的整合教材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带来了教材的改革,呈现出不同版本教材百花齐放的态势,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发现,各种不同版本教材各有专长;如人教版的系统性较好些,注重物理科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而鲁科版教材更富于人性化,贴近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可读性较强,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应当汲取众家所长,纳百川为我所用,在对教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去“用教材教”。

栏目编辑赵保钢

猜你喜欢

用教材教新教材课程改革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论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三重境界”
有关课程改革的点滴思考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