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三重境界”

2016-12-14屠蕊蕾

东方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用教材教语文教学

屠蕊蕾

【摘要】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蕴含“三重境界”,分别是:教材为本,融会贯通的执着之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虚无之境;回归教材,超越升华的淡定之境。语文教师只有渡历这三重境界,才能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用教材教”;“三重境界”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说,“用教材教”代替“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综观当前语文教学,出现了较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学实践仍然以探索模式进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经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语文教学如参禅,“用教材教”经历着同样的三重境界。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材为本,融会贯通——执着之境

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之初,万事万物被还原成本原,人们相信事物就是自己看到的样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终究看不透其中的奥秘。投射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囿于“教材”这个“相”,距离“空”还有很大距离。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据,不仅是教师“教”的材料,更是学生“学”的材料。凝聚了众多专家多年研究、修改并投入实践的语文教材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但是教师曲解教材内容和作者编写意图、无法灵活运用语文教材的问题也十分常见。有些教师照本宣科,贪多求全,完全按照教材依葫芦画瓢,研究教材浅尝辄止,把自己当做教材的“搬运工”;有些教师对教材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过度拓展课外知识,实则不得要领,竹篮打水一场空。

理解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前提。教材是一座矿藏丰富的“矿山”,如何开发挖掘,优化利用,为“用教材教”打好基础,取决于教师自身。叶圣陶先生曾说“潜心会文本”,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准确解读教材文本,只有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思想内涵、写作特色,作者的编写意图等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完善,为“用教材教”提供可能性。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虚无之境

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有悟时,我们学习用心去体会

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透彻的思考,山不再是本源意义上的山,水也不再是本源意义上的水。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究其原理都是一种修行,最终追求的是一种超脱,而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要达到这一境界并不容易,譬如广大语文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用教材教”的真谛,但真正能得其法的少之又少。

语文教材这座丰富的矿山时常会遮住教师的双眼,让他们看不见身边的美景

和意境,如此便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跳出教材这座山,站在更高的境地,方能有豁然开朗之感。

(一)注重角色的转变,“以人为本”

新课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由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向与学生平等沟通对话的模式转变。学生并不是知识的机械接收体,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对于教材来说,他们既是学习者,也是创造者。因此在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促进其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用教材教”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二)加工教材:删繁就简,锦上添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每个专题后有“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的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必修一“向青春举杯”单元中“吟诵青春”专题后设有四条“活动体验”,在一节课内将所有的问题都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处理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进行选择。如大部分学生会对《相信未来》中“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两句产生断句上的疑问,教师就可结合“活动体验”中的示例朗读进行讲解:“手指”后断开,“手掌”后断开。理由是,手握拳,手指突出的骨节就像是浪花的形状;手摊平掌心向上,就像是能托住太阳的大海。比喻的手法,有象征希望的意味。

教材中有些选文语言晦涩,理论深奥,有些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无从下手。如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单元中“永远新的旧故事”专题下的课文《边城》节选中的第三部分对端午节赛龙舟的描写淋漓尽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学生缺乏赛龙舟的生活经验,对湘西地区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不甚了解,很容易产生想象上的偏差。因此教师可以展示关于赛龙舟的具体图片或《边城》的电影片段,真实还原文中的描写。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理论的东西具体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积极思考,提高教学效率。

(三)超越教材:创新有度,拓展有效

“用教材教”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是教材使用的主动者,尊重教材却不囿于

教材,走进教材的同时走出教材。然而走出教材需要有个“度”,走出教材不是一味“挖井打洞”,使教材艰深难懂,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是贪多求全,伤害文本,“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譬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必修五“科技之光”单元中“美丽的创造”专题中《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第一步:多媒体展示大量景泰蓝工艺品的图片。第二步:详细向学生介绍有关景泰蓝的发展历史和制作过程。第三步:展望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发展前景。课堂资料十分丰富,而教师却完全忽略了对这篇说明文文本最基本的解读,忽略了对说明方法和写作特点的分析,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精炼语言和文化熏陶的作用,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一节课下来,“教者海阔天空,听者一头雾水。花哨的形式消融了学生对课本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关注课文本身,没有时间去理解和体悟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里的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或似是而非的所谓个性解读。”

(四)运用教材:教会方法,用活“例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密不可分。教教材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教材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成语、典故、著名学者的点评或相关文章的引用,把教材读厚,内化为对教学有用的资源,那么展现给学生的就不是孤零零的知识点,而是有脉络、有节点、有延伸的知识网。学生在把教材读厚的过程中,认知结构会发生变化,使得教师的“用教材教”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教材文本中不仅蕴含着学科知识体系,更加贯穿着认知规律。用教材教就是

要教给学生认知规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方法论。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本无非是例子”,这点出了教材具有启发性的本质。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说:“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语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启发、引导和规范培养,使他们主动得到发展。随着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他们能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自主地吸取知识和提高品德修养。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们说“教是为了不教”。

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回归教材,超越升华——淡定之境

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经历世间沧桑后的返璞归真,但这种境界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禅中彻悟,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时,看到的山仍是山,水也仍是水,只是这山这水,早已经被另外的心态赋予另外的涵义了。参禅的最高境界是“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同理,语文教师只有在“教教材”的基础上有方法的“用教材教”,才能真正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成长。

(一)教材是山,回归教材就是联结高度。

语文是生活的基础,学好语文可以为过好生活做准备。回归到教材之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静态的文本与动态的生活联结。学习《相信未来》,学会希望;学习《老王》,学会奉献;学习《项脊轩志》,学会真心……在语文中学习爱人与被爱就是语文教材给我们心灵的滋养。回归教材的这一教学过程,就是语文教师带着教材编写者的期望,展开教师、教材、学生和生活高度对话的过程。

(二)教材是水,回归教材就是对话深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本身并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英语、地理等其他所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学科独特的特点与功能使教材在显性知识中隐藏着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传达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的挖掘程度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只有不断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实现与显性知识的沟通和融合,才能对有效提高课堂的时效性,由表及里,彰显教材的深度。除此之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材有生命,回归教材就是保存温度。

语文课不能仅有热闹和浮躁,而必须有真正的智慧,真正践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语文教学注入永久的灵性、质感和蓬勃的生命力。没有思维训练和价值引领的语文课只能培养出机械的,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稻草人”。有生命的语文课,是教师带领学生发掘教材背后的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教师是播种者,用文本和思想将学生这些幼芽灌溉成参天大树。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两张皮,而是同一张皮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基础与发展,前提与提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以禅意践行“用教材教”,既遵循教材,又不受制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创新教材。只有守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才能抵达“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最高境界,让教学实践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和程.例谈如何“用教材教”[J].说文论语,2015:17-20.

[2]何迪远.追求“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和谐统一[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17-20.

[3]吴忠豪.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11(2):9-11.

[4]赵梦轩.对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杂志,2012(9):71.

[5]王卫红;何捷.“用教材教”的四种教学主张[J].中小教师培训,2015(6):51-55.

[6]李国华.“用教材教”要注意五环相扣[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7-9.

[7]马香香.浅谈“用教材教”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94-96.

[8]王朝武.新教材——如何“用教材教”[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7-8.

[9]王蔚.新课程实施视阈下的教材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9):74-75.

[10]王波.教师怎样用教材教[J].中学课程资源,2008:44-45.

[12]李国华;陈海莲.如何提高“用教材教”的实效[J].教书育人,2010:56-57.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用教材教语文教学
例谈生物教学中如何“用教材教”
有关课程改革的点滴思考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也谈“用教材教”
例谈“用教材教”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