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2009-05-26朱正东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意识数学教学

朱正东

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要以探索为核心,探索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以下谈一点个人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愿意参与

好奇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数学中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某种事物的迫切愿望和好奇心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我先画了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你有什么办法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较强,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把它每一条边量起来,再相加;有的说只需要量长和宽就可以了。最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量、计算,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地掌握长方形周长公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二、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造始于问题”,社会离不开创造。创设一个可以让每个孩子大胆质疑、自由思考的活动空间,增强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培养并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新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我在教学时间单位时、分、秒时,就拿本校的时间表要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问题还真多:1.上午第一节课几时上课?2.课间操用了多长时间?3.2:45同学们在干什么?4.今天数学课比活动课长几分钟?……没想到学生的问题真多。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具备积极合作的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社会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合作和交流也是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提倡的有效的组织方式,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小学数学课中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合作中,学生分工明确,有记录、有计算、有操作、有汇报等,在交流中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小学数学教材中有非常多的活动课也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好素材。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鼓励学生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独特见解。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新教材有非常多的动手实践题目,我们教师要加以利用。如:小明从学校到家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三年级数学题)(图略)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各抒己见,并解释所得的结果,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多种形式、多方面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谢海燕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育心理学认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合生活实际,不断地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看到数学的真正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向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的有关故事,鼓励他们以这些科学家为榜样,努力学好数学,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从而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优化环节设计,激发求知欲望

1.设计矛盾问题

矛盾是进步的动力,学习中学生感到“矛盾”“疑惑”不解时,就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矛盾问题情境的设置,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其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一节内容时,教者出示问题:(1)某水果店第一次运来600个香瓜,大小各300个,大的一元1个,小的一元3个,问:可以卖多少元?(400元)(2)该水果店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香瓜,营业员突发奇想将大小香瓜“拾配卖”,一元2个,问:可以卖多少元?结果算得卖出的价格为300元。为什么如此卖法比第一次少卖100元呢?通过“矛盾问题”的设计,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2.引导质疑提问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实践表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现,质疑越多,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越强,参与面越广,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具体做法:(1)在真正的学习疑点上质疑。如新知识的生长点、容易混淆的地方、较难理解的知识等。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激发,有所发展;(2)在一些有现实意义、确实能提高思维能力的习题上质疑。如与生活联系紧密、平时经常要用到的、具有开放性、有关优化组合决策方面的习题等;(3)质疑应体现奇思异想、独到见解。

3.优化练习设计

小学生具有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不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同时,由于每个学生存在着个性与智能的差异,他们在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别。针对此,我们应以层次性为原则,优化练习设计。具体要求:(1)切实抓好基本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2)重视变式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3)加强综合对比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4)指导好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与研究,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创设时空条件,凸显学习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很多老师不敢放“权”,更不舍得放“权”,整节课只听老师讲个不停,轮到学生活动,却又极度“吝啬”。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从何体现?学生又怎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因此,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体验活动,主动参与知识与规律的发现过程,从而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

1.课堂操作

例:在“有趣的拼搭”的教学中,笔者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教具各6个,问学生哪些物体好堆,哪些物体难堆。学生踊跃地猜测。并积极投入,动手尝试。再如,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时,教者在引导学生掌握具体操作方式、途径的基础上,出示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这一目标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试验探索的时空,通过学生自主尝试、试验、交流、多角度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课外实践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者应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调查,参加兴趣小组,搜索市场有关数据等。例:教学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节内容后,可引导学生观察一些长方形的物体,像黑板、门、篮球场等,量出长和宽,求出它们的周长。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不是节目主持人,学生更不是“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力图凸显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促进个体生命充分自由的发展。

猜你喜欢

意识数学教学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