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还学生一个思想的空间等

2009-05-26肖雪芬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格语文课堂

肖雪芬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学生的趣味及教师设置的悬念都可以创造一定的思维情境。其方法灵活多样。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下。学生的思维便易被激活,进入亢奋状态。然后顺着其思维走势,达到理想境界。衡量一堂语文课堂是不是好课,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与否,取决于课堂上是否涌动着学生的思想,取决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有足够的学生思想的空间。

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语文课堂,四处洋溢的是教师的思想,充斥的是教师的话语。而学习活动的主角——学生,却“退居二线”循规蹈矩地接纳教师拟定的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机械消极的应付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知不觉地钻进教师设置的一个又一个“圈套”。一棵棵原本充满着思想的芦苇枯萎了,原本充满着生机的语文课堂不再灵动了。很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通过简化目标、粗化设问、淡化技巧,还学生一个思想的空间。

一、目标:再单一一点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一堂课内授予学生尽量多的知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课堂表面上大容量、多方位、快节奏掩盖了学生思考的缺位,思维的单薄和思想的贫乏。学生思维的火花,思辨的热情就在向多元而繁复的教学目标攀爬的过程中灰飞烟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行为和思想的盲从,从而导致学生自己行为的迷失和自我思想的缺失。

二、设问:再粗放一点

一堂课,少则八问十问。多则几十问,可以说无“问”不成课。固然,问得恰当可以点亮学生思路的火花,问得巧妙可以使学生的激情在课堂上熊熊燃烧。教师的课堂提问过于细致,过于琐碎,非但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想。教学设问宜“粗”不宜“细”,宜“放”不宜“收”。

三、技巧:再淡化一点

教学是需要技巧的,否则教师的组织、引导或者示范作用无以体现,也就无法实现教学过程和效益的优化。学生学习也需要技巧,否则,学习往往会不得要领。无法提高质量。

课堂上教师精心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环节,企图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近作者,走近文本,运用了种种教学手段,激情导入,设疑点拨,媒体辅助……甚至预设到了每一个细节。

语文课堂本应该是学生思想生成的地方,而非教师奔忙表现的场所。作为语文老师,还学生一个思想的空间,刻不容缓。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陈正平

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就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作为—个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呢?

一、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展现语文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世界:美的景,美的人,美的物,美的情,它有智慧的美,思想的美,崇高的美,悲剧的美……。同时,审美对象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而是用形象思维,从对美的直接感受开始,进而把握美,领悟美。因而,语文教学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训练他们能够透过文字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因素的敏锐的感知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其次,教师应当充分展现语文中的情感世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能力,带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为学生的情感,然后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语文教育如果注意到这种审美素质的培养,那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在今后的人生经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会更加持久,更加内在。

另外,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课堂教学可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

二、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新课程从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使教材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游戏活动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既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同其他学科相比。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即思想性和文学性完美的统一。教师可以将思想教育不知不觉寓于艺术美感之中,避免以直接的思想训导而引起学生的厌倦。

三、发挥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有感染力的教师可以按照预期的目的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很好地接受和吸取课堂知识,同时也能以自己的个性(包括情感的倾向和情绪的表达方式)影响学生,并使之产生价值认同感。所以一位好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又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当你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不但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还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

总而言之,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运用恰当的手段与方式,将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展现给学生。并使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格语文课堂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