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评价等
2009-05-26周惠惠
周惠惠
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好几年了,但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现象,特别是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给学生美术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合理评价,对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的人格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和学习效果,因此我觉得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鼓励为主,促进信心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往往与其精神面貌有很大关系,因此对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识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我们应该用肯定和鼓励的方式及时评价。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反应较慢,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的学生,教师要格外关照。当孩子信心不足时,我们应该用鼓励性语言和期待的目光,向他们频频传递良性信息,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关爱和精神上的支持,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真诚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坚定美术学习的信心。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丰富多样的人,而不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抽象的“人”,我们在评价活动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老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课堂上每次表扬的都只是那几个学生。其实,对学生作业评价不应该全都统一成一个标准,而应因人而异。细腻、成熟、完整、华丽是美,粗犷、幼稚、残缺、朴实不也是美吗?带着这种观点去评价学生的作业,用孩子的眼光去解读学生的作业,更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在艺术创作中得到自然发展。
三、多元评价,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给学生作业评分,这种评价方式,多是教师的主观,而且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造成评价后的效果也像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觉得应该师生共评,对学生作业进行多元化评价。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体系中,让学生展开自评、互评和小组座谈。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既为他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也加深了对别人作业的理解,这既能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又能让他们明确自己需要克服的弱点和不足。师生共评,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建构,审美能力的提高,实现了教学评价的民主、公开、平等。
四、改变评价结果,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中,多以分数判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出来的分数。往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在对学生作业评价中,不用“分数”,改用等级,激励学生。比如用图形表示等级,画得很好就给他画一个大笑的脸,比较好就画上一个微笑的脸,表示鼓励。如果有出色表现,就多画几个笑脸给他们。而等级的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我以学生掌握运用美术知识技能实际水平、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为“硬指标”,作为评价学生作业的依据;以学生学习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因素为“软指标”,作为教师加分的依据。用“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同时针对美术可视性的特点。在校内定期举办美术作品展览,让学生的美术作品得到大家的广泛注意和评价,并且把一部分优秀的作品经过装裱悬挂在学校的教室、走廊等地方,有条件的时候还可将学生的美术作品拍照或印成画册。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美术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课堂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征询探讨。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为学生的美术创作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建构,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将会是一片晴空。
浅谈高中数学中分类思想方法的教学
朱加俊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传导数学精神,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不可缺少的条件。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应用,是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重要纽带,也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任教的班级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对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有所了解,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过。但在具体解决问题时对是否需要分类,如何分类,分类标准以及分类结果如何表述还非常欠缺。比如:尽管所有同学都知道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但用于解答具体问题的仅占60%。
数学范畴中,所谓分类,一般是把所研究的数学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部分。通过分类,往往可以把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数学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相对稳定的子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掌握分类思想,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整理知识、消化知识进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使学生学会一种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老师在备课时应有意识地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渗透分类思想,养成分类的意识,体现分类方法,关键是:
一、分类讨论的标准和原则
要有明确的分类标准:对讨论对象分类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即分成若干类,其并集为全集,两两的交集为空集;当讨论的对象不止一种时,应分层次进行,以避免混乱,分大类时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一大类中再分几小类可另有统一的标准。
二、分类讨论的步骤
首先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其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重不漏;再对所有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三、分类讨论结果的表述
1.求某个未知量,如果对这个未知量进行分类讨论,那么各类的解集取并集。2.求某个参变量,如果对这个参变量进行分类讨论,那么各类的解集取并集。3.求未知量,若对参变量进行分类讨论,由于每类情况的前提条件不同,那么各类的结果应分类表述。4.所求未知量要同时满足各种前提,则应对各种分类讨论的结果求交集。
教师在教学中应掌握化隐为显、循序渐进、学生参与的原则,并且在教学中反复渗透、适时突破。但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时,不要盲目或机械地进行分类讨论,有的题目虽然含有分类因素,但不要急于分类讨论,要首先对问题做深入研究,充分挖掘题目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使问题简化。如:解方程,x2-|x|-2=0。此问题虽含有分类因素,但事实上并不需要分类,只需要将|x|看作整体,原方程即为:|x|2-|x|-2=0,易求出|x|,从而求出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