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性低钾血症16例误漏诊分析随
2009-05-13崔力修丽敏孙秋华
崔 力 修丽敏 孙秋华
基层医院因检查设备等条件所限,许多时候不能及时发现低钾血症的病因,常常因单纯补钾治疗而延误病情,尤其是对内分泌性低钾血症误诊率、漏诊率很高。
临床资料
1988~2007年收治误诊、漏诊的内分泌性低钾血症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6~75岁,平均36.2岁:病程1天~2.5年。血钾浓度1.86~3.40 mmol/L(正常值3.5~5.5 mmol/L),平均2.62 mmol/L;其中轻度低钾血症(血清钾3.0~3.5mmol/L)4例,中度低钾血症(血清钾2.5~3.0 mmol/L)7例,重度低钾血症(血清钾<2.5 mmol/L)5例。出现肌力改变10例,四肢均受累,下肢肌力0~3级,上肢肌力2~4级,四肢腱反射减弱后消失。心电图出现异常13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8T-T变化、u波出现、T-U融合、Q-T间期延长、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早及室早。3例心电图正常的均为甲亢伴周期性瘫痪者。
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①以肌肉酸痛、四肢乏力软瘫为主要症状10例。因首诊时忽略甲状腺功能的检查,诊断为低钾性周期性瘫痪,补钾治疗症状缓解,再次复发时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后诊断为甲亢伴周期性瘫痪。②以复视、眼睑下垂、四肢麻木为主要症状的1例,既往糖尿病史10年,应用胰岛素治疗3年,初步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入院后生化检查提示低血钾症后,补充诊断糖尿病合并低钾血症。③以腹胀、呕吐、发热为主要症状的1例,诊断为低钾性麻痹性肠梗阻。补钾治疗血钾恢复后,症状无改善,转上级医院诊断为小肠类癌瘤。④以头晕、头痛为主要症状2例,诊断为高血压病。入院后生化检查提示合并低钾血症。疑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而转上级医院,均被确诊。④以乏力、心悸、胸闷为主要症状2例,1例伴高血压,1例伴高血压及皮肤紫纹。2例均转上级医院诊治。前1例被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后1例被确诊为库欣综合征。
讨论
甲亢伴周期性瘫痪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往往甲亢所具备的甲状腺肿大、眼征及高代谢症候群多不明显,而甲状腺功能检查、基础代谢率及甲状腺素T3、T4均增高,易造成误诊、漏诊。当临床中遇到青壮年男性周期性瘫痪者,甲状腺功能应列为常规检查,以免误诊、漏诊甲亢伴周期性瘫痪病例。本组10例甲亢伴周期性瘫痪病例中有3例心电图无低血钾表现。心电图对临床低血钾的判断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而血清钾测定是反映细胞外液的钾离子浓度,两者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心电图较能正确反映细胞内缺钾水平,若细胞内钾离子较低,血清钾即使在正常或偏低水平,心电图也显示典型低钾图形,反之,如血清钾浓度虽较低,但未能引起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比例的显著改变,心电图可无明显变化。低血钾心电图变化与血清钾浓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即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随血清钾浓度的降低而递增,心电图异常的程度也随之加重。因而心电图检查对周期性瘫痪也应列为常规检查,对低血钾病人更不例外。
糖尿病合并低钾血症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过程中,应用胰岛素使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钾离子重新分布而致低血钾。本组1例为长期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也出现了低钾血症,考虑也与转移性低血钾有关。可见糖尿病病人出现肌无力时,也要警惕低钾性周期性瘫痪是否存在。
有人认为类癌是一种内分泌肿瘤,除局部症状外,还有皮肤潮红、腹泻、腹痛、哮喘、心脏瓣膜病变,以及水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此时成为类癌综合征。原肿瘤常发生在消化道。本组1例发生于小肠,低血钾症状不明显,补钾治疗效果不明显,考虑与病因未明、病因未除有关。在临床上遇到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低钾血症患者,补钾治疗症状不改善时,要警惕是否存在类癌的可能。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诊断需符合以下3个条件:①低肾素不被刺激;②高醛固酮不被抑制;③血浆皮质醇正常。基层医院大多检测设备有限而无法确诊,遇到高血压合并低血钾的病人应及时转诊。
库欣综合征有典型临床症状体征者,从外观即可作出诊断,但早期以及不典型病例,特征性症状不明显或未被重视,而以某一系统症状就医者.易于漏诊。
本组1例以循环系统症状为主要症状,伴高血压、低血钾。因首诊查体忽略了皮肤紫纹这一重要体征而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