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2009-04-24赵光瑞

江淮论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赵光瑞

摘要:无论是传统经济一体化还是近年来的新区域主义都片面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区域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一国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扩展为跨越国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而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自由化并不能自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制度驱动之路。未来的区域一体化应该是贸易、要素流动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一体化,这是一种新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 新区域主义; 制度驱动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

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是战后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可持续发展则在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两方面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学术界还是一个薄弱的领域。本文试图把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相结合,探询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

1.传统的经济一体化主要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

1.1传统的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

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又称区域一体化协定(RIAs),指特定区域内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达成经济合作的某种承诺或者组建一定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谋求区域内商品流通和要素流动的自由化以及生产分工的最优化,直至形成各国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体制某种程度的统一。(张幼文,2001)。因此经济一体化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区域内经济体之间进行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另一方面也体现经济体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樊莺,2005)。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或实践都把关注的核心置于一体化能够带来怎样的直接经济利益问题上。

RIAs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1664年法国出现的省际关税联盟、18-19世纪奥地利与周边五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等都具有RIAs的特点。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优惠贸易安排(特惠关税)、自由贸易区(废除关税)、关税同盟(对外的统一关税)、共同市场(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经济同盟(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完全经济一体化(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等;按参与对象划分为北北RIAs、南北RIAs和南南RIAs等。到目前为止,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最高的是欧盟,正致力于向经济同盟发展;而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普遍形式,具有代表性的如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中欧自由贸易区(CEFTA)、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欧盟与墨西哥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等。毫无疑问,经济一体化从最原始的优惠贸易安排到共同市场,追求的直接目标都是经济利益,即如何通过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要素流动使收益最大化。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就是英联邦各国之间实行的特别关税优惠制度。此后出现的自由贸易区,西欧地区从以关税同盟为基础的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到欧洲统一市场(EC),均把经济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只有进入更高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阶段——例如今天的欧盟(EU),在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统一的对内对外政策基础上,才能够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欧盟目前实施共同的环境和能源政策就是典型例证。(1)

而传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更关注一体化带来的经济收益问题。瓦尔纳关税同盟理论强调通过减少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达到增加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即“创造”贸易的目的。(2) 所谓“创造”贸易指允许来自集团内其他成员的低价产品替代本国价格较高的产品,即一方面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效率。另一方面消费者由于支付了更低的价格也得到了收益。同时关税同盟被认为还可以带来规模经济、促进企业间的竞争、技术创新和促进吸收外来投资的动态效应(陈勇,2006)、资本聚集效应、“交易成本”效应、资源配置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效应等(聂元贞,2005)。传统理论则很少关注区域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原因在于:一方面传统理论区域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在于经济利益的大小,其他方面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没有真正纳入区域一体化研究的视野。

1.2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一种新的现象:大国与小国(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合作得到加强。同时在大国与小国签订的贸易协定中,小国对大国作出了更大的让步,最典型的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NAFTA )和欧盟陆续接纳东欧国家等。(3)小国对大国的让步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减让领域,而且更主要体现为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法规、政策向大国靠拢。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中,加拿大和墨西哥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能源定价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竞争政策都适应美国的要求做了较大的调整。这种新的区域合作方式被冠之以“新区域主义”。

关于新区域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把之定义为“一个多层面的区域一体化进程,该进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它更强调的是非经济的方面,而主要指政治和安全层面。在经济领域其特征如下:鼓励世界区域贸易和多边贸易的自由发展,发展中国家放弃闭关自守、反对市场经济的政策,而代之以融入多边贸易体系的政策;区域协定往往涉及到深层次的一体化问题;区际贸易自由化是适度的;企业的区位、发展极、区域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也随之发生变化。

新区域主义理论认为,大小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比较优势及目标函数存在差异,他们的成本与收益体现在不同的领域。大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机是多重的,除了传统的贸易利益,还追求以提高贸易报复能力及整体国际谈判交易能力为主的非传统贸易利益。以自由贸易区协定为例,大国在向小国开放市场的同时,也放弃了对小国实施贸易报复的权利。由于发达国家的关税已经降至比较低的水平,非关税壁垒也大幅度减少,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自由贸易”的作用下降,(4) 小国把主要目标置于追求市场准入保证、寻求国内政策的稳固性(5) 等。同时为了补偿大国的损失,小国必须向大国提供单方支付(side-pay-ments)。如果没有这种单方支付,大国与小国之间就难以达成自由贸易区协定。换句话说,小国与大国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实际上是利用单方支付购买了进入大国市场的“保险”。

新区域主义合作模式日益受到推崇,世界银行的报告就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与富裕的邻国进行的一体化要比南南一体化好。因为:第一,促进投资。南北一体化能够增强南部国家的信誉,从而吸引更多来自北方的投资;(6) 第二,促进R&D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为南部国家的R&D密集型产业主要从与北部国家的贸易中获得知识,所以南北一体化对R&D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好处。南南合作只对低R&D密集度的产业发展有好处,它可能减少来自北方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延迟其成员方走向高R&D的经济。因此伙伴国选择不慎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危害。[1]84-85

与传统的关税同盟相比,新区域主义理论和实践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选择,通过各自的单方支付在致力于贸易自由化的同时能够实现某些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一体化。但新区域主义在分析跨越国境的区域发展时仍然把经济乃至政治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只不过不再单纯重视区域一体化的贸易利益及其对等的利益分配,而是注意把区域看作是一个整体,追求整个区域的利益最大化,如强调区域在全球谈判中的地位,加强在国内政策方面的相互协调。尽管也注重环境政策,但并没有集中关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区域合作应致力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如从封闭的区域化模式转变为开放的模式(促进国际商业发展)、更广泛和更有深度的区域化措施(如欧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发展(NAFTA),等等(Maurice SchiffL.Alan Winters,2004)。但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区域一体化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区域合作应不再单纯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应致力于区域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2.1寻求可持续发展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关于可持续发展,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Pearce)和沃福德(Warford)定义为:“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4]一般认为是指“在连续的基础上保持或提高生活质量”,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密切相关的内容。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划时代的报告在1986年发表以来,“可持续发展”不再停留于个别专家的研究报告,而被融入到国际社会的具体行动之中,寻求可持续发展成为各种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乃至企业、国民的共识。各国不再多方面追求经济增长,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代价被纳入考察经济发展成果的体系之中,致力于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国际社会开始着手解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如全球温室效应、物种灭绝、沙漠化等问题,“京都议定书”就是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2.2国际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观,也是各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2.1各国可持续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

环境问题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环境问题从某一点发生,会扩展为区域性问题,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即环境污染对区域带来的负外部性和治理环境污染对区域带来的正外部性,进一步扩展就是全球问题,因此环境问题又被划分为一国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般首先发生在地理相邻或相近的国家之间。在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会出现跨越国境的共同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在区域内的扩展、河流的上下游和公海的污染扩散等,从而威胁区域各国的发展。因此说如果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核在于全球问题的提出和全球意识的确立,那么国际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则在于区域问题的提出和区域意识的确立。同样,区域问题也包括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也需要树立区域意识,通过在区域范围内协商解决。一国的可持续发展依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2.2.2跨越国界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观

区域可持续发展则以“区域”作为基本单位,协调好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PRED),以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国际区域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观和经济一体化发展观。

一方面,传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仅强调某一国家内部特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判定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准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发展的高效性、社会的稳定、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等。但这种可持续发展观没有考虑到:⑴由于国家行政边界的存在,各国政府直接控制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本国的可持续发展;⑵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发展战略和目标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存在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导致矛盾的出现,影响共同的可持续发展。而国际区域可持续发展关注超越国境的特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即通过协调区域内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寻求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国际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新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观。传统的经济一体化仅强调通过制度化协调、同一区域内的贸易和经济政策,取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没有关注如何保持共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没有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长期、有效的经济一体化。欧盟在致力于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就注重环境政策的一体化,以实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3.如何实现国际区域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经济一体化

3.1市场驱动(market-driven)不能解决国际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主流,其主要表现就是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行为主体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和对国外的直接投资。的确,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不仅会带来了巨额的贸易创造和更多的投资机会,也是促进自由配置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自由化并没有自动带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自由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承担了巨大的环境成本代价,它带来的经济利益难以抵消其巨大的环境成本,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是暂时缓解了区域发展的资源压力;同样,由跨国公司带动的国际直接投资由于追求规模经济,扩大了总生产规模,加快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速度,并以贸易扩大化的方式使世界经济规模扩大到足以突破地球生态系统限制的程度。其在全球化生产过程中追逐成本外部化,并通过在海外生产基地传播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模式,对全球生态系统恶化负有责任。(7)跨国公司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东道国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是有限的(刘力,2002)。

同样,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假定各国具有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带来区域的共同可持续发展,或干脆无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存在,单纯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它所倡导的区域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交易会也不能自动带来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致力于相互降低关税、统一对外税率,达到扩大区域内相互贸易、提高对区域外竞争力的目的。同样,与全球贸易自由化一样,这种追求区域贸易的自由化在关注促进贸易发展、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考虑到区域环境成本的投入,成为区域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同样,区域的资本自由化的主体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只关注经济利益,成为过渡耗费自然资源、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

3.2新区域主义一体化不能带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能进一步威胁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新区域主义的最主要特点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成员国经济规模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支付的成本与获取收益的存在差异。但各方都能够达到各自既定的合作目标。新区域主义突破了传统理论假定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且各方水平相同或相近且国家间才能够进行有效的经济一体化的误区,(8) 开辟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一体化途径。而且发展中国家从中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收益,NAFTA就被认为是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9)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区域主义并没有把可持续发展置于应有的地位,不会自动带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可能会危及区域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

3.2.1新区域主义的经济一体化的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结合,首先服从发达国家的目标。

新区域主义之所以“新”,主要在于其对区域外的开放性、多元化的合作性与包容性、对成员国内部政策的某种介入等。我们不能排除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方面获取了较多的经济利益(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的墨西哥),世界银行的报告也反复强调这一点。但在区域谈判中,尽管发展中国家出于自愿的目的积极参与,而强者主导区域一体化的逻辑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致力于经济、政治、安全等多方面的利益获得,发展中国家仍把经济利益置于首位,而且必须提供单方支付——市场的开放、经济与社会政策的一体化、政治制度的变革等。

3.2.2区域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价值链分工也是“污染链分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趋于细化,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被称之为国际价值链分工。(10) 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上也是区域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北美自由贸易区就是加拿大的原材料、墨西哥的劳动力与美国的技术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美国为轴心的生产一体化。其中美国与墨西哥的生产一体化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器、汽车和服装等领域,带有明显的垂直的产业内分工的特点。美国将零部件运到墨西哥加工后再返回美国,墨西哥借助美国市场和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优势建立了自己的加工业(例如纺织行业),避免了“荷兰病”(11) 的出现。欧盟传统的15国与新入盟的12个成员国之间也存在类似的产业内带有垂直色彩的分工关系。

另一方面,就国际分工而言,价值链分工也表现为“污染链分工”。所谓“污染链分工”指产业或生产工序基于污染程度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布局。研究表明,在生产全球化进程中,产业或生产工序布局的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例关系。即污染程度高的产业或生产工序往往日益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发展中国家,而污染程度低或无污染的产业或生产工序日益向发达国家集中。各国在价值链体系上的收益不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收益,还体现在环境成本的投入。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不仅仅在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市场占有等原因,环境成本的高低日益成为影响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所以“环境正义”的倡导者布莱恩特就认为,“环境正义与当今剥削、不平等及一些集团持有特权的生产机制、福祉关系相关联”。(12)

“污染链分工”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间的分工——基于污染程度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明显不同。发达国家普遍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集中发展自然资源特别是能耗少、附加价值高的新技术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被迫接受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传统制造业,发展中国家用于仍然处于国际分工的最下游,不得不独自负担起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耗费、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成本。电解铝、电石、氯碱、铁合金、电炉钢、水泥等六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历史上发生的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都是附加价值率低、高污染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向的中国转移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

第二,同一产业不同层次产品的分工。钢铁工业80年代以来,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工业电炉钢比例不断上升,铁钢比不断下降。80年代初期平均铁钢比约为0.7,90年代初已下降到0.687,而2000年为0.665,而目前仅有0.647。由于国际钢铁产量近年增长幅度不大,铁钢比的下降,意味着近年国际新增产能很大部分是电炉炼钢产能,主要是电炉短流程工艺。中国钢铁生产对铁矿的依赖远远高于其他主要钢铁生产国。由于国内资源不足和产能快速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对国际铁矿市场的依赖性极强。过分的依赖和高速的发展,是中国钢铁企业不仅成为国际铁矿市场价格大幅上升的始作俑者,而且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在东亚地区,日本、中国和韩国之间的钢铁贸易就反映了这种分工特点。

第三,生产工艺流程上的分工——在生产工艺流程上也是污染度高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研发,成品组装。而加快这种污染链分工形成的主要推动力来自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环境污染转移型投资动机——转移环境污染是一些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机之一。环境污染是威胁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世界性问题,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迫于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格限制企业在国内从事易造成污染的产品生产,从而促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污染产业向国外转移。在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尤其是在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化工产品、石油和煤炭产品、冶金、纸浆造纸这四大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是相当高的。

另外,跨国公司的双重生产标准——相同的生产工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耗费的环境成本也不同。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耗材专委会的《跨国公司的打印机双重服务标准对中国消费者权益损害的报告》显示,占中国的打印机市场70%以上的惠普、爱普生、佳能、利盟等跨国公司在中国使用双重服务标准,对中国消费者以及中国打印耗材产业造成了损害。

当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也注意到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合作协议中也有对相对的落后国家产业的保护和一定的扶持。但对墨西哥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并没有重视其可持续发展问题。

3.3国际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经济自由化与可持续发展并重之路

3.3.1把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致力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可持续的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能够为成员国带来诸多经济乃至政治利益,如扩大国际贸易、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参与国际贸易、对重要市场的准入、更多的投资机会、促进技术转移、促进经济增长、增强对区域外的谈判努力,乃至增强政治经济安全、促进民主化发展,等等。来自世界银行的专家还认为南北型的区域一体化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因为“对大多数产品来说,大的富国一般会是一个更有效的供应商。而且这样的国家也会给该地区生产商带来更多的竞争”[5]。

但在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经济一体化必须首先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该与其他目标同等重要,甚至是第一重要的目标。没有区域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利益注定是短暂的,或者其代价是高昂的。

3.3.2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寻求建立更合理的区域国际分工体系:共同的环境意识确立与责任的共同分担理念的强化。

区域一体化带来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是区域合理的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而这种合理性不仅体现在收益最大化和提高效率方面,还应该体现在区域内国家之间的平等。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第一,确立共同的环境意识。环境的外部性;第二,确立环境成本共同分担的原则。

3.3.3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一体化是制度驱动的核心。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应该把与此相关的战略和政策的一体化作为制度驱动的核心,即在致力于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包括在环境政策、能源战略和政策等方面同步合作。

在环境合作方面,首先必须树立共同的区域环境意识,明确一国的环境问题同时也可能发展为区域共同的环境问题,具有共同的危机感;其次是成立区域性环境合作机构,专门负责区域环境合作方面的问题,如环境信息交流、区域环境预警等;三是加强区域的环境技术合作,推动环境产业合作。特别是区域内的发达国家应该主动承担帮助落后国家改进环境技术、发展环境产业的责任。

在能源合作方面,包括制定区域发展能源战略、共同开放和分享新能源技术等。目前国际能源合作的模式——IEA存在机制僵化、地位被动——IEA没有主动议价的功能,使得能源消费国在国际市场处于被动地位。尽管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五大能源消费国也已经谋求在石油市场上统一战略,但由于存在集体行动的难题,消费国因为不愿意得罪产油国而可能无法达成集体行动,从而难以形成实际有效的合作机制。

因此,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应该尝试加强能源方面的合作,协调能源战略。一方面共同开发利用区域内的能源资源,特别是公共能源;另一方面若区域内存在严重的能源不足,应该谋求对区域外能源进行共同竞购、共同开发和共同生产,即形成统一的对外能源战略。同时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加强合作,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总结以下几点:第一,区域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一国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跨越国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二者并不完全一致。第二,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三,经济全球化并不能自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制度驱动之路。第四,未来的区域一体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

(1)对于政治家来说,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长期潜在效应不符合其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要求。一般而言,在国内政策上增长优先,在对外政策上基于自身政治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双重制约,会选择短期利益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对长期目标的关注来自于区域合作的稳定程度及未来预期。

(2)对于区域贸易自由化能否带来贸易上的收益,目前还存在不同看法。关键在于它是“创造”贸易还是“转移”贸易。所谓“转移”贸易指由于内部的低关税使伙伴国的生产取代了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成本更低的进口,导致成本的提高,效率的下降。Maurice Schiff和L.Alan Winters的研究证实在贸易集团内部贸易转移是很严重的,出现大量贸易伙伴国对非贸易伙伴削减关税壁垒的情况(见《区域一体化与发展》)。

(3)2004年5月1日,波兰、匈牙利等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也加入,使欧盟成员国增加到27个。

(4)新区域主义的相互贸易规定中基本都确立原产地规则这一带有强烈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政策,如在加拿大-美国自由贸易协定(CUSFTA)中,番茄酱只要在进口国加工就可以享受内部零关税,智利和墨西哥共同平分美国市场80%的份额;而演变为NAFTA后,则规定必须在某一成员国生产。结果智利的市场份额降至5%,作为成员国的墨西哥则上升至75%(见《区域一体化与发展》)。

(5)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中,加拿大和墨西哥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能源定价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竞争政策都适应美国的要求做了较大的调整。

(6)墨西哥在1982年债务危机时曾经采取国有化、汇率控制和保护主义,但1994经济危机中主要是稳定经济但不以经济停滞为代价,两次危机之所以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原因之一被认为是其加入GATT和NAFTA后锁定了政策。

(7)据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称,在印度的多个邦,由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可乐工厂抽取大量地下水生产软饮料,导致当地地下水严重衰竭,附近村庄出现严重水危机。同时,可乐工厂将化学废弃物随意掩埋,造成污染使得农田减收。问题的症结还在于,两家可乐公司每天在印度消耗的上千万升用水全部免费。而可口可乐需要几乎4升水才能生产1升的可乐,这使得75%的水都变成了污染严重的废水,排放出去之后又继续污染其余清洁水及土地。尽管可乐公司不断声称其在印度生产管理符合欧盟和美国标准,但事实却是,可口可乐在印度采用的水处理技术及设备相比欧洲,显得非常简陋。比如,在欧洲,有34%的工厂采用精密、成本高昂的隔膜过滤技术,用来高度过滤杀虫剂这样的微量毒素;而在印度,几乎没有一个工厂拥有这项技术。(《国际金融报》2006年08月22日)。在中国也有33家跨国公司被民间组织批评污染环境。其中包括5家2006年“世界500强”企业,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投资的上海松下电池有限公司;美国百事公司旗下的长春百事可乐公司;瑞士雀巢的子公司上海雀巢饮用水有限公司。经查实,这些跨国企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超标排放污染物废水”。(《南方周末》2006年10月26日)。

(8)欧洲经济共同体就经常被人们提及,而其相继接纳葡萄牙、西班牙和土耳其一度被认为是出于政治目的,欧盟的两次东扩也出于政治目的;东盟(ASEAN)也被认为是出于政治目的的结合。

(9)一般认为,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是最大的受益者。加入NAFTA以来,墨西哥与伙伴国的贸易一直增长迅速,从1993年至2002年,墨西哥向美国和加拿大的出口都翻了一番,变化最明显的是墨西哥在美国贸易中的比重,其出口占美全部出口的比重从9.0%上升到13.5%,进口从6.8%上升到11.6%.墨西哥与NAFTA伙伴国的贸易占其总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上升到2000年的51%.墨西哥在加入协定后,其进口关税大幅度下降,对外国金融实行全面开放,加上拥有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大量外国资本流入墨西哥,FDI占国内总投资的比重从1993年的6%增长到2002年的11%,到2001年,墨西哥的年均累积FDI已达到1119亿美元(2005-10-27 10:10:27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网络版)。

(10)“价值链”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与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的生产之间的分工,甚至是设计与制造的分工,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这种分工活动中。也有学者使用生产过程的片断化,外包,多阶段生产,生产的非地方化,垂直专业化分工,要素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等概念表示这一新的分工形式。

(11)“荷兰病”指的是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的膨胀往往以其他行业发展为代价的现象——高素质的劳动力和资本被吸走,尽管它本可能得到更为持久的增长。此外,出口高额盈利使货币升值,从而削弱了出口行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12)张登巧认为,环境正义,又称之为环境公正、环境公平、环境平等或生态正义、生态公正、生态公平、生态平等等。环境正义指在处理环境保护问题上,不同国家、地区、群体之间拥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必须公平对等,体现了人们在利用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对其权利和义务、所得与投入的一种公正评价。环境正义的实质是基于人之差异性与同一性相统一的社会正义,它从权利和义务相互对称的角度,强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结成的是有差异的共同体。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正义根源于人的三重属性的存在。由于人具有类、群体和个体三种存在样态,相应地,环境正义也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人的类属性与种际环境正义相对应;人的群体属性对应的则是群际环境正义,包括代际正义、代内正义;与人的个体属性相对应的是个体间环境正义。(《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Maurice Schiff,L.Alan Winters。区域一体化与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李向阳.新区域主义与大国战略[J].国际经济评论,2003:7-8.

[3]Maurice SchiffL.Alan Winters.区域一体化与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皮尔斯(Pearce),沃福德(Warford).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5]Maurice Schiff,L.Alan Winters.区域一体化与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0.

[6]陈勇.新区域主义与东亚经济一体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刘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6~32.

[8]聂元贞.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理论评介[J].经济学动态,2005(8).

(责任编辑 顾 锦)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有何冲击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上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浅析
借京津冀一体化东风助力石家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