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设置刍议

2009-04-24

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孙 健

[摘要]高校正在实施以四门主干课程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为进一步深化和优化教学,可尝试以新课程的四门主干课程为中心,开设相应的选修课。配套选修课可在坚持共性、扩大知识面的前提下,兼顾个性特点。其设置必须坚持原则,灵活实施,但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程也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之道。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2-0062-04

高等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初制定并印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提出了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和明确要求。新课程的实施,适应了新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但并不等于由于实施了新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有了新变化,原有的思政教育所暴露的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还需要配套的一系列措施。以新课程的四门主干课程为中心,开设相应的选修课,扩大知识面,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是其中一项值得探索的举措。

1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配套选修课必要性

由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在19世纪末倡导的大学课程选修制是高等教育的一次革命性进步,在当今欧美国家等的世界一流大学中普遍实施[1]。艾略特认为,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彻底地学习关系到他未来职业的课程,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广泛涉猎其他主要学科。因此,大学课程的设置应该更宽泛、更深入、更具活力;大学课程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学生独立钻研,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选修制能满足学生个人的不同兴趣,把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外加转为内发,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质量[2]。按艾略特的理解,选修制意味着大学生所进行的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这个制度充满生机的原则即是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自由地选学课程,使学生对所选功课充满热情。

尽管自由选修制在实施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但欧美国家百年的高等教育实践证明了选修制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其优点和缺陷对于我国高校中正在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配套选修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广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涵盖了多方面知识,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和法律等多学科。在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等的要求的限制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以“基础”、“概论”或“纲要”等方式简要概述。配套选修课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或深化理论或背景知识,是对主干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它是向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其主干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由中央统一制定,学校和教师不得更改变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全国高校的层次不一、专业设置不同,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背景、结构及培养目标有差异,因此,开设比较灵活、由学生自主选择的配套选修课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吸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把代表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新知识、新理论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反映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也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了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成材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外加转为内发,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人文素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第四,有助于稳定教师队伍,解决教师学科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突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真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并不多,有相当部分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具有的学科学位是历史学、哲学或经济学等。长期以来,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的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许多教师或者不安心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寻找机会跳槽流失;或者教学、科研两张皮,科研无法与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实际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此情况下,要求教师完全抛弃自己原有的专业研究是很不现实的,反而会加重教师的离心力。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背景优势,选择专业研究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点,使教学能与科研更紧密结合起来,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使教师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已有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新知识的探索者,他们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有利于大学思政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进而促进学科建设。

第五,能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主干课程作为全国高校统一实施的课程体系,宏观上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共性的内容。我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区域特征有明显差异的大国,各地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也不尽相同。开设配套选修课,可根据各地方的特点,灵活地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这不仅是在相对微观的程度上对主干课程内容的补充,也因为许多事例就发生在学生周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进行社会实践。

2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程的设置原 则及实施建议

艾略特的自由选修制在推行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的弊端。如学生选课时准备不足,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是根据课程本身内容和自己的兴趣,而是看授课时间是否方便,以及该课程是否容易取得学分等;许多学生避难就易,放弃了富有价值而难度较大的课程,以致出现学习空疏而不深入的现象;推行自由选修制使学校的课程体系变得支离破碎,各门课程之间失去了联系,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等等[3]。深入分析艾略特的选修制的优缺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实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配套选修课程需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应当明确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程的定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程的设置,其目的是配合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干课程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道德的综合素质,体现了“全人”教育和通才教育的思想,是应该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就其作用而言,其“配套”的地位决定了它们的指导思想与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干课程完全一致,其内容是对主干课程的深化、拓展与补充,不能与主干课程内容有任何歧义或矛盾。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程区别于大学其它选修课程的本质特征,也是其立足点。

第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要求,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程不能完全由学校或教师自主设定,以保证其思想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在初期实行阶段,由省市教委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确立配套课程体系、名称和大纲,组织专家统一编写教材,组织实施;试行一段时期后,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或实际情况对原有课程进行调整,并鼓励教师根据各学校办学特色申报新的课程,但仍必须经领导部门组织论证批准,方可执行。各省市教委应对课程实行的情况和质量进行跟踪调查,确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三,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中,应把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单独设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大模块,列入大学生通识教育体系中。为体现其“配套”的作用和要求,学生选修的时间应与其修读的对应主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时间同步——在同一学期内。一般放在一、二学年,而不是像其它选修课那样主要在大三、大四进行,这样也便于进行成绩管理。

具体实施有两种参考方案。方案1:分别分类配置于四门主干课程之中,每门课程都形成主干课程+配套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其中,配套选修课的授课时间比例不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选修课的成绩按比例纳入本门主干课程的总评成绩之中。其优点是:与现有的学分分配和教学安排不冲突,易于管理和被学校接受;与主干课程联系密切,凸显了其“配套”地位和作用。缺点是:学生选择余地比较小,特别在那些还没有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学校,学生实际上没有选择权。方案2:把配套选修课置于全校公选课体系中。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可吸引其他学科优秀教师参与开设,学生选择面广、有较充分的自主权力。缺点是:管理难度大,部分人文社科师资力量薄弱的院校难以保证课程开设的基本数量和质量,特别是难以保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性和内容上的“配套”作用;学生的非理性选择(兴趣、实用性等)也可能会导致较大部分学生放弃对思政配套选修课的选择。

第四,在配套选修课任课教师的选用上,初期应确立以原思政教师为主,同时鼓励校内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建设的方针。学校应对任课教师的思想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进行考核,明确基本的任职资格和要求。建立师资培训和课程研讨机制,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竞争上岗。从长远的建设来看,如能由省市教委协调,确立各大学校际间的教师代课流动体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跨校开设配套选修课,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水平将大有裨益。

第五,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一般为1学分的小型课程,但要求课程容量大、知识信息多而新。增大课程容量,更新课程内容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大学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的要求。配套选修课程的开设目的不在于专门化地、全面具体地介绍某一学科的知识,而在于个性化同时又是综合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其思想、学术及社会人生视野;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学科知识发展历史的传授,而在于当代水平内容要点的了解和思考;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更多在于对主干课程知识体系的总揽性把握,而不是局部性深入。所以,这类课程不需要以大型或者中型课程的形式开出,只需要以小型课程的形式开设即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类课程的内容可以少,相反,其课程容量应该大而精。与此同时,课程的知识信息还应该新颖。一般来说,这种新主要应当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视角新、观点新、材料新、知识结构体系新。

3当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程 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打破了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思想,适应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应当可以得到学生的欢迎。但在实施中将面临诸多问题,概括而言,主要是管理机制的问题[4]。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有差别,实施难度相应有很大的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面向全体学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和既有的院系体制,如固定的学年、固定的课程以及班级建制,教学活动更具弹性化、个性化。而伴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在校数量大幅度增加,教学资源(主要是教室和师资)比较紧张,在目前部分学校尚未完全实行真正学分制的现实条件下,如何保证安排合理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需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重视和积极协调。

第二,各校师资水平差异很大,如何使规定的选修课能够基本保证质量地开设出来,使学生确有选择余地,在任课教师的流动机制和竞争上岗制度还暂时无法确立的情况下,尽快培训或招聘到胜任的教师,面临着时间、经费和人员编制的困难。

第三,确立校内及校外任课教师的流动机制,对配套选修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中,对来自不同院系甚至其他院校任课教师的管理存在着盲区,而且由于各单位实行的课时津贴和工作量的核算标准与方法差异悬殊,致使在教师流动中可能会存在如“嫌贫爱富”、“挑轻避重”等矛盾。

参考文献

1 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8.

2R Hofatadter ,W Smith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A Documentary Histor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602-610.

3厉志红.艾略特的课程选修制改革思想及其实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81-82.

4隋步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六项举措[J].教育与职业,2007,(9):83-85.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