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高专院校师资状况实证分析

2009-04-24

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师资贫困地区

常 彦

[摘要] 新建高专院校的师资现状是:学历层次较低、职称层次较低、教研科研能力相对较差、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差。实证分析后提出的对策建议是:理顺行政隶属关系,减少外界干预;提高教师待遇,增强学校吸引力;科学制定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新建高专院校,师资,定西师专,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2-0013-05

在大学改革和建设中,政府、社会较关注的是本科院校,甚至是创建综合性一流大学的问题。高专院校,特别是新建高专院校在人们的视野中属低层次的“三流院校”,往往不被重视,导致该类院校发展的弱势地位。高专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实质上主要由高专院校决定。因此,高专院校建设研究,应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界高度关怀和重视。而新建高专院校普遍存在师资水平低、素质差的现实,这是该类院校在发展中首先遇到的一个基础性重大问题。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定西师专)为例,就其师资建设问题,结合实际,谈一点设想,以供参考。

1学校概况

定西师专位于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甘肃省定西市,是一所2003年新建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前身为成立于1979年的定西教育学院。学校实行“省地共建,以地为主”的管理体制,行政隶属定西市人民政府。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6人,近年引进和在职取得硕士学历教师29人,教授职称教师1人,副教授职称教师52人。由于地处贫困地区,又是新建院校,其学校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处地贫困,学校贫困。由于贫困,师资整体素质较差,优秀教师留不住,高水平教师不愿来。再加上学校在初建期,各种硬件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扩招后的基本教学需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在内的软件建设必然受到极大影响。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辖1区6县,人口300万。1区6县全属国家贫困区县,古有“陇中苦甲天下”之称,是全国著名的干旱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经济落后,教育发展困难多。正因如此,定西市的发展历来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怀和重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都亲临定西检查指导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曾两度到定西,2007年还和定西人民共度春节,江泽民同志来定西视察时曾题词“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给定西人民以极大鼓舞,但目前,定西市还没有完全走出贫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教育发展更落后。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怀的定西市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根据学校特点和实际,研究解决其教育发展问题,从而有效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2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新建高专院校由于主要是升级或转制而来,其师资基本上是原中等学校或成人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自然较差。定西师专也不例外,其师资可以概括为“两低两差”,即学历层次较低、职称层次较低、教研科研能力相对较差、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差。

2.1学历层次较低

定西师专是由成人教育学院转制的一所贫困地区学校,其师资基本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从中学调入的教师,二是由专科学历进修升为本科学历的教师,三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分派的教师,四是近年扩招后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教育学院时期,学校分派进来了较多中专生和大专生,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成人教育扩大招生的时期,这些教师主要通过函授等途径取得了本科学历。学校转制后,由于扩招等因素,学生急剧增加,教师严重缺少,高水平教师招不来,不得不降低要求在中学选调大量教师。正因为师资来源渠道有限且师资来源差,相当一部分教师为原中学教师,还有一部分专升本教师,导致了教师队伍学历的低层次结构。目前学校教师最高学历为扩招后的硕士学历,包括在职教育硕士在内,硕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只有23.58%。

2.2职称层次较低

学校转制前,教师职称聘评属成人院校系列,转制后归高职高专系列,职称评聘要求较低,即使如此,学校转制初副高职称教师不到20%,正高职称者没有一名。目前虽然副高职称教师有所增加,但正高职称教师仅有一名。教师整体职称层次较低,高职称教师严重缺少。

2.3教研科研能力相对较差

教师教研、科研意识淡薄。学校转制初,教师大部分没有教研科研意识,很少有教师主动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副教授职称教师的论文也大都是为评职称而写,发表刊物级别低,数量少,论文水平较差。不到评副教授年限,教师就不写论文。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早到评副教授年限,由于没有科研成果,始终是讲师。“甘肃省高等学校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规定:“专科学校教师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论文4篇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发表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可以看出,晋升副高职称论文要求并不高,但未评上副高职称的教师几乎都是在论文上达不到要求。现有副高职称教师大多是靠“担任教研室主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从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工作达15年以上(以学校教务档案为据),并获得过学校的教学评估优秀或教学奖”、“2次获得校级教学奖励”等条件评上的,靠科研成果评上的很少。评上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满足于现状,多数没有晋升正高的打算,缺少目标、动力和压力,丧失上进心,任十几年副教授的教师比比皆是。学校转制到2008年6月的5年时间,学校教师在EI、SCI索引期刊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中文核心期刊只有3篇,其它科研成果几乎为零。教师很少有通过学习、教研、科研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真正的教研科研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4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差

由于教师学历层次低,教育科研意识淡薄,自身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师执教能力普遍较差。部分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中学调来的教师还是“应试教育”式的满堂灌,很少有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较低。近几年新进的硕士研究生也因为是扩招后的研究生,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事实上很多还不如八、九十年代本科生,同时由于缺少引领教师以及整体环境的影响,其教育教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多数年轻教师不会上课,甚至在课堂上出现知识性错误,学生对此很有意见。

3对策建议

新建高专院校师资整体素质较差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因素,包括地方政策因素,二是学校本身因素。

近年新建的高专院校都属地方院校,行政隶属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由于地方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导致贫困地区新建高专院校在基础建设上处于明显的落后状态,事实上是一种人为的不公平发展。在目前国家大力提倡教育公平发展的时代,这一现状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必须认真研究,及时解决。在院校自身方面,不能统筹协调发展,抓硬舍软,顾此失彼;大学体系没有形成,官本位思想严重,学术气氛不浓;缺少改革和创新意识,机制老化,制度陈旧。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是新建高专院校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在内的各项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1理顺行政隶属关系,减少外界干预

新建高专院校一般地处贫困地区,这些院校本来先天不足,和其他同类院校一样归省级直管也需一段时期的努力才能赶上同类院校,如果将其划归省级以下地方,无异于生下孩子送后娘——自生自灭,即使生,注定营养不良。因此,我国新建高专院校归省级以下地方管理的政策是一种不平等政策,直接导致该类院校的不平衡发展。定西市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到六亿元,不如东部一个县的财政收入,要这样的贫困地区办大学,谈何容易!

其次,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没有办大学的经验和管理大学的水平,特别是地方各政府部门,他们把高专院校和中小学一样看待,很多部门连“高等教育法”都没听说过,该类院校受到地方部门的很多干扰,无“自主权”可言,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

再次,该类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行政级别上也不公平对待。我国高等院校都有行政级别(合理与否姑且不论),专科院校都为副地级,可新建高专院校普遍为县级,和地方中等学校、市级中学一个级别。学校领导说话缺少分量,政府部门因你级别低任意宰割。在我国官本位思想还比较盛行的今天,该类院校的外界干预与不被重视与其行政级别低有直接关系。

因此,理顺行政隶属关系,将新建地方高专院校划归省级管理,同时提高该类院校行政级别,和其它院校一样公平对待,是解决此类院校发展问题的根本所在。

3.2提高教师待遇,增强学校吸引力

新建高专院校由于硬件建设跟不上,几乎所有这样的院校把主要财力用于学校硬件建设上,忽视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在内的软件建设。学校大楼起来了,教师待遇下去了;学校贷款多了,教师收入少了;硬件是硬了,软件更软了。如此之发展,何能吸引教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的,处理不好,就会顾此失彼。学校建设是整体性工程,所谓“大学非大楼”的教训已摆在眼前。但很多学校,特别是新建地方院校硬是不顾一切地搞非软件建设。当然,没有教室、没有宿舍等基本设施办大学那是天方夜谭,可只要国家批准成立一所大学,应该说起码的办学条件还是有的。因此,怎样整体统筹、协调建设学校,这是该类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所大学是否吸引人,包括学生和教师,不在你学校的硬件建设规模有多大。对学生而言,他主要看教育水平,也就是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对教师而言,他要看待遇和自己在学校的发展空间。教师待遇低、发展空间小,有谁愿意去这所学校,有谁愿意呆在这所学校,除非没有单位要的二、三流教师。

提高教师待遇不只是多发钱,当然经济待遇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教师的发展机遇。有才能、有理想的教师在学校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学校能不能为这些教师提供和创造施展才能与实现理想的平台、机会,这是很多有志向的教师所关心的。再比如对教师的尊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应该是高等院校最显著的特点,遗憾的是很多新建高专院校并非如此。选拔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事姑且不论,在这些学校,大家尊敬的是带“长”的各级领导干部,教师受谁尊敬?举一个现实的例子,一个年龄轻轻、学识平平但带“长”的教师在公众场合会得到所有教职工的起立、微笑、问候和点头哈腰,一个年纪较长、学识较为渊博的教师在公众场合能得到什么?事实是什么也得不到,很多人不会注意到他的出现,或注意到了而装作没有注意到。在这样的氛围中,知识和人才根本没有地位可言,有识之士会呆在这样的环境中?撒腿跑都怕来不及。

在学校,对人才的重视往往还通过对知识的重视来体现,用你的知识事实上就是对你的重视,你有知识但我不用,这既是不尊重知识,也是不尊重人才。教师都容易满足,你用他的知识,马上能调动起他的积极性,并为之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因为这就是施展他才华的一个机会。但新建高专院校普遍没有这种意识,比如学校选拔教师,这本来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需由有知识、有水平的教师参与,可在被选教师试讲时,下边听课、打分、评判的全是学校大大小小的领导,上边试讲的是英语老师,下边多半是不懂英语的人,听不懂这是肯定的,还要这些人打分甚至点评,实在是天大的笑话。但这天大的笑话每年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这些学校。为什么不让老师参加并由老师打分决定,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权利,老师没有这个权利。

官本位是整个社会的现实,谁也没办法,但这种过分的官本位风气充斥学校,必将是一种“瘟疫”。对贫困地区新建高专院校而言,要求它用大力提高经济待遇的方式提高教师待遇这不太现实,但给教师们发展的空间、施展才华的平台,给他们尊重、温馨是可以做到的吧?因此,新建高专院校必须优化软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既是教师们在这里暂时得不到经济上的优厚待遇,至少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些许安慰和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学校存有一线出头的希望。这也是对一个人人格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学校的具体体现。

3.3科学制定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吸引和引进人才是一码事,在职教师的提高又是一码事。新建高专院校不能把师资水平的提高全寄托在引进硕士研究生身上。那在职教师怎么办?等他退休?

事实上该类院校对在职教师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致使其长期落后,甚至一辈子这样下去。本世纪初北京大学掀起的高等教育改革在国内外引起不小反响,而北京大学的此次改革是对教师及其相关机制的改革。为什么先从教师改革入手,因为教师是最重要的,在学校没有什么比教师更重要的了。北京大学此次针对教师的改革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副教授在六年之内晋升不了教授或达不到教授标准,就走人。三流院校虽然不能和北京大学比,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的教师都要发展、都要提升,都要在一定期限内达到一定水平,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教学服务的。这里的教学不是普通意义上说的教学或平时的上课,而是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必须是由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师去教,平庸或低素质的教师达不到这种要求,只能是“上课”。因此,学校“中心工作”必须要求具有相应水平的教师,而高水平的教师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学校毕业后就已现成的。他是通过实践、锻炼,通过刻苦学习和不断努力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达到的。

人的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自身天赋、努力程度、环境、制度等等。当然最理想的是有一个能让所有人自觉奋斗和发展的环境,但就像所有的发展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一样,低级阶段或开始阶段,一般都要有带强制性的措施来督促其按照规定去做。比如,一个人在北京大学和在三流大学的自觉程度完全不一样,在北京大学,没有人对你提出要求,没有人监督你,你必须通过自觉学习、研究不断提高自己,因为人人都在这么做,否则就会落后、甚至被淘汰。而在三流大学,你自我发展和不发展没有多大差别,都一样,它没有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氛围。这就是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高专院校一般个人发展的环境较差,导致自身努力程度不够,在这个阶段建立相应的制度性措施,促使其发展,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初级阶段。因此,新建高专院校科学制定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专业发展,这是该类院校不可逾越的一个过程。

问题是,这些学校恰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度上并不尽人意。你说它没有制度吗?有,而且有些看起来还不错,但制度之下做出的事情没法看。比如说激励教师成长的评优选先制度的实施,市级以上的优秀、先进怎么评的教师们都不知道,有些会以党委会研究决定的名义贴出公示,党委会凭什么决定的其他人自然不知道,即使这样谁头大了会在官本位这么强的学校反对党委意见?制度的反作用就在这里,没有这个制度还好说,有而不按制度去实施,这会使人具有反抗心理并最终失去上进心。新建高专院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危害性就体现在此。

当然制度的科学制定特别是有效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传统、校风、领导观念、教师意识、制度体系、人的素质等等,绝不是一两下子就能实现的。制度建设是组织和机构建设的基础,任何组织与机构的组建必须先有制度保障。新建高专院校之所以在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之下能运行,是因为潜意识制度的作用。制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布实施大家都知道的明文制度,一种就是执行者按照惯例或理解实施的潜意识制度。潜意识制度的危害就在因人因事和不公平。有明文制度而不按制度实施,实际上就是执行者在实施潜意识制度,他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办,而不是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这就是学校官本位的体现,也就是平时所说得“人治”的结果。不要说学校,任何组织最怕的就是“无章可循”和“有章不依”。所以,新建高专院校必须把最为重要的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建设的首位,科学制定激励机制,起码要建立起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没有激励性的制度或不按制度办事,三流学校永远是三流学校。

猜你喜欢

师资贫困地区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经济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河北继续加大贫困地区招生力度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刍议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