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新境界

2009-04-24乔炳臣

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乔炳臣

[摘要]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潜能,发展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思想,创新手段,依据“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依据学生的学情实际与发展特点,创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优化思想,以学为本,教学开放。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2-0023-08

任何一种新思想、新理论的提出,都是始于问题;凡是科研成果的取得,都要立足于探索;所有的发现、发明或创造,总要有一个思想的转化与酝酿过程。

“创新学习能力培养”课题的提出,也是始于当今教学现状的问题,始于“应试教育”的众多误区,始于中小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学习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学习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它呼唤学习型人才的辈出,创新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

就我国中小学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看,改革“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为什么还很难摆脱教学中的种种误区和困难?这是值得深思的。有一项“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七成多不知道什么是创造,如何创造;半数以上的青少年思想过于拘谨,存在着固有的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与知识信息饱和等是影响创造的主要障碍。尤其表现在课堂教学上,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授课方式方法仍在维持与使用;不理解“学”与“教”的实质与关系的人还大量存在;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仍处于模糊状态尚未得到真正转变的人数还不少;不懂“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学习指导,不能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仍占很大比例;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更为普遍。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个土阵地与重要环节,去教育人、培养人与发展人,是当前教学工作极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笔者提出的“创新学习能力培养”课题,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让广大师生明确教育发展的远大目标:树立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转变“培养什么人”的教育观念,即教学观、知识观、人才观;解决“怎样培养人”的方法,即教学生“学会学习与创新学习”的本领,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学习能力;实现教育追求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目标。

为此,要求参与本课题实验的教师与学生,首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实质,其次是要创建一个优化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即本课题倡导的以下课堂教学要求。

1教学要明确目标,优化思想,创新手段

课堂教学一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因此,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手段,便成为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1.1关于明确教学目标问题

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本课题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在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以培养创新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教学生“学会学习与创新学习”的本领;以转变教学思想和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使受教育者的天赋(潜能)都能得以充分发挥。

要真正明确上述教学目标,就必须对教学的本质有个清醒的认识。

传统教学思想对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可分三种:一种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第二种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第三种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互相影响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可以看出,此三种认识的深度是逐步加深的,不断发展提高的,但真正究其教学活动的实质所在,还有某些不尽确切、不太完美之处。

谁都知道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过程,但人们对教与学的实质性认识,却有很大差异。有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知识信息单向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是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模型去发展人。这种教学观的根本问题是把一学生当成被动地接受者。也有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是一种“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共同活动过程,这种活动是围绕着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进行的,着眼点是把学生看成积极主动的发展者,它虽然涉及到两人以上相互交往的活动,但它本质上却是学而不是教。

笔者认为,教学活动过程是,“学当立人之性,教当尽人之才”。学习者的任务是,通过勤奋学习,修身养性,尽才成德,努力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天赋(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德、才、学、识综合发展目标——尽其才。学习者不管学习何种知识技能(书本的、生活的、生产的、媒体的等),都是为了发展学习能力,而教者不管教授何种知识技能,都是为了尽力发展学习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认识可把教学活动的本质归结为一句话:把知识转化为人生智慧,让智慧升华为创造力量。

1.2关于优化教学思想

优化教学思想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第一,必须从转变学生观念入手。现代教学观念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学双方都处于动态变化的特殊活动中。学习主体的学习行为变化,除自身就有的认知功能与情感作用外,都是在教师主导下发生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活动,它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行为变化过程。这里所说的组织指导行为尤其重要,它既包括教师的讲解、讲述、指导、点拨、启发、提示等,也包括展示、演示、各种参观和操作活动等,体现着“以教为主导”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是外因通过内因而发生变化的结果,体现着“以学为主体”的作用。

优化教学思想,还要牢牢把握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学生的特殊学习活动,师生共同活动的核心是学生的如何学习,而教师的任务则是甘心情愿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是帮助者和支持者,这样才能体现出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优势。

第二,优化教学思想,必须转变课堂教学的知识观。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过于重视知识或智育教育,忽视了智力潜能开发与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所谓“转变知识观念”,就是要求教育者能从以下三方面去研究传授知识与开发智力的关系:①必须明确所教知识的性质是“活”知识还是“死”知识。“活”知识使用面广,应变力强,迁移度大,增值性能高,具有较大的活动性能,“活化”特点突出。“死”知识相反,呆板、孤单,容易忘记。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活”知识,分析、演绎其内涵,深刻理解其实质,迁移使用其特点;②必须明确所教知识的智力价值的高低。知识中,凡是使用频率高,发挥作用大,对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有重要意义的知识,都有较高的智力价值;反之,智力价值较低。一般说,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性知识相比,理性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相比,程序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相比,前者都有较高的智力价值、如基础性知识,一般都概括了事物的共性,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因此,教授基础性知识时,要多用分析、比较、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采取慎思明辨手段,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③要注重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系统,基本理论体系,程序化知识和系列化知识,思想方法和方法论体系等内容。教学中,要给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习才便于记忆、联想和创造,所以,教者必须牢固扎实而又灵活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内涵,重点讲清讲透,让学生学会用活。因为这些知识间的联系性越大,结合力越强,就越有利于开展思维活动,从而发现新问题,形成新概念。

第三,优化教学思想,必须转变人才观念。转变人才观念主要是指把“应试教育”时期的人才观,转变为“学习化社会”与终身学习需要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人才观念。人才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和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联。不同时期,由于识别、选拔、使用与考核人才的标准不同、人才观念也就发生不同变化。

随着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大变革,终身学习的迫切需要,必须创建“学习化社会”,学校应努力培养“学习型人才”。那时,人们的人才观念应该是:使每个社会人的智力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人人具备“学会学习”的本领,都有较强的自学创新能力,都有适应多变性的高心理素质。

1.3关于创新教学手段问题

本课题提倡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而又启发性强的教学方法,要使学生能保持积极主动而又高昂的学习情绪。教学手段的选择,要遵循学习的认知过程和规律,依据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与知识基础而定,不可自行其事。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能力及情绪状态为前提,以能否满足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潜能为接受条件。教师要把创新教学手段的精力用在唤起学生情意、激发求知欲望、调动积极主动性与掌握学习方法上。要明白,学是根本,是内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教来源于学,依赖于学,服务于学,是学的外因和服务手段;教学方法要遵循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而定;学法依靠科学的教法来指导,教法依靠科学的学法去升华;它们彼此依存,互相制约,协调统一着“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对立统一活动。选择创新教学手段的原则,一是不违背学习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二是不能脱离人的客观的认知过程和规律,三是必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即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实践性。只有这样,才能变教学信息的单向交流(教师→学生),为教学信息的对称平等交流(教师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 教学要“以学为本”,“以教促学”,形成模式

当今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从“教”到“学”的根本性改变。这既是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我国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不爱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的不良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很严重;教师则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依靠,以传授知识技能为重点”的思想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一语破“的”:就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淀的“师道尊严”与重“教”而轻“学”的思想造成的。

那么,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创新学习能力培养”课题提出的“以学为本”与“以教促学”是什么概念呢?

1)“以学为本,以教促学”的特征是:学生始终是“以学为本”的;教师教的实质,也起一个实践性学习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素质提高得快慢,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只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的外因作用。衡量教师是否“以教促学”的标准为,是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还是单纯以考试指挥棒进行外力驱动,强迫学生被动学习;是否能注重学习的目的、动机教育,能否通过多方面的劝学,激发情趣,把教师教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部动力。

2)以学为主,教师引导。在课的结构设计上,要以学生的学与练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的任务是致力于导,引发学生“自学自得”、“思索以通之”。学生的学、练活动不得少于课时的一半,要把“课堂教学”变为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

3)以学为目标,教要落实于学。当堂课的教学效果,要把学生是否真正学到手,学成功,作为衡量教学成功情况的目标,而不以单纯的考分为目标,教要落实于学,要以有效学习作为根本标志。

4)从学情出发,以学定教。要把教学基点定位于教是为学服务的,教要注重学情反馈。教是为了学,服务于学,而不是用教支配学,用考统治学,反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主观主义教学。

实现“以学为本”与“以教促学”的要求:

1)对学生来说,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要开展好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活动,真心实意地投入到学习教育之中。通过学习教育与学习实践活动,学生要达到爱学、懂学与会学的要求。

2)对教师来说,通过对学生实施学习教育、学习指导与亲自的学习实践体会,教师要形成一种“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自觉行为,彻底改革传统教育思想,从而做到爱教、会教与教活。

关于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难于统一的问题,笔者借鉴天津市几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仅供参考:

第一种,“提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学;确立学习目标,诱导启发学生学习——我要学;探究学习过程,师生互动——我会学;课堂知识总结,相信学生——我能学。”

第二种,“自学-质疑-指导-训练”,明确要求讲课时间不超这1/2,力争1/3,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第三种,“激疑引思-质疑讨论-情境诱发-归谬点拨-引导探究”。

第四种,设标达标,强化聚焦,学练为主,分类指导,激疑引问,先学后导,富于情趣,练中寓考。

从上述四种课堂教学模式看,无论哪一种,其核心都是要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而教学只不过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外部条件,要想教学成功,必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其学习动力,培养其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3教学要开发智力潜能,教会学习方法, 发展学习能力

智力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生长点,是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智力是一种以脑神经为基础的偏重于认识方面的潜在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是一组能力,而不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以整合形式存在的,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的。智力又有显智力与潜智力之分。

人身存在着多种智力潜能,尤其大脑蕴藏的智力能量是无限的,极待开发利用的。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智力潜能是孩子发展成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资源,它是造就人才的资本,竞争取胜的资本,也是实现人生价值与享受幸福生活的资本。所以,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但由于这项工作涉及到的理论较深,内容途径和步骤方法复杂,本文不便详述,另设专论问答。

关于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问题,建议学校应组织学生学习如下方面的学习方法:①课堂教学的学习方法;②常用自学技能和方法;③科学思维与创新学习方法;④科学记忆与能力培养方法;⑤快速高效作文法;⑥快速高效阅读法。因为,这些方法对培养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方法,真正学会掌握了,就获得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能力,将来不管社会对人才标准和规格提出什么要求,都能通过自学解决自我生存、就业与发展需要。

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实践机会,进行学习指导,把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施教之功”的重点放到“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上,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学、自得、自化、自成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发展智力与培养自学创新能力的目的。为此,通过教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一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思维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据教材和学生特点,要运用多种方式,去设疑、激疑、置疑、释疑,用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好奇心;在激活知识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保持最佳状态,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二是,要引导学生思维上路,让其学会自己摘果子吃。学生都有学会学好的愿望,但碰到具体问题,如何发挥思维的作用,却往往无从思起。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指明一条正确的认识路线,让其通过努力,就能找到解决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或答案。具体作法是:善于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演绎、推理、判断等方法。通过对典型范例的剖析,如对一个概念的形成、一个定理的判断、一篇文章的分析、一道例题的解题思路等,都能从分析比较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路线,使其逐步从模仿、练习与探索中,学会掌握知识的规律和规律性的知识,悟出应有的思想方法来。这才是开发智力培养学习能力的最好机会。

三是,要搬开“思维障碍”,为“会学”创造条件。学生在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时,由于缺乏社会生活和阅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思维障碍很多。要解决那些认识上的不足和知识衔接上的空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架桥铺路”,为其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创造条件。其法,既可通过语言描述提示,也可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在指引点拨或提供已知知识基础上,让学生摸到探索未知的思路、知识或手段,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学会推导新结论的学习方法。

四是,要交给学生“自学自得”的钥匙,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首先是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能从多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大量熟知事物的复杂表现中,总结发现共同规律,并注重违反常规的新异现象。这样,在思索推新过程中,自然就发展了学习能力。其次是,在学习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加工本领,并将其总结概括出来,用以发展学习能力。再次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创新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要抓住以思维为核心的思维能力培养,去带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能力的提高,同时使非智力因素得到强化与训练;二是在抓住重点的同时,着眼一般,渗透各科,综合培养。这是说,对于一般学习能力,要通过对各种特殊内容的学习,把观察、记忆、想象、注意、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这样即可突出重点,带动一般。

那么,如何抓好思维训练的基本功呢?可分两种手段:一种是训练学生掌握作比较、找联系的能力。因为一系列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获得,都离不开作比较找联系的过程,所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事物,在联系中认识或发现规律,既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技能,又可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这样做,学生所获得的东西,就不只是对一般知识概念的正确表述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另一种是,注重训练学生的抽象化和具体化(形象化)能力。教学中,要教学生学会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本质的关系和联系(即概念),又能将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化和形象化的联系,这样将思维活动的两个相互渗透、相互交替的过程结合起来,就能使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凡是注重思维力训练的教师,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从日月星球、江河湖海、风雨雷电、鸟兽鱼虫、声光色味等一系列生动具体的客观实体中,去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概括的概念,同时,又让学生利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区分各种不同物质或意识的差别。总之,只要能紧紧抓住思维能力训练的两个基本功,让学生学会用脑想问题,并善于运用已知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就能获得真正的学习能力。

4教学要宽松和谐,消除恐惧,寻找亮点

本课题要求,课堂教学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在这种以主动建构知识传授和积极发展情意为目标的课堂里,教师的根本责任,就是保证让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学到东西,获得有效学习的乐趣。相反,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宗旨的传统课堂里,教师控制的是一种紧张高效、严肃有序并经常指责发难的学习氛围。教师为了排除各种干扰,抑制学生的个别需要与随机活动,往往把学生的注意力与行为活动,统一到一个有计划的学习要求上;教师不管学生自愿与否,都要采取种种批评教育或惩罚手段来维持课堂纪律。在这种 “师道尊严”主持下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经常受到责难,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产生害怕恐惧心理,处处没有安全感,学生在胆战心惊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怎能与老师、同学和谐相处,怎能相互沟通交流情感?怎敢提出问题、自由发表意见?怎能打开思想闸门,实现情感深处的碰撞?可见,课堂教学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与学习环境,消除畏惧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安全、愉快而有活力,是教师能否很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大责任。因为,人在安全、放松而又情绪稳定活泼的环境中学习,容易情稳而生神,情发而智生,是生发灵性与悟性的最好机会,是产生创意与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关于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亮点与闪光点的问题,也是培养创新学习能力非常需要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常规有序地完成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任务,迫于时间、内容和纪律要求,在质疑、问难与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以严肃、认真、责难、批评甚至讥讽的神情和语调对待学生,因而使多数学生都曾受过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从而产生畏缩情绪,逆反心理,厌学思想,甚至与师对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是教学中的悲哀。

本课题要求,教学活动除了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又安全温馨的学习氛围外,还要给学生一个既安全又自由活泼的学习空间,给一个不受歧视、挖苦、讽刺、批评的课堂教学,让思维火花任意飞溅。教学中更重要的要求是,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寻找每个学生的长处、优点、亮点与闪光点,要多用祥和、温暖、启示、博喻、点拨等教学情感、语气和思想,去引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鼓舞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发现不同学生各自的智力优势,做到因人指导、因材施教,发挥特长,使其成才。

据此,要求创新学习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鼓励评价学生的优点;二是教学民主原则,师生平等,互尊互爱,事事互相商量;三是尊重学生人格原则,树立人权思想,不讽刺、挖苦、抵毁与伤害学生的自尊自爱之心,这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生动活泼而又高效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5教学要激疑善问,引发思维,创建高潮

美国哈佛大学流传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那么,如何深入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内涵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呢?

笔者认为,无论教学过程还是学习过程,都是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展开的。没有问题、疑问和问题意识的产生与解决,就不能构成学习或教学活动。因此,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做到善于提出问题,激疑多变;善于分析问题,引发思维;善于解决问题,创建认识高潮。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求学质疑的心理反映。这是古今教育家的共同主张,因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明代教育家陈献章语)所以,学则质疑,才有提高;学而无疑,等于没学;“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表明,学习活动过程实质上是围绕着“疑问”展开的,是一个“不疑”-“疑”-“不疑”的解决矛盾的活动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长;由疑至于不疑,为道日固”的发展进步过程。

那么,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让学生善疑、质疑和释疑呢?其法有二:一是精思,二是善问。

精思,是一个慎思明辨过程。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问来自思考,不思则无疑;思考受疑问驱使,有疑则思,疑解则思进,如此相互作用,终必多疑精思。通过精思,又可使无疑处有疑,有疑处无疑,取得学问的发展与长进。宋代教育家朱熹曾经指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经过一番思考则“节节有疑”。再经过反复阅读和思考,“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晦翁学案》)由此可见,为学要“精思”,善“理会”,不可“用功粗鲁,不务精思”,违背规律。这说明,学习不知有疑而精思,便不会有所发现与创新。

善问,是疑窦不断产生的结果。问和疑是嫡亲姐妹。要多疑,就要善问;要善问就要善疑。因此,孔子提出了“疑思问”的学习方法,主张有了疑问就要“审问之”,不但要问师长与专门学问家,还要“不耻下问”。王充指出,“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对待疑难问题,师生或同学之间互相请教,彼此研究是很重要的。因为,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知:“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真则信矣。”(陈献章《白沙学案》)

教学中,无论是师还是生,都要既善于提出问题,又善于解除疑窦,这样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有效学习,所以,教学中的激疑善问,可以说是教学思想中的一条金科玉律。

关于如何引发学生思维、创建教学高潮问题,古今思想家教育家都有过精辟论述,概括起来就是使用“慎思明辨法”。

所谓“慎思,就是对学习对象(知识)进行慎重周密地独立思考;“明辨”含有光明、明察与判别之意,系指在思考、猜测;探索疑难问题之后,所获得的明晰的、确切的、有价值的知识,也指学习者在质疑问难时,运用抽象、概括、推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探求真理的心理活动过程。王夫之认为,明辨与慎思是思维活动的两个层次,缺一不可:“明辨者,思其当然;慎思者,思其所以然。”明辨,是“思其当然”的,它是依据书籍的事实材料(知识技能)去思考问题;慎思,则是运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思其所以然”的,它并不完全依据事实材料(知识经验),而是依据科学的思维去进行合理推论,从而达到认知目的。可见,所“明辨”和“慎思”结合起来去引发思维,进行学习,是科学性很强的学习方法。

那么,通过“慎思明辨”创建学习高潮的步骤方法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①深思熟虑,穷本溯源——如《学记》提倡通过“导”、“强”、“开”等启发诱导(喻)的学习方法,给学生指出一条正确的思维线索,指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促使学生自觉探索知识的本源;②剖析至微,条分缕析——对事物(知识经验)进行认真剖析,层层深入,“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熹);因为,人的思维本身就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通过条分缕析,深入到事物内部,解剖其各部不同侧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产生愉悦的学习心理;③综合思考,融会贯通——采取此法,能把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知识,进而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的规律和规律性知识;④比较鉴别,权衡是非——采用这种思维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容易获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告往而知来”的“知类通达”能力;⑤揆端推类,原始见终——学习要通过推究考察过去的知识经验,以判断未来,根据事物以往的规律,去推知事物将来的发展前景。总之,运用这些方法质疑、问难并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就容易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乃至相互争论,从而掀起学习高潮。

6教学是双向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创新教学观念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过程,这种统一活动的实质是沟通、交往与合作。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交往、合作而达到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即教师是主导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完成有效学习任务的主体,双方是平等的,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都是彼此关系的依存与创造者,都有交流沟通的主观能动性,都能达到共同发展目的。

基于上述认识,本课题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下基本教学思想和观念:必须把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或群体,要对学生给予充分信任、尊重和关怀: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也可能学好,要尊重其个体差异;要实施有创意有特色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

教师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把以传授知识技能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学会学习与发展能力为本。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的智能、知识与创造性为出发点,去确定教什么和怎样教;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使学生的发展去适应教学;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真正得到生动活泼而又有创新性的锻炼;要把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与发展情况作为评价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以衡量教学双方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是为了转变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是为了改变严重剥夺学生自主性,伤害自尊心,摧残自信心,因而形成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强调师生间的交往和沟通,是为了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为了加强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尤其是知识信息、生活经验信息、行为规范信息和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达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互动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众多弊端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缺乏师生间的互动性,教学只与单一的认知目标相适应,学生活动单一化,智力潜能得不到应有开发。只看到学习中的静态的东西,看不到人身自然存在的动态变化因素。其实人身素质(眼、耳、鼻、舌、身)的活动变化,精神(神经活动心理反应)刺激的不断发生,才是联结教学双方各种因素的媒体。没有各种训练活动的参与和沟通,所有的要素都是死东西,就不能形成一个“活动统一体”,更不能产生学习上的高效率。

由此可见,师生互动中的“活动”极其重要。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实质,就在于如何构建一个符合科学要求的、能够体现认知过程规律的学生活动的主体性;而构建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就必须创造出丰富而又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活动统一体”,使其促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挥“群体效应”,这是当前很多人尚未认识明白的问题。

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尤其表现在科学的能够体现人的认知规律的、符合儿童少年好奇心等心理特征的训练活动,不但能更完整、更丰富、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而且能强烈激发其求知欲和认知情趣。如深受欢迎的快速记忆、快速阅读、右脑开发、注意力与观察力的特殊训练等,由于它具备科学性强而又有可操作性非常严密具体的程序和步骤,所以能把学生有意或无意活动的情景性、投入性、趣味性、挑战性、竞争性和教育性完美地结合起来,融会在一个统一的训练活动之中。这就是基本素质训练与智力潜能开发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大吸引力,人人都能快速高效提高学习技能的关键,值得引起重视。

7教学要备课开放,上课开放,评价开放

传统教学的最基本特点,是注重系统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受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严格控制;教学中以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偏重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统一安排下,严格遵照大纲、课时与时序要求去备课,去上课,因此,造成“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和误区。就备课而言,不管学生的身心与个性差异有多大,在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下,备出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乃至作业实践,都是一刀切的相同内容,这就造成了当前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学生程度不一,取向有别,进度难以统一,知识技能差异很大,高分低能严重等,尤其年级越高,学生个性特点越鲜明,分化现象越突出;给学习上造成的差异,长期困扰着教师、学生和家长。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提出的课堂教学的解决办法,就是采取备课开放、上课开放与评价开放。

备课开放的要求:①坚决贯彻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要为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要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最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②要面对学生的差异,承认差异,改变差异,要积极针对差异实行因人施教;③要转变备课思想,把过多的以统一讲授为特点的备课内容,转变为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统一答疑等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备课,转变为既有适当统一讲解,又有指导自学、探究与查询资料相结合的备课;④转变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思想,不再追求目标与进度的完全统一,不再追求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念方面的齐步发展,更不要再简单地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去评价教师自身的劳动;⑤要把以往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变化上,转移到听课、阅读、思考、联想等认知过程中内隐性很强的情意心理变化上。教师只有运用这样的备课思想和要求,打破陈旧的条条框框,进行开放性备课,教学活动才能生动活泼地显示出创意和创新,才能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健康发展。

备课开放的具体作法是:①备课要多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与时代发展的特点,要切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需要,要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做到适应认知与情意发展的需要;②备课要考虑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要为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课堂氛围多下功夫;③备课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方法,通过感知、思辨、操作、争论与探究,实现有效学习;④备课时要注重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样开放备课,就能为更多学生创造有效学习的机会。

关于上课开放,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缺乏开放性而言的,提倡上课开放,是要打破陈规有创意,适应改革开放的研究性学习。上课开放要求,在教师组织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智力潜能开发的需要,适时、有序而又灵活地组织教学,实施科学教学计划。所谓“科学”,其核心要求是实事求是,是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教学中要有计划而不拘泥于计划,要讲变通、讲灵活而不陷于盲目实践,不能无序或失序这是上课开放的重要特点。如果过多考虑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一味追求计划性、有序性,追求按部就班,追求课程设计的严密完整,那就违背了因学论教、因人论教与因时因地制宜的精神,那就必定失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上课开放要求,无论上什么类型的课,都不能为维护效果的完整性而牺牲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更不能为追求过程的统一性或严密性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必须牢记,上课无论怎样开放,最终目的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于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笔者认为,本课题在衡量评价教学时,首先要把观察点从教师的教学行为,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上;把教师的教作为活动,联系到学生学习的活动上来,这样才能体现出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新认识。其次是,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来评价,最重要的应该从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氛围、活动的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应抓住可供参考的以下五项指标:①教学任务和目标——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程度;②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意、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③教学活动氛围——是否和谐、活跃、民主、平等,是否能让每个参与者身临其境,感到安全、亲切、温馨而有归属感;④学习收获与教学效能——学习收效多大,问题解决的程度如何,教学投入的代价怎样,能否引发学习意愿,促进发展;⑤创造性表现——师生表现出什么个性特征、探索勇气与创造精神,受到哪些鼓舞,有哪些新尝试,碰撞出多少灵感火花。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潜能、发展学习能力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到行、再由行到知的循环往复的不断出现智能新水平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思想,懂得“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依据学生的学情实际与发展特点,多方面创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才能真正培养出“学习化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学习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