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中”,释“国”,说“中国”

2009-04-17

文学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主权国家京师中土

杨 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这是因为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祖先是上古的炎帝和黄帝;我们也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为是因为“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上崇拜的“图腾”。当然,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中的一员,作为一国之公民,我们还有一种更鲜明的角色意识:“中国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拥有的感情,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中国心”。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的含义和来龙去脉,本文参照阴法鲁、许树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和其它相关资料,简要地来一番释“中”,释“国”说“中国”:

“中”,最初是一个地理位置概念。《汉书·地理志》说:“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土中,诸候蕃屏四方,故立京师。”雒即洛阳,是我国远古的政治文化中心,诸候在四周拱卫,京师所在的位置自然是天下的中心。《诗经·大雅·民劳》也说“惠此京师,以绥四方。”由此可见,“中”最初的含义就是广大土地的中央(“土中”),或者中央的土地(“中土”),居天下之中的意思。《礼记·王制》将天下分为“五方”,即:东、南、西、北、中。中即“中土”、“中原”,也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此为中心,“东方为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儒家学说中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之说,后世历朝,有的人自称来自“中土大唐”,有的人认为自己所在的中国是天下的“中心”,就是这种位置居“中”的观念直接向政治、文化方面的衍生。“国”,据于省吾教授在《释中国》一文中考订,“商代甲骨文中没有或、国二字”,直到西周初年金文中才出现“或”字与“国”字同用。繁体的“国”字是由一个像四面城墙的“囗”围着一个“或”,根据对西周都城遗址的考古报道,在周城的复原图上我们可以发现,那座天子居住的城就是建在一个大的“囗”中。由此可见,最初“国”是指城邑、城邦。

“中国”最初的含义就是“居中的城邦”,它所指的具体地方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商周封城,即天子居住的京城。清人王绍兰在《说文段裁订补》中说:“京师为首,诸候为手,四裔为足,所以为中国人也。”这是一种颇为形象生动的说法。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融合,“中国”由专指“天子之城”逐步发展为专指中原地区,后又进一步发展为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生活的所有郡县,所有边疆;由专指华厦/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大地的通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中国古代所有的朝代都不以中国为国名,又都以中国为通称。那么“中国”是在什么情况下成为主权国家的专称的呢?至晚明、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都称明清两朝为“中华帝国”,简称即“中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订立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签订这个条约的中国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国名是“中国”。比如,中国谈判首席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大臣”,意思就是说,他是中国皇帝的钦差,行使中国主权。《尼布楚条约》在表述对疆界划分与两国人民的归属称谓时,使用的是“中国”与“中国人”。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一家一姓的朝代国号也随之废除。于是定国名为“中华民国”,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名称中使用“中国”二字。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获得了彻底的独立和解放。

在最近这数百年里,我们中华民族从“中华帝国”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二字一直延续,但以“民”替代“帝”,以“人民共和”替代那个含义不够明确的“民”,从一个角度体现了我们的国家,挣脱枷锁,一步一步走向光明与繁荣的历程。

杨莉,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人文素质部教师。

猜你喜欢

主权国家京师中土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京杭大运河何以成为经济大动脉
有明之初岭南水墨前后五百年(之三)
有明之初岭南水墨前后五百年(之二)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
治失眠,先补“中土”
军事外交的概念及功能
《史记》的“藏本”和“传本”去向分析
国际气候外交在经济层面的障碍分析
美国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全球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