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这边独好

2009-04-15张积桂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

张积桂

【摘 要】综合实践课程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本文从“淮安本土文化”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系统地阐述了“淮安本土文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以“淮安历史”为例介绍了“淮安本土文化”的内容选择,与此同时,为“淮安本土文化”地方课程资源提出实施构想,试图让“淮安本土文化”成为淮安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中最靓丽的风景。

【关键词】淮安本土文化 课程资源 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该课程的具体内容是由每一学校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而确定的。综合实践课程到底教给学生什么?一代伟人周恩来这样说过:“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热爱自己家乡的。”课改四年来,笔者从“淮安本土文化”地方课程资源入手,让“淮安本土文化”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风景这边独好”。

一、“淮安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淮安本土文化”的内涵。

“淮安本土文化”可以理解为淮安这一特定地域类型独特、区域特征明显、传承甚少或濒于湮没、价值极高或技艺精湛的各种文化形态。它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又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它涉及文化成果、文化活动和文化精神三个层面。“本土文化”不论指历史遗存,还是指乡土文化,都是建立在类比之上的一个相对概念,它始终以“唯一”、“珍稀”或“他者莫及”为判断的首要前提。“淮安本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淮安本土文化”地方课程资源的特点。

淮安地处江苏北部腹地,大运河蛇贯而过,自然环境秀丽,古风遗韵多有存在。先秦时期,以吴楚文化为主体,吴越文化和齐鲁文化在淮安交相汇融。闻名遐迩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让淮安成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这里存有新石器时期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这里秦时建县,历史绵延2200余年;这里是明清两朝的漕运总督府驻节地,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这里拥有韩信、枚乘、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刘鹗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这里淮河横贯东西、坐拥“日出斗金”的洪泽湖,是全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主要发源地,风景名胜星罗棋布……不难看出,淮安本土文化至少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历史源远流长。如从出生于淮安的辞赋家枚乘的《七发》中,人们读到了楚太子品尝美食的文字,恰恰可以作为淮扬菜宴席起源最迟不晚于西汉的印证。再如民歌的源头,却可以一直上溯到秦汉以至先秦的“楚歌”。当年,设伏于垓下的淮安骄子韩信,正是凭借他一手营造的“四面楚歌”,涣散和摧垮了项羽及其所部九万将士的斗志,赠给历史一个流传千古的传奇。

其次,内容丰富多样。就其生成历史而言:诸如淮扬菜、韩侯故里文化等发端于古代,历史长逾两千年;而明太子祭灵表演、淮剧、淮海戏等大约已有几百年。就其生成空间而言:有的生于官府豪门,有的萌发于田野乡间;有的起始于生产劳动,有的源发于避邪祭祀……就其包含的内容而言,更是多种多样,别具特色。

第三,发展前景广阔。淮安特色文化中一些与发展地方经济和地方旅游关系密切的项目,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佳肴美点自成体系的淮扬菜,从餐桌延伸到种植、养殖、加工,形成硕大的产业链。连续七届成功举办的“中国淮安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不断变化。

3.“淮安本土文化”的价值。首先,有利于传承淮安本土优秀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事实表明,传承、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历史和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促进淮安文化和旅游,促进淮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淮安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特殊而无法替代的意义。

其次,有利于学生回归生活实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自然风光 、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可用作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本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可以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目标。

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具有定向、动力、支持和偏倾作用,它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满腔热情地学习,从而掌握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淮安本土文化”更易贴近本地学生的生活,渗透在课程中的创新思想和能力开发的内容更易被学生所体验与接受,更能让学生在解决身边问题的同时,体验到创新意识、能力、过程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淮安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1.政策依据。

2001年,教育部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之一就是: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研究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就是向人们展示地方所蕴涵的课程资源的巨大的教育意义,这就为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提供思路。

与此同时,教育部《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意见征求稿)规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九年中应占总课时的16~20%,其中,地方课程为8~9%,学校课程为3~5%。这一系列的相关规定为开发“淮安本土文化”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

2.资源优势。

淮安地区蕴涵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从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到独具特色的说唱绘画艺术;从赏心悦目的史迹园林到别具一格的名人故居;从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到本色本土的地方物产……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些都可以为本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不竭的课程资源。

3.学生的意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在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经常有学生打趣地问一些问题:“胯下桥在哪儿?涟水捆蹄是怎么得名的?为什么妙通塔和月塔合称为叫姑嫂塔?……”显而易见,学生对淮安家乡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了解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对淮安本土文化的喜好程度,笔者选择了最具淮安地方文化特色的故事传说、历史名人、民俗风情、淮安美食、风景名胜、节庆文化等方面为内容,对涟水圣特外国语学校、高沟中学、灰墩中学等五所初级中学的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学生对本土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好。

三、“淮安本土文化”内容的选择

根据地方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对“淮安本土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整理、甄别、筛选和分类,以淮安历史、淮安文学、淮安名人、淮安民俗风情、淮安美食文化、淮安园林六个最能体现淮安区域特质的文化专题的形式呈现,并在每个文化专题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内容。现以“淮安历史”为例来阐述“淮安本土文化”的内容。

1.淮安建制沿革与得名由来。

淮安,乃淮水安澜之意,得名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割直渎、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隶属于东平郡。淮安之名始见。”

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两岸,夏、商、周时期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战国时期,市境先后属吴、越、楚国,秦时分属下邳国和广陵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南北对峙的前沿,建置紊乱,隶属多变,而淮南属楚州,楚、泗二州据要津。宋、金对峙时期,淮北隶属多变,而淮南多属楚州。

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撤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旋改淮安军为淮安州。元、明、清三朝,先后设淮安路、淮安府。民国3年撤淮安府,以府名为原山阳县名。旋置道,市境属淮扬道,盱眙仍属安徽。1927年撤道,1932年设行政督察区,市境大部分属淮安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政区多变。1948年成立淮阴专区,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1987年淮安县更名为淮安市,隶省辖淮阴市,2002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区。这就是淮安建制沿革的大略。

2.古遗址·古墓葬。

建国以来,淮阴市(今淮安市)清理发掘的古遗址、古墓葬近百处。最具代表性的有:下草湾遗址、淮安市青莲岗遗址、杨庙村宋代壁画墓等。其中,位于盱眙与泗洪县交界处的下草湾文化遗址是江苏省发现迄今最早的人类活动所在地,考古学家们称之为化石宝库。

3.革命史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淮安人民经历了抵抗日本侵略者和反对北洋军阀及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不少弥足珍贵的革命史迹。

(1)横沟暴动指挥部旧址。这是为纪念1928年2月10日以横沟寺为中心的广大北乡地区的农民暴动。横沟暴动标志着我党第一次以公开的战斗姿态出现在苏北平原上。

(2)新安旅行团纪念馆 。淮安市西街的新安小学内,有一所结构别致的新式建筑,即是新安旅行团纪念馆。新安小学是陶行知派他的学生1929年创办的。1933年陶先生的学生汪达之出任校长。汪校长为了实践陶先生“生活教育”的主张,曾带领7名学生旅行镇江、上海等地,让孩子们认识到帝国主义是如何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陶行知先生为此举写道:一群小光棍,数数是七根。小的是十岁,大的未结婚。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谁说孩子小,创出新时代。在上海党组织的支持下,由新安学校14名学生组成了“江苏淮安新安旅行团”,于1935年10月10日踏上了宣传抗日救国的征途。周恩来曾亲切接见新旅成员,说“家乡出现了你们这支抗日儿童团,我很高兴,希望你们努力工作”。“新旅”前后历时17年,途经18个省市,行程43000公里,为抗日战争胜利、全中国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3)八十二烈士陵园。淮阴区北乡有刘老庄。1943年3月18日,在刘老庄发生了一场敌我力量异常悬殊的战斗。新四军三师十九团四连的82位勇士,为了挡住3000多日寇对淮海区党政机关突然袭击,进行了浴血奋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四连勇士全部壮烈殉国。

日寇刚刚撤走,刘老庄的乡亲们就在当时区长周文科带领下,趁春夜的黑幕含着热泪收殓了烈士忠骸,堆起一座3丈高的坟茔。解放后,党和政府修建了高大雄伟的烈士纪念塔。朱德称赞82烈士是人民军队“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4)涟水保卫战烈士纪念塔。涟水保卫战烈士纪念塔在涟水县涟城镇北,是为纪念1946年秋在保卫涟水的战斗中牺牲的将士而树立的。那是一场血与火的拼搏,在华中野战军将领粟裕的指挥下,整整激战了14个昼夜,重创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此战一举歼敌9000多人,打落敌机1架,缴获大量美式武器、弹药。淮安作家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就是根据此素材创作的:“为了纪念为人民解放事业、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牺牲的烈士,建造此塔……”

四、“淮安本土文化”的实施构想

1.实施构想。

“淮安本土文化”可以分为淮安历史、淮安文学、淮安名人、淮安风俗民情、淮安饮食文化、淮安园林等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内容以综合实践选修课的方式呈现。

2.教学建议:

(1)准备阶段。授课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可以举行一系列的讲座,介绍学习地方课程的基本程序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选题,做好课程研究的示范工作,培养课题研究骨干。

(2)实施阶段。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提供必要的学习参考资料,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组织开题报告会,并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监控,指导他们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对他们的研究过程做好评价工作。

(3)总结阶段。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撰写结题报告,审查结题报吿,参加结题报告会,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有计划地撰写地方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笔者用近一年的时间,对“淮安本土文化”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甑别、筛选和整合,精心地选择淮安历史、淮安文学、淮安名人等六个专题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编写了教学方案,并且将这些内容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正真感受到“风景这边独好”。但是,我们时常会遇到在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这个问题面前有人“生在宝山不识宝”的情况。“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衷心地希望各位同仁,携手共进,让“淮安本土文化”这枝奇葩能永葆青春活力,走红淮安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3.

[2]张寿山,靳全生.淮安特色文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3]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322-323.

[4]范兆雄.课程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胡锦农,尤希文,薛崧云.涟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6]荀德麟.淮安史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