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课堂教学结构科学性的探究
2009-04-14刘艳芝
刘艳芝
摘 要:以点连线,以线建面,以面构体是美术专业知识,它涵盖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内在结构。美术课堂教学要突出五个特点,把握五大线条,以灵活的评价方式将这些特点和线条进行整合,让课堂富有内涵、充满活力。
关键词:课堂结构;五个特点;五大线条;评价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3-0055-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到第九个年头,如何让课堂教学结构更科学,师生双边活动更丰富,学科知识传授更有效,是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让美术课课堂教学生动、立体、丰富,可从美术课的五个特点和五大线条等方面对课堂结构的科学性作粗浅探究。
一、美术课课堂教学的五个特点
1.创造性。
导弹之父钱学森曾感言,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里经常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因此他曾多次提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的基本途径就是走科学与艺术结合之路”的观点。
美术课上美术作品的多样性,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可能,他不同于语文学科中的汉字,多写一笔少写一笔都是错误,数学学科中8×8的正确答案必须是64。美术课堂中美术表现的个性化和表现内容的不确定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散、联想、求新等思维空间。由此可见,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反之,为了在美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在创造表现之前,注重构想过程的想象、启发和交流。比如在执教二年级艺术课《眼睛里的爱》时,学生创作前可以通过课件展示眼睛看到的爱的情景(有大自然中鸟妈妈对小鸟的爱,社会生活中爷爷对孙子的爱,学校生活中同学之间的爱),引导学生多层面地了解爱,并且分小组集体交流 “你的眼睛看到了哪些爱的场景?”学生畅谈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用眼睛感受到的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爱。这样他们的主观构想才更充分,创作出来的作品内容丰富,表现真实;二是要及时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和表现。
2.直观性。
美术是视觉艺术,通过对视觉形象进行观察、欣赏、分析、思考、再创造,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因此,直观性特征是美术学科最显著的表象特征,在发展学生美术能力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课堂上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必要的视觉形象:一是要尽可能提供实物让学生欣赏,用物象的美感来感染学生,如执教《花团锦簇》一课时,随着上课铃声结束,教师拥着一簇五彩的瓶花走进教室,带给学生强烈视觉愉悦和表现欲望,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打下基础;二是要有直观演示,用教师的美术表现行为影响学生,依然以《花团锦簇》一课为例,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与交流,总结出了设计制作纸花的方法,教师在学生的指导下手法干净利索地做出纸花,既增强了美术表现的感染力,又能克服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磨磨蹭蹭的不良习惯,促使他们优质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作品,从课堂学习与表现中感受成功;三是教师的示范作品和现场示范要有大手笔,除了美感之外,作品的幅面和体积要大,力求用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包围学生。四是范画不应是教材上作品的复制,而应有教师的创意,这样更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在《花团锦簇》一课中,教材上的作 品都是一枝独放,花枝都是用挺直的小棒做成的,而教师的作品却是多花齐放,花枝借用生活中一枝分为几枝的树枝丫,这样的作品更为真实生动;五是要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营造出一定的视觉情境。
3.开放性。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给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和思维空间。要突出美术课的开放性特征,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放开学生思维想象空间;二是要放开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个别同学的片面思维在开放的班级交流中整合为辩证思维,全体同学的单向思维在开放的课堂上整合为集体的多向思维,无数个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互相启发,整合为更高层次的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获取知识,教师的作用只是适时地提炼学生思考得出的结论,通过层层设问来引导学生拨开层层包裹,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有许多好处: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授之以渔”;二是学生在自我思考和交流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今天我做了小老师,编纸条的提压的方法就是我发现的;三是给了每个学生表述个体思想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性化的主体,每个不同的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角度都不一样,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思考展示出来,生成丰富多彩的课堂气氛。
4.活动性。
课堂教学中设计有趣的美术活动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如一年级下学期《彩球滚滚》一课,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在课的开始分别发给两个小组漂亮的彩球范作,让学生做传彩球的游戏活动……学生把彩球做好后,再让学生在球场上进行投准比赛,设计这样的美术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功,又愉悦了身心,实现了第一学段“在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表现的乐趣”这一学习目标。在二、三、四学段我们也要适当设计美术活动,寓学于乐。
5.综合性。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在美术课上我们要适时有度地综合发展学生的素质。如在美术课上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表现昆虫的时候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水平,在培养学生绘画表现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等。
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五大结构线条
美术课堂以时间为序纵向发展。要更好的实现美术教学的目标,必须抓住五大结构线条。即审美教育线,情感价值线,思维发展线,社会生活线,双基知识线等。
1.审美教育线。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简称美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崇高的审美理想的一种教育活动。[1]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将美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并正式写入国家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而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
原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提出了“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的观点,现行美术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这一提法,但审美教育仍需贯穿到美术课堂教学的始终。我们要切实把握、充分发挥美术课的美育功能。在课堂上通过感受美——赏析美——联想美——交流升华美——表现美——运用美等途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如在课的开始用美的情境和范画吸引、愉悦、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美的欲望;然后用审美的眼睛去发现美术作品的美感因素;接下来交流自己心中由赏析作品而产生的审美想象,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升华审美想象,再接下来表现有独特个性和创意的审美想象,最后将这种美延展至生活中。
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审美个性,不能用教师的审美观约束学生。要给大多数学生发表自己审美观点的机会。
2.情感价值线。
美术课始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社会、爱家人的情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突出了美术课的人文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亲人,热爱生活,从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在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要以这种人文关怀为契机,有机地渗透这种情感教育,要将这种人文关怀赋予真情。如二年级艺术课《爸爸的花领带》,由课的开始谈生活中爸爸对自己的关爱,到做一条你和爸爸都喜欢的花领带,再到把领带做好后带回家送给爸爸。
其次要培养学生热爱美术学习的兴趣。人的行为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情趣性行为,另一种是意志性行为。所谓情趣性行为是指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的过程基本上同一,或者说过程不被目的过分地约束,这种行为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而所谓意志性行为则极大地受到目的的左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须运用自己的意志强迫自己完成一些行为,即使这是一种己所不欲的行为。所以,意志性行为通常给人带来的是紧张、艰涩和痛苦,但一旦达到目的后却能给人带来比情趣性行为更大的愉悦。
3.思维发展线。
美术课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活动分为感觉、知觉、联想、创造等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个思维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下面以湘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线的秘密》一课为例,谈谈学生思维发展的线条。第一步,通过观察课件和教材中的图片,直观感受各种不同的线条:直线,曲线;第二步,分析线条的各种不同的变化,认知了解各类线条的画法和给人的不同感受:直线给人刚毅之感,弧线给人优美之感,折线给人锐利之感等;第三步,通过随手画线,联想这些线条像什么?通过线条能表现出哪些物象;第四步,用各种不同的线条随意组合,最后通过想象添加,表现出生动有趣的物象,创造出美的作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这一线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社会生活线。
课程改革之前的美术课中的“工艺设计课”,现改为“设计*应用”,后者与前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强化了美术课与生活的关系;“绘画课”现分类为“造型*表现”,其主要区别在于强化了美术表现个人生活情感的功能。艺术应该来源于生活,且回归于生活。生活为艺术提供素材,艺术为生活提高质量。生活是物质的,艺术是精神的。没有艺术的生活是苍白的,没有生活的艺术是虚无的。如《编纸条》一课,课的开始展示用纸条穿编方法制作的书皮,既美观,又耐磨,课堂结束前指导学生将编纸条作品做成扇子、笔筒等生活用品,要让美术课堂上创作出的作品充分发挥它的社会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5.双基知识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课改进程中有些教师在认识方面出现了偏差,美术由原来的纯技能技巧的学习训练转变成了完全忽略学生双基知识的学习。我们教师应该把握好三维目标的辩证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抓好双基知识这一线条。如在执教湘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下册《踢踢腿、弯弯腰》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初步认识人物的动态结构和头、身体、四肢的长短变化;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初步规律:胳膊、腿配合脊梁的弯曲。这样,学生既在课堂上进行了有趣的拼摆,又能创作出有美感的作品,从美术课堂上感受到成功。
三、用活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
明确了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特征和线条,并不意味着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还必须以课堂教学评价为润滑剂和兴奋剂,将这些特点和线条融会贯通为整体,使学生的美术课堂更加富有生机和激情。
不同课业类别、不同学习内容的美术课,呈现出来的线条结构不一样,有些线条很明晰,而有些线条则相对模糊;同样,呈现出来的特点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别,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灵活把握,让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演绎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王锡明主编.审美教育基础[M].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1992:9.
[2]尹少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M].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
【责任编辑 吴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