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式作业的功能、设计原则及策略
2009-04-14李学书李嘉玮
李学书 李嘉玮
摘 要:受传统课程与教学观所引领的作业设计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把握与巩固程度。而由现代课程与教学观所引领的作业设计,不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与否,更要关注学生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在问题域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的意向和程度。这种作业的设计主要是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呈现。我们把这种作业称为任务式的作业。任务式的作业有着自身的内在规约性和功能。同时,在设计任务式作业时也有不同于传统作业的原则与设计策略。
关键词:任务式作业;内在规约性;功能;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3-0009-04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也逐步产生新的变化。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它的一个延伸,作业的设计变革也正在并将继续备受人们的关注。受传统课程与教学观影响所引领的作业设计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把握与巩固程度。因此,学生也只是对当下的作业做出被动的、临摹式的解答或机械记忆知识要点,而教师也主要是做出对与错、是与不是的评价。受这种传统课程与教学观引领所设计的作业,我们称之为应答式作业。而由现代课程与教学观所引领的作业设计,不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与否,更要关注学生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在问题域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的意向和程度。这种作业设计主要是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呈现。我们把这种作业称为任务式作业。任务式作业有着自身的内在规约性和功能。
一、任务式作业内在规约性及其功能
从根本上说,任务式作业设计受生成性思维方式引领,是现代意义上的课程观、教学观在作业领域中的深刻反映。因此,任务式作业不仅是指向事物属性的,更是指向主体理解的;不仅是教师所预设的,更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创生的;不仅是学习者与外部事物的一维单向对话,更是学习者与事物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同辈群体之间的多维、双向、互动的网络式对话,其中还包括学习者与自我进行对话的成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任务式作业是对应答式作业的扬弃与超越。
由上述可知,任务式作业的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学生的问题、困惑、兴趣、需要、情感、态度等是任务式作业的主要生长点。学生主体在实践中通过“对话”“互动”等方式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等。这是任务式作业的内在规约性。
任务式作业具有以下几项功能:生成理解的功能、展示个性的功能、使学生社会化的功能、使学习生活化的功能等。任务式作业,虽然也强调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但是,这种对知识的巩固是在学生自我建构基础上的巩固,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所进行的自我解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对外在于自我的客观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而是生成性的理解与巩固。
由于在设计任务式作业时,教师已经充分考虑并尊重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且任务式作业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因此,一项任务式作业往往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并有着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表达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任务式作业中充分展示自我、充分悦纳自我。所以,任务式作业具有展示个性的功能。
任务式作业通常需要学生通过对话加以解决,这种对话不仅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自我的对话。由于任务式作业的选题具有开放性,并直接面向社会生活,学生在任务式作业中的对话就延伸到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不但是可能的人,自我更是社会现实的人,促使学生回归社会。因此,任务式作业具有使学生社会化的功能。
任务式作业是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情境所创生的问题,学生对任务式作业的实践与解答,本身就是对自我生活的一次尝试、一种解读、一份体验。同时,任务式作业也可以是在学生学习情境中真实创生的、学生自我的问题。这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或其他同辈的群体成员的生活经历,对此做出符合自我生活实践的解答。“学生学习的边界就是学生生活的边界”。因此,我们认为,任务式作业具备使学生生活化的功能。
二、任务式作业设计的一般原则
任务式作业的内在规约及其功能导向决定了在设计任务式作业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而教学目的的设计也应该紧紧围绕新课程的规定与要求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即任务式作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作业,那种机械的重复的作业往往是无益的。在作业的设计中应该将目的性与针对性结合起来,遵循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首先,抓住教材中的重难点设计专项作业,不应该平均使用力量;其次,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设计专项练习。
2.层次性作业与整体性作业相结合。
新课程提倡“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由于学生存在着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心理、个性等差异,学习能力的开发程度也不一样,所以作业的设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教师要明确: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绝不是对少数优秀学生而言,课外作业的布置及训练应该使所有学生受益。基于此,教师在安排作业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原则;对中层次的学生采用“重概念、慢变化、多练习、强激励”的教学原则;而对高层次的学生则可用“小综合、大容量、高密度、促能力”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1]
作业的层次性还要与整体性相结合。从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在设计作业时,既要关注一节课作业设计对本节课教学任务的整体目标要求的适合程度,又要关注所设计的作业对本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目标的适合程度。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认真分析本课题在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它们内部之间的联系,知识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作业,注意知识系统的整体性和连贯性。[2]
3.兴趣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可以自主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作业中,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也要给学生布置作业,但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作业的布置在力求多样化的基础上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常规,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知识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活动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来全面发展语言能力。
开放性是任务式作业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应答式作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现代课程与教学更关注学生思维开放性的培养,而开放性的作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与品质。当然,作业的开放性往往是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潜在的思维品质,创造性完成这类作业。
4.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知识应该是主体生成的知识,体验应该是主体生成的体验。传统意义上的应答式作业不仅没有去解决体验问题,而且就知识问题的解决也偏离了知识生成的航向。现代意义上的任务式作业设计要求我们要把对问题的解决从知识性与体验性两个维度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不仅要把预设问题的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很好的教学机智,积极应对课堂中可能创生的课程资源,用学生的困惑创设新的作业。“学生的问题才是自己的真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把问题解决的真实性与体验性结合起来,参加自我的全面发展。
5.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原则。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个人的心灵就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让学生的个性飞扬,就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自由安排作业时间、自主设计作业的权利。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作业自然在考虑共性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成为发展学生特长的手段。作业的内容及形式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自我激励、主动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学习从“要我学”提升到“我要学”,使学生的个性在作业中得到张扬。通过自主性作业,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事物之间联系的基本方法,增强了自主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3]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因为只有在群体合作中,学生才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成功与快乐,健康茁壮地成长。正如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所说:“当一个人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性的时候,他就离成功不远了”。因此有必要变传统作业的“独立型”为“伙伴合作型”,遵循互动协作的原则,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三、任务式作业设计的一般策略
任务式作业设计的策略可分为观念层面的策略与操作层面的策略两个方面。
1.观念层面的策略。
要设计好任务式作业,教师必须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的应答式作业设计的观念转变,具体如下:
(1)由“专制”向“自由”的转变。
①题目的生成方式。作业通常是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好的,每一项都与内容紧密相关,环环相扣。但教学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我们预想不到的事。当我们无法按照既定计划布置作业时,或是生活刺激了灵感,闪现出更好的作业问题与内容时,就应对教学进行灵活处理,包括内容的调整,形式的变化以及量度调控等。也就是说,必须更新思想,实现由事先确定作业向师生共同生成作业。
②对学生的要求。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必须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打破“大一统”的作业模式,给学生足够多的“自由度”,灵活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作业环境,使学生享有自主权。需要指出的是,给学生足够多的自由并非放任自流,“自由与纪律是同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部分——就像一个铜钱的两面一样”,在努力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同时,应该站在更高的管理层面上,给学生恰当的“规范”。
(2)由“解题”向“积累”的转变。
学习离不开“解题”,但更重要的是“素养”和 “积累”。“积累”的实现靠的是“素养功夫”,靠的是自觉意识,而不是所解题目的多寡。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不能用偏题、怪题、难题为难学生,要善于把题型的格式推陈出新,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积累”,提升他们的“素养”。
(3)由“巩固”向“探究”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忽视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忽视生成功能。作业从设计、布置到检查都要突破这一局限,不囿于教材,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总之,教师应用作业题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到“饥饿”而去积极“觅食”,实现由单一机械重复的训练走向主体探究的自我建构的转变。
(4)由“教材”向“生活”转变。
“教学回归生活”、“生活即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而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如何走向生活,并体现生活的丰富内涵,也值得我们探讨。作业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生活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获取知识的广阔天地,可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是教学的媒体。教师应该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挖掘知识内涵,设计出既立足于教材又充分利用现实生活资源作为载体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5)由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广,作业的改革也进一步深化。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具有学生鲜明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是学生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因此,作业的评价必须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的教育与发展功能,实现从一体通用的评价规则向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评价规则的转变。
综上所述,就是必须用新课程理念审视传统教学中作业的设计思想和形式等,革故鼎新,还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作业世界,使作业成为学生在知识海洋里扬起的风帆。
2.操作层面的策略。
任何观念的转变必须落实到实践之中才有可能带来真正具有现实意义上的转变。因此,我们必须就具体操作层面的策略进行设计。
(1)分层作业。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4]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学习缺乏持久的兴趣和毅力,不喜欢长时间重复做同一类型的作业。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有效地落实新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作业,减轻课业负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设计“分层作业”,来回应新课程提倡“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基础题:旨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操练,一般适合学困生。
②综合扩展题:以学生现有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为目标,一般适合中等生。
③聪明题:鼓励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一般适合优秀学生。
由于分层作业是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难度适宜,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自定作业时,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困难,努力一下,就可以较快完成。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无疑能够激发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挑战。
(2)明确要领。
为提高作业的质量,在设计专业与练习时应该做到:
①明确告诉学生作业的目的与目标,诱发学习动机。
②设计有意义的作业,并明确作业要求,提倡合作探究,不允许抄袭,必要时给予指导。
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允许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3)数量、难度适中。
教师所设计的作业的数量、难度都要适中。这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与练习时既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更要考虑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4)形式多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的效果,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同样,作业内容、形式和解答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现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当教师布置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解答方式各异,又能使同一课题得到多种练习的作业任务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有效地落实新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作业,减轻课业负担。学生的参与水平就会有较大提高,作业的质量也将会明显改善。
(5)及时评价。
作业评价内容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因此,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并及时反馈,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可以通过举办或张贴优秀学生的作业展览,给学生作业加上☆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愉悦。
参考文献:
[1]孙东梅.对高中英语作业布置的思考和设计[J].新课程·综合刊,2006,(7).
[2]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转引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45.
【责任编辑 韩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