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课程实施评价的研究
2009-04-09杨成俊
杨成俊
摘要: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本文分析了五年制高职课程实施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放的三螺旋结构课程评价体系模式,构建了五年制高职课程实施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深入到课程领域,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效。课程改革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几方面。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程实施的情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只有加强对课程设计、实施的监督、调控,周期性地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才能有效地确保课程实施与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间保持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缩小理想课程与实施现状之间的落差,确保课程改革走向成功。因此,加强对课程设计、实施的评价,发挥课程评价在课程设计、实施中的导向和监控作用,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性环节,是促进课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此。需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
2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一项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动态过程。课程实施问题不只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还要研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一个具体课程的过程中,是否按厢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适以及影响课程改革程度的因素。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内容及进程进行的价值判断。
三、现阶段五年制高职课程实施的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评价内容、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仍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评价。很多学校技能和能力考核比重仅占课程评价的20%,大多注重考核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及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轻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结果是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捌为中心,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在实践考核上,仅通过实践报告就确定学生成绩,至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操作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考核办法。这说明当前的课程评价结构不合理、内容单一。且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
2课程评价方法简单
现行的课程评价方式大多是笔试,对于口试、操作、演示等形式采用较少。课程评价形式单一,无法做到扬长避短,全面考核。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也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课程评价类型单一
现行的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期末、轻平时。重分数、轻实践。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期末成绩的评价“一锤定音”,对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较少采用,课程评价类型单一,这种只看重总结性课程评价的做法直接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
4课程评价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工作薄弱
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评价总结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仅为课程评价而评价,多数学校在评分之后做些简单的成绩统计、分析,画出成绩分布曲线,几乎不进行命题分析、卷面分析,评价结果只以数字呈现,缺乏鲜活的背景资料,限制了对方案的深度理解。不进行课程评价质量分析和总结,就谈不上课程评价信息对教学的反馈、调整和改进,同时也会极大地减弱课程评价的教育教学功能和反馈功能。
四、五年制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体现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使得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2导向性原则
导向是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客观地评价课程,对于全面完整地反映课程理念,引导实施课程的相关人员,特别是广大教师确立新的课程观和质量观。积极投入和参与课程的建设,促使学校建立并完善与课程实施相配套的管理、监督和调控机制,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是做好学校课程实施评价工作的前提。坚持这项原则,目的是使评价的指标标准都是可观察的、可感受的、可测量的,尽可能地减少评价者在使用标准时所产生的主观上的个体差异,便于评价者整体地把握评价指标体系和做出准确的判断,最好地发挥评价结果应有的效益。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对学校的课程实施进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简单使用对指标分配权重,根据权重进行数量打分的方法将会使复杂的课程评价问题简单化、形式化,而仅仅使用定性的评价方法又很难克服评价者主观上的个体差异。因此,根据发展性评价观,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合理整合,使评价结果更为完整、更为科学,更能全面反映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全部内涵和意义,以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容易导致学生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终结性评价不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限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有关注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6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改变过去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模式,课程实施评价由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管理者甚至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体现教育过程的民主化、人性化。
(二)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国内外课程发展特点和趋势,借鉴国外已有的课程评价体系,我们尝试构建的课程评价体系为开放的三螺旋结构(图1)。
课程评价体系包括三个相对独立同时又密切关联的组成部分,即目标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评价、过程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评价和结果为中心的课程效果评价。这三种不同的评价各自都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从平面的角度看,课程评价呈现出如图2的循环结构。其中左边的圆圈是以目标为中心的循环,右边是以结果为中心的循环,中间则是以过程为中心的循环。如果从更简单的先后顺序来看,课程评价则表现出从课程设计评价到课程实施评价再到课程效果评价的顺序结构。
(三)课程评价体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