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聚焦:性教育
2009-03-30
事件:去年底,教育部正式公布新制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今后中小学每学期都将安排6到7课时的健康教育课。从小学5、6年级起,学生将接触到有关青春发育期的相关健康卫生知识。高中阶段的健康教育课程,还将涉及避免婚前性行为等部分内容。
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提倡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和性观念要从娃娃抓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个人如果在孩提时代形成错误的性心理和性观念,就有可能毁掉其一生的性健康,个别人甚至会走上违法的道路,并因此导致一个人整体上的教育失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制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小学高年级起将开始学习性知识,将有利于引导学校 、家长走出性禁忌的误区,有利于全面普及性教育的基础知识。完整的性健康教育同时是一种人生观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纲要》不足以矫正跛足性教育
中国学校性教育供给与学生性知识需求脱节乃是不争事实。由于性知识灌输供不应求,已然引发诸多令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的怪胎,比如:家长放黄碟让孩子学性知识有之,19岁高中男生秘密自慰欲轻生有之,网络成为一些青少年获取性知识主要途径有之……当下的性教育供给尚不能满足学生性知识引导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大性知识供给是一种进步。
然而,《纲要》大抵未能跳出将性教育等同于性生理卫生知识介绍的低层次简单化窠臼。事实上,中国学生性教育的跛足还表现于学校性知识教育与性道德教育错位脱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性学会理事长徐天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中小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往往局限于生理卫生课,而课程以及教学课本中涉及到的往往是男女生殖器官的介绍、不同的生长发育特征等知识性内容,“生理知识并不能等同于性知识,这是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误区”。
性教育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将只有初中才能接触到的性教育提前到小学,这无疑是教改的很大进步,而教育的内容还将涉及婚前性行为的危害和婚前性行为的避免等,这又比过去仅仅停留在知识普及上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欣喜之余又不免担心,无论学生性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的时间怎么改,如果还是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没有专职性教师,那我们所希望的目标可能只是“穿新鞋走老路”。
学生接受性教育的最大的难题不是时间的提前,也不是内容的大改,而是缺少或者根本就没有专职教师,从当下学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来看,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奇缺,专门的性教育专家更是紧缺。有关性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再作讨论了,目前的当务之急还是教育部门应将培养和选派专职性教师,当作是更为紧要的工作。
过早接触性会有副作用
对小学生谈性,一些家长觉得为时过早,担心会起到副作用。有市民表示,现在孩子越来越早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恰当把握青春期教育的程度和方式,有可能误导学生“过于开放”,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相关链接:国外性教育情况
对荷兰的小朋友而言,学习性知识就和其他学科一样,没什么特别。儿童从6岁进小学开始就接受性教育,他们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
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根据“国家必修课程”的具体规定,英国所有公立中小学都将学生按不同年龄层次划分为4个阶段来进行不同内容的性教育。
在芬兰,幼儿园就有性教育图书。上世纪70年代初,性教育进入了芬兰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连幼儿园也有正式的性教育图书,一方面加强性道德教育,一方面从性保健出发进行性知识教育。
在日本,性知识从小学教到高中,小学第一册《卫生》教科书封面就有女性和男性的身体和性器官图。虽然家长也会向孩子讲一些相关知识,但日本学生的性知识主要从学校获得。
在美国,1/3学校进行禁欲教育。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传授生育、两性差异、性道德等知识,初中讲生育过程、性成熟、性约束等,高中讲婚姻、家庭、性魅力、性变态等,并向学生发放避孕套。
(资料来源:商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