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2015-01-04王进鑫
程 静*,王进鑫
(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成都 611730)
在多元文化影响下,青少年性观念和性行为越来越开放,性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性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本能之一,必须接受道德的约束与规范。性道德态度观是指个体对于性活动是否需要道德规范进行约束的价值选择与评价,是对性道德存在意义即合法性的认识,决定了个体对性道德的态度。性道德态度决定了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对性道德规范所持有的态度,认同或拒绝,它直接影响到性道德发挥作用的效果及个体性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只有认识到性道德对社会发展及个人幸福的意义,才能自觉接受道德规范并加以内化,用以规范自己的性行为。因此,对青少年性道德态度的研究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刘电芝等[1]在对9所高校的2 00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对性行为持纯生理冲动取向的人尚属少数,而对性道德持肯定态度的仍占主流。雷湘竹[2]研究表明:虽然多数大学生能意识到社会性道德的存在,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性道德观很模糊,甚至还有矛盾的地方,性道德责任感较缺乏;还有部分学生则完全否认道德存在的意义。王进鑫等[3-4]研究表明:青少年赞同性行为应受到性道德规范的比例逐年下降,青少年抗拒性道德的态度越来越明显。
以上研究结果让我们对大学生性道德态度观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对于青少年群体性道德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对当前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的影响因素进行考量,并探索其教育对策,对于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性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17~24岁的青少年。以17岁为起点,该年龄段的青少年性生理已经成熟,性道德态度观开始初步形成;以24岁为青少年的结束年龄,与联合国人口基金的界定一致,且多为社会转型刚开始的1980年后出生,是研究青少年性道德有意义的群体。
采取多阶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按地理位置、经济因素及文化背景,在全国华中、华南、华北、西南、少数民族自治区五大区域,各抽取1个省(市),最终抽取了5个省(市)分别为:湖北省、广东省、北京市、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发出问卷5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4 565份,有效率达到93.9%。
将调查问卷中各维度可量化的39个原始变量的5个层次的选项进行赋值,并考察了新变量的同质性信度。将其中的性道德态度观作为分析的主要变量对当前青少年的性道德态度观进行考察,即3个原始变量:“只要能带来好处的性就可以做”“不应该突破社会伦理底线”“个体必须服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把每个变量的选项分为5个层次,为“非常赞同”“比较赞同”“无所谓”“比较反对”“非常反对”,分别赋值5~1分。对第一项指标“只要能带来好处的性就可以做”进行反向计分,把3个指标的得分进行相加,总分越高,代表性道德态度越积极。
二、数据与分析
(一)男性青少年更趋向赞同反性道德化
表1 不同性别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的平均得分
如表1所示,在认同性道德的态度上,男性青少年相对于女性青少年更为消极,并且呈显著差异。这是由于传统男权社会中的性道德态度影响所致。在传统男权社会中的性道德主要是针对女性而制定,男性在性方面无所谓道德。古代对男女在性方面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别,如女子必须守贞如玉,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男子狎妓、婚外性行为是风流,而女子在性方面稍微不符合社会规范就是放荡、下贱。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基本普及,但传统的男女不平等性道德态度观通过文化传承,仍在影响当前青少年的性道德价值观。说明文化对人的观念影响是根深蒂固,所以在道德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影响;也说明当前性道德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对象应该是男性青少年群体。
(二)有政治信仰的青少年更具积极的性道德态度观
表2 不同政治面貌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的平均得分
如表2所示,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或中共党员的青少年在“性活动完全服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态度上平均得分为3.54,高于无党派青少年0.35。在“性行为不应该突破社会伦理底线”的态度上,前者平均分为3.97,高出后者0.39。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或中共党员的青少年比无党派明显趋向于赞同“性活动完全服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及“性行为不应该突破社会伦理底线”,反对性行为去道德化的思潮。政治面貌为民主党派的青少年在认同性道德方面也要高于无党派。可见,具有政治信仰的青少年更认同性道德的意义及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三)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场所,青少年的性道德态度观最早来源于父母与家庭。从家庭所在地、经济社会地位,父母的文化层次、婚姻状况等方面考察家庭对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的影响。
1.居住地为城乡结合部的青少年性道德态度更消极
如表3所示,不管是对完全遵从型的性道德态度还是底线伦理规范,中小/大城市的青少年的认同度最高,其次是农村青少年;居住于城乡结合部的青少年的认同度最低,对前2个层次性道德持“无所谓”态度的也最多,都超过了20%。
表3 不同居住地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
城乡结合部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中转站,呈现出农村与城市化的双重特征,人口群体构成复杂,价值取向多元,社会环境较差,既缺少传统道德发挥作用的熟人社会机制,市民文化又未建立,失范行为较多。青少年容易缺乏对性道德的认同,拒绝性道德的约束。
2.父母的性道德水平具有榜样作用
表4 父母是否婚外恋(情)对青少年性道德态度的影响
道德价值观内化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榜样作用,把彼此是否忠诚、有无婚外恋作为父母性道德水平的一个指标。如表4所示,父母彼此忠诚、无婚外恋的青少年更加赞同“性活动完全服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和“性行为不可以突破社会底线伦理”,而对“只要能带来好处的性都可以做”的选择,父母有婚外恋的青少年显著高于父母无婚外恋者,在对性道德态度3个层次上均呈统计显著差异。“夫妻彼此忠诚、不能有婚外恋”是基本的性道德规范,如果父母违反,就给孩子树立了性道德规范可以不遵守的榜样,从而使青少年对性道德产生排斥拒绝的态度,甚至否定性道德合法性存在。
3.同性亲子关系有显著影响
表5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性道德态度的影响
把亲子关系分为青少年与父亲及与母亲的关系状况。如表5所示,从性道德态度观的3个层次来看,除了反性道德态度受到与母亲关系的影响外,男性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受到与父亲关系的显著影响(P<0.001),与母亲的关系影响不是很大;女性青少年的性道德态度也仅与母亲的关系有显著相关,受与父亲关系的影响不大。可见,同性亲子关系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性道德态度观。同性亲子关系越好,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越积极,更趋向于赞同“性活动要服从社会的伦理规范要求”和“不应该突破伦理底线”,反对反性道德的态度。
有两点应关注。一是中国家庭照顾子女的任务大多落在母亲身上,大多数母亲与子女的亲子关系较好,而父亲相对来说对子女的关注较少,特别是与男孩的关系较差,所以对其性道德态度的影响不足。另外,异性生活的单亲家庭对于子女性道德态度的影响也极为不利。
4.家庭性教育有利于性道德观的形成
表6 家庭性教育对青少年性道德态度的影响
父母是否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也对青少年性道德态度产生明显影响。如表6所示,接受过父母性教育的青少年在“性活动要服从社会的伦理规范要求”和“不应该突破伦理底线”态度得分均高于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青少年,F检验呈显著差异(P<0.001);而认为“只要能带来好处的性就可以做”的反性道德态度得分低于后者。可见,接受过父母性教育的青少年在性道德态度上更为积极。
父母对子女进行性教育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对其性道德态度产生影响。父母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最隐秘的事情都可以和父母进行交流,可以把父母作为知心朋友,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又增加了子女对父母的信任感,更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接受父母的影响。
5.与同伴谈性显著影响青少年的性道德态度
表7 与同伴谈性对青少年性道德态度的影响
如表7所示,与同伴是否谈性及谈性频率显著影响到青少年的性道德态度(Pr=0.000)。从未或偶尔与同伴谈性的青少年更趋向于认同性道德,重视性行为必须接受性道德的约束;而经常与同伴谈性的青少年更反对性道德对性行为的规范。当前同伴谈性更多以“笑谈”、“戏谑”方式进行,所谈内容多是知识层面或生理层面的性问题与性现象,甚至很多是反道德化的话题。青少年的逆反意识较强,更容易倾向于反主流,因此这样的性话题容易使青少年认为性不需要性道德的约束,严重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积极的性道德态度观。同伴谈性可以增加性知识、缓解性压力,但是对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的负面影响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自我道德认知和道德环境显著影响着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的形成。在家庭道德环境上,父母在性道德上有较好的榜样示范,其子女的性道德态度观就越积极。在社会道德环境上,传统封建思想与现代多元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复杂的居住环境、同伴亚文化等都影响着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的形成。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性道德态度观。
1)加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消除多元文化给青少年性道德选择带来的困惑。构建出一种建立在自身文化价值基础上,又密切回应时代和青少年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大性问题,能够成为当代青少年所愿意接受、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又反映和吸收整个人类共同利益的新的性道德核心价值体系。性道德教育只有对青少年性问题中关于个体与社会、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秩序的基本关系作出价值回应,才能得到青少年的认同,从而为青少年处理性问题提供道德标准与道德依据。
2)注重社会化因素,开展家庭、社区性教育培训。要加强对家长及社区开展相关教育与引导,为青少年性道德态度观的形成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家庭中父亲要抛弃“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角色,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父子亲子关系,有利于青少年积极的性道德态度观形成。
3)加强对青少年同伴亚性道德文化的引导,消除多元性道德价值观和消极性道德价值观。同伴亚文化对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心理品质塑造的作用不可忽视。开展同伴性教育也是性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通过正向的同伴间的性道德教育,消除青少年对性的误区,营造积极的青少年同伴亚文化,具有其他性道德教育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1]刘电芝,莫秀锋,阳泽,等.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68-74.
[2]雷湘竹.大学生性道德现状与教育思考[J].高教论坛,2004(5):24-31.
[3]王进鑫,沃文芝,程静.社会因素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5):81-86.
[4]王进鑫,程静,陈敏燕,等.当代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5]单树萍.性道德教育:当代德育教育的新内容[J].中国性科学,2007(1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