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问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2009-03-27马赟
马 赟
摘 要: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在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回答“是非问句”中的错误的基础上,阐述此理论,揭示偏误的来源,以及我们对待偏误的态度,以便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偏误分析 中介语理论 是非问句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们发现,第一语言的干扰并非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唯一原因,于是便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两种语言的对比转到学习者的语言本身,集中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语言错误进行系统地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也从对比分析发展到偏误分析。在西方,70年代是偏误分析的鼎盛时期。
一、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我们通过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两种。所谓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而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则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被看成是规则形成的过程,即学习者不断从目的语的输入中尝试对目的语规则做出假设,并进行检验与修正,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并建构目的语的规则体系。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专指第二语言习得者所形成的与母语和目的语两者都不相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系统。中介语的特点有:
1.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
2.中介语是合法的语言系统。它有自己的规则,学习者不是随意地使用这种语言,而是有意识地、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规则;
3.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系统,逐步由母语向目的语靠近。
因此,对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进行偏误分析,通过寻找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第二语言。
二、偏误分析的作用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在中介语理论影响下,突破了对比分析只强调第一语言干扰的局限,指出过度泛化等语内干扰以及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学习环境所造成的偏误,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全面分析学习者偏误及其来源并形成一套科学的偏误分析方法与程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从把偏误看成是需要防范、避免的消极因素,发展到强调偏误的积极作用,把偏误看成是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窗口,把偏误分析看成是中介语研究的重要手段。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
偏误分析有助于为教学提供宝贵的反馈,让教师知道该教什么;有助于为编写教材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让研究者知道学习是如何进展的;有助于学习者测试他们关于第二语言假设的方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错误,用偏误分析的理论可以寻找偏误的来源,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从而使外国学生尽快掌握汉语特有的语法规则或语言现象。
三、关于“是非问句”的偏误分析
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开始的阶段,对否定“是非问句(一般疑问句)”的回答常常会出错。比如在该用“是”回答的地方用了“不”,而在该用“不”回答的地方却用了“是”。有这样一个练习:
请在括号内填“是”或“不”,完成下列各问句的答话:
(1)这个苹果不好吃? ( ),这个苹果好吃。
( ),这个苹果不好吃。
(2)这个字你不认识? ( ),这个字我认识。
( ),这个字我不认识。
(3)这个苹果不好吃吗?( ),这个苹果好吃。
( ),这个苹果不好吃。
(4)你昨天没有看电影吗?( ),我昨天看电影了。
( ),我昨天没有看电影。
(5)不是这个苹果不好吃吗?( ),这个苹果好吃。
( ),这个苹果不好吃。
(6)你不是昨天没有看电影吗?( ),我昨天看电影了。
( ),我昨天没有看电影。
(7)不是这个苹果很好吃吗?( ),这个苹果很好吃。
( ),这个苹果不好吃。
(8)不是你昨天已经看了吗?( ),我昨天已经看了。
( ),我昨天没有看。
(9)这个苹果不好吃,不是吗?( ),这个苹果好吃。
( ),这个苹果不好吃。
(10)你昨天没有看电影,不是吗?( ),我昨天看电影了。
( ),我昨天没有看电影。
(11)这个苹果好吃,不是吗?( ),这个苹果好吃。
( ),这个苹果不好吃。
(12)你昨天看电影了,不是吗?( ),我昨天看电影了。
( ),我昨天没有看电影。
(13)这个苹果不好吃,是吗?( ),这个苹果好吃。
( ),这个苹果不好吃。
(14)你昨天没有看电影,是吗?( ),我昨天看电影了。
( ),我昨天没有看电影。
(15)这个苹果很好吃,是吗?( ),这个苹果很好吃。
( ),这个苹果不好吃。
(16)你昨天看电影了吗?( ),我昨天看电影了。
( ),我昨天没有看电影。
参加测试的英语区学生共19位。结果是只有两位同学全部答对。除了第(15)(16)这两道题(属于肯定是非问句),19位同学全答对外,其余14道题,没有一道题是另外的17位同学都答对的。具体如下:
第(1)道题:4人答错 第(8)道题:17人答错
第(2)道题:4人答错 第(9)道题:11人答错
第(3)道题:7人答错 第(10)道题:10人答错
第(4)道题:6人答错 第(11)道题:13人答错
第(5)道题:17人答错 第(12)道题:9人答错
第(6)道题:16人答错 第(13)道题:2人答错
第(7)道题:18人答错 第(14)道题:4人答错
造成这种偏误的原因主要有语际迁移、语内迁移、文化迁移等几个方面。
在英语的疑问句中,有一类是附加疑问句,即在一句陈述句后,附带上动词(be动词,助动词,能愿动词)和主语(人称代词)构成的表疑问的句子,一般前肯定后否定,或前否定后肯定。回答这一类疑问句根据答语的肯定或否定选择Yes或No。如:
(1)You are a teacher, arent you ?
Yes, I am.(是,我是)
NO, Im not.(不,我不是)
(2)You arent a teacher,are you ?
Yes, I am.(不,我是)
NO, Im not.(是,我不是)
在例(2)中,我们看到答语的中文翻译Yes译为“不”,而No却译为“是”,这是根据汉语的意思来翻译的。可见,在汉语中,这一类型的附加疑问句在选用“是”还是“不”的时候,不能仅仅根据答句的肯定或否定来决定,必须由问句的意思来选择。因此,在这十六道题中,除了最后的(15)(16)题因为属于肯定是非问句,所以全体测试的同学都答对了以外,其余(14)道属于否定是非问句的题目,没有一道题是所有学生都答对的。
首先,产生这一偏误的原因是因为语际迁移,即母语知识向目的语迁移。第二语言项目或结构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对应的项目或结构既有某种程度的差异,又有某种程度的类似时,就会发生干扰。汉语和英语都有否定是非疑问句,但是回答却不一样,英语的附加否定是非疑问句,只要根据答语内容,表肯定的用Yes,表否定的用No,答语前后保持一致。而汉语的附加是非疑问句则要根据问句的内容回答,表肯定也可以用“不”,表否定也可以用“是”。当外国学生不熟悉汉语规则时,就会用错。
其次,产生这一偏误的原因是由于语内迁移,即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转移,也叫过度泛化。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语内的负迁移会越来越多。当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否定是非问句时,了解了答句在表肯定时会用“不”,在表否定时会用“是”,他们就容易推倒出如果答句要表达肯定的意思,而在是非问句中有否定形式(即出现“不”“不是”“没有”),回答时就要用“不”。如题(1)(9)(15)。如:
(1)这个苹果不好吃?( 不 ),这个苹果好吃。
问句中出现“不”,回答表肯定意思用“不”。
(9)这个苹果不好吃,不是吗?( 不 ),这个苹果好吃。
问句中出现“不”“不是”,回答表肯定意思用“不”。
(15)这个苹果很好吃,是吗?( 是 ),这个苹果很好吃。
在此句中因为没有出现“不”“不是”,所以回答表肯定意思仍然用“是”。
不过,这一条并不适用于第(7)(8)(11)(12)这四题。如:
(7)不是这个苹果很好吃吗?( 是 ),这个苹果很好吃。
(8)不是你昨天已经看了吗?( 是 ),我昨天已经看了。
(11)这个苹果好吃,不是吗?( 是 ),这个苹果好吃。
(12)你昨天看电影了,不是吗?( 是 ),我昨天看电影了。
虽然在这四句中都出现了“不是”这样的字眼,但是,在回答时,表肯定意思仍然用“是”。
我们看到在汉语的是非疑问句中,有一些像英语一样有附加式,在句末用“是吗”“不是吗”表示。如第(9)(10)(11)(12)(13)(14)(15)题;有一些没有这种附加式,如第(1)(2)(3)(4)(16)题;还有一些在句首有“不是”,如第(5)(6)(7)(8)题,由于问句形式的不同,所以回答也都是不一样的。
本文认为,无论在句末附加“是”或“不是”,还是句首用的“不是”,其实都是“是不是”的省略,甚至于完全省略,以至于在句中完全不出现“是”“不是”或“是不是”,而真正询问的焦点是在主干句子上。如:
(1)这个苹果不好吃?(不),这个苹果好吃。
句中不出现“是”“不是”“是不是”。
(3)这个苹果不好吃吗?(不),这个苹果好吃。
句中不出现“是”“不是”“是不是”。
(5)不是这个苹果不好吃吗?(不),这个苹果好吃。
句首附加“不是”。
(9)这个苹果不好吃,不是吗?(不),这个苹果好吃。
句末附加“不是”。
(13)这个苹果不好吃,是吗?(不),这个苹果好吃。
句末附加“是”。
无论是在句子中附加“是”还是“不是”,也无论是附加在句末,还是附加在句首,或是句子中不附加,询问的焦点始终是这个苹果(是不是)不好吃,而同样表示肯定意见,答语都是一样的。
因此,如果只是简单地类推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再次,产生这一偏误的原因是受文化迁移的影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回答这一类疑问句跟人的认知是有关系的。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所以,从认知方面分析偏误的原因也是必要的。汉族人与英语区的人在考虑怎么回答是非问句时,其心理和视角不同。母语为英语的人,回答是非问句时用“Yes(是)”还是用“No(不)”,其着眼点跟中国人不同,他们只考虑自己回答的意见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根本不管问话人主要疑问点采用什么样的表达形式。所以,不管问话人是采用肯定是非问句形式,还是采用否定是非问句形式,只要自己是表示肯定的意见,一律用“Yes(是)”,自己是否定的意见,一律用“No(不)”。而中国人回答否定是非问句时用“是”还是用“不”,既要看对方问话中的主要疑问点采用什么样的表达形式(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还要考虑自己是表示肯定意见还是否定意见。如果对方主要疑问点采用肯定形式,那么回答时,说话人表示肯定意见就用“是”,表示否定意见就用“不”;如果对方主要疑问点采用否定形式,那么回答时,说话人表示肯定意见就用“不”,表示否定意见就用“是”。至于是非问句中所带的“附件”,不管是“是吗?”还是“不是(吗)?”,是不予考虑的。
对否定是非问句的偏误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偏误的来源,从而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四、小结
偏误分析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中介语分析表明,完全否认母语对目的语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偏误只是中介语或学习者使用的真正的语言的一半,偏误分析只分析偏误,而忽视对其正确部分的仔细描写,偏误分析没能认识到学习者有避免使用他们不确定的目的语项目。
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应利用偏误分析的积极作用,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朴正顺.外国人汉语学习中疑问句方面的常见错误分析[J].东疆学刊,2000,(3).
[4]金贞子.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偏误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1999,(4).
[5]王宝峰.母语潜势与外语能力[J].天水师专学报,1999,(1、2).
(马赟 江苏无锡 江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