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

2009-02-25刘正良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率先掀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浪潮,为了适应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发达国家竞相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设置综合化与国际化;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改革人才培养途径和制度等。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疑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我国高等教育应该以创新型、国际化为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化、国际化为标准,优化课程设置;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以学分制为中心,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人才培养模式 发达国家 改革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1-0018-05

[作者简介]刘正良,扬州职业大学副教授(江苏扬州 2250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的国际化也不断加强,北美、西欧、澳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起步,拉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掀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在国际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各自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了改革,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对于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20世纪90年代后,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空前频繁。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变革日新月异,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1.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加强,竞争加剧

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加强,竞争越来越激烈,表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发展中国家创办大学或分校,抢占教育市场;有些高校通过奖学金计划、新增强势专业、利用国家放宽签证政策等措施,在世界各地吸纳优质生源。当前,导致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加剧的原因有三个:其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部分西方国家大幅度削减教育经费预算,许多高校为缓解财政危机,努力开拓世界高等教育市场,获取大学收入,教育市场化趋势加强;其二,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育活动”纳入教育贸易服务范畴,教育市场的放开将引起实力雄厚的教育集团疯狂“抢滩”,“美国以政府、学校或以基金会名义向外国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每年金额约为10亿美元,ETS机构每年开支为15亿美元,除去税收等各种费用,美国每年从来自全球的留学生身上直接获益约60亿美元”①;其三,发达国家转变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政策,即由援助逐步过渡到参与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从而形成全球范围竞争。总之,高等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2.高等教育国际化由“政府主导型”向“院校主导型”转变

20世纪80年代之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活动与进程主要受国际政治、外交政策、国防政策等的影响,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项目被作为国家政治的延伸。在这个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角是政府。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冷战结束,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变为院校主导。各国高校自主研究国际化的对策,主动寻求与国外高校合作的机会。许多重点大学已经与国外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实行联合办学、互换学生、学分互认等等;就连地方高校包括新高职院校也顺应国际化潮流,大力实施国际化策略,如校长经常出访、派教师出国培训、举办国际班等等。

3.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日趋多元化

就跨国高等教育来说,其表现有多种形式,如授权办学、项目合作、分校、海外学校、国际机构提供的国际教育资助和项目,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通过互联网触及世界各地,网上虚拟大学、虚拟教室、虚拟课堂可以跨越时空限制,满足求学者个性化需求,并为其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机会。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网络化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崭新技术,一些发达国家在网上提供学位课程已是司空见惯。1993年成立的由全球270多所大学和学院参加的全球网络学院提供1万门以上课程,每天有1.1万人以上访问其网址。国际间也正在筹划提供虚拟课程,建立地区性、次地区性的国际虚拟大学也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组织提上议事日程。

二、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面对新的、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了适应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发达国家竞相改革各自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发达国家高校从两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一方面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如法国专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政府投入,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优势,鼓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又如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98年指出,为了实现科技创新立国目标,必须培养富有创造性与独创性的优秀研究人员。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法国为了打破美国、英国对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垄断,不断加强与欧盟国家以及法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法国还通过商业化的方式加大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加强了与亚洲国家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以此促进国际人才的培养。德国作为欧盟重要的成员国,积极参与欧盟国家共同制定的伊拉斯漠计划、苏格拉底计划,鼓励学生到成员国从事研究和深造活动,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②。新加坡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国际竞争环境已成为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新加坡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国际化人才必不可少,因此,具有国际眼光及懂得拓展国际业务的外向型人才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主要目标,新加坡高校为此加大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加快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步伐。

2.推进课程设置综合化与国际化

一方面加强课程的综合化。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发达国家的大学普遍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调整,普遍设置了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课程。尽管各国对于综合性课程叫法不一,如美国的大学称之为核心课程,日本称之为综合课程等,但其目的和做法大体一致。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等五门核心课程,使学生了解、熟悉一些知识的主要方面,并使其知道怎样获得和运用知识。日本以东京大学为例,该校的普通教育课程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将以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国语、体育五大类课程改为基础课程、综合课程、主题课程三大类。”③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方式与方法,综合课程主要是从多种角度、多种观点介绍现代社会的基本知识,主题课程则围绕某个主题,采取系列讲座的方式,给学生传授或通过教师与学生围绕某个专题进行探讨的形式增长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实施课程的国际化。澳大利亚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国际性课程,专门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俗等,使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状况;在传统课程中增加国外的知识或国际观点,并加大国际知识、比较文化和跨文化的比重,同时把国外最新的科技和文化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规定部分国外学习课程,以澳大利亚的爱迪斯科文大学为例,在2004年,该校组织学生赴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美国等地学习考察。④

3.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随着知识数量的增长,以及学科分化、综合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社会对于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将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即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再多的知识,也不能仅仅依靠这些知识用一辈子,毕业以后他们仍然面临不断更新知识的问题。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尽可能地学习现有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形成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能力培养应该说是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最显著的特点。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美国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本科生教育的目的之一,尤其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能力。日本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则强调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挖掘学生潜在的科学研究能力。例如,日本高校要求高年级学生必须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查阅、读懂大量的科技文献,从中找出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来辅助解决科研过程中的难题,而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提示、辅助的作用。德国高校则非常注重培养学生选择、评价、创新知识的能力与方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更多是作为学生的对话人和咨询人的角色,这就要求学生应是具有鲜明的个性、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者。

4.改革人才培养途径

发达国家有两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西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美国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创了产学研新模式,如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等⑤。德国产学研模式强调通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位一体,进行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同培养高水平人才。德国高校相继与科研机构、产业界和地方政府建立了区域性“能力中心”⑥,例如,拜尔公司参与的化学技术能力中心,斯图加特大学、马普研究所与奔驰等大公司组成的汽车技术能力中心等等。德国这种产学研的一体化模式促进了各方优势的互补,不仅保证了德国科技产业创新,而且促进了高质量人才培养。二是跨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日本一些大学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各校的优势资源,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合作的内容是跨校修读专业课程、学生可获得其他学校的学位、教师联合授课、合作学校共同开设专题讲座、教师联合指导学生。⑦

5.改革人才培养制度

德国高等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制,德国大学教育以前只设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就是说,德国大学生毕业的学习时间是7年。德国这种学制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不同,阻碍了德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同时,对于想留学德国的学生来说,也感受到学位制度和学制的不统一所带来的困扰。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要,1998年5月,新的德国《高等教育总法》决定设立国际承认的学士课程和硕士课程毕业文凭,并依靠学分制改革,实现成绩和学历文凭的互认,通过国际学历、文凭的互认,打通了国际人才流动的通道,加快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速度。日本很早便实行了学分制改革,与世界上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制相同,这为日本推进国际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前提和保障的作用。不仅如此,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学习美国实行学分互换制度,促进了学生的出国留学,亦给来日留学的学生提供了便利。1996年实行学分互换制度的日本大学达90所,公立大学20所,同年共有3 861人在国外取得学分被日本大学认可⑧。

三、对我国的启示

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对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和问题,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疑能够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1.以创新型、国际化为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将迎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抢占世界科技的制高点。但我国高等教育相对偏重人才与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使培养的人才视野更加开阔,认识更为新颖,学习更加主动,对新事物的反应更加敏感,实践能力更强,并敢于面对新的挑战,准确把握时机,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于人才提出了创新能力的要求,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了它对人才的另一要求,即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以及国际素质。这是因为,现代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国内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国际性的竞争,如果我们的创新人才缺少了相应的国际素质,便很难在国际社会上形成竞争力。

2.以综合化、国际化为标准,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发展综合、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才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各国大学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调整时,普遍开设了跨人文与自然、人文与社科等综合性课程。而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综合化程度不高、课程结构缺乏整体优化。为培养具有探索、创新精神,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我们必须按照文理渗透、人文与科学结合的思路,加强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建设及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开展跨院系合作,开设新型跨学科综合课程。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趋明显,我国高校应及时增设有关国际主题、世界地理、国际文化等课程,在原有的课程中增加国际性的内容,使课程更加国际化,为学生了解世界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课程的国际化,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留学,及更多的学者来中国教学、研究。同时,我国高校应建设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国内外高校优秀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制作优秀网络课程,积极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实施开放课程计划,通过网络媒介将自己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传递出去;另一方面共享其他学校,特别是国外著名高校的网络课程,汲取国外高校最新的科技文化成果。

3.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

从发达国家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来看,他们正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目前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过程仍然主要是以知识、教师、教材为中心,强调知识的单向传输。在整个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我国高校急需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教师要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敢大胆地提出对于问题的独到见解;减少讲课时间,增加学生自学、讨论、研究时间,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某一专题,让学生充分利用多方资源独自探索、研究,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间予以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高等教育变革与政策性文件》中指出,“为了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及由于知识爆炸引起的高校教学课程的大量增加,高等学校必须加强跨学科性和多样性教学,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⑨我国高校必须打通学科之间壁垒,寻求学科间的共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发达国家创业政策的启示与对策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交易征税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论学术界的全球公民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国高铁“走出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