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等教育应对我国文化发展需要的策略研究

2009-02-25王培英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人文科学精神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了民办高等教育引领文化发展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民办大学首先要提高文化自觉,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将“崇尚人文”与“注重理性”统一起来,应对“功利化”、“庸俗化”以及“全球化”所造成的大学文化精神的衰微,进而适应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 文化 精神 人文 科学

[中图分类号] G64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1-0009-03

[作者简介]王培英,宁波工程学院 (浙江宁波 315016)

一、民办大学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的功利化、庸俗化等倾向以及全球化的冲击造成了民办大学文化精神的衰微

1.全球化的冲击。在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突在不断加剧。当今最普遍、最重要和最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者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外交、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归根于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文化冲突的产生是由于某一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遇到新的特质文化的出现,不再能够有效地规范社会和个体的行为,从而导致新旧文化模式之间的矛盾加剧。文化冲突通常是与社会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潜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主流文化与反主流文化等文化方面的冲突日益凸显,使我国的社会文化冲突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面对社会文化冲突的冲击,大学很难独善其身。多元文化以各种诱惑冲击着传统文化下的价值理念,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对大学生、教师乃至大学领导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冲击。特别是对起步晚、传统文化积淀不深的民办大学的冲击显得更为突出。

2.现代社会的功利化、庸俗化等倾向。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世界大学的发展与变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围绕着怎样才能既积极主动地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的广泛需求又保持大学应有的基本理性及学术价值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着理性与功利、人文与科学、学术自由与文化专制和多元开放与闭关自守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斗争。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大学文化精神衰微的现象,其突出表现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滑坡和办学目标的工具化、功利化和庸俗化。比如:在功利化的冲击下,有些学校在具体办学过程中,为了追求实用化、市场化,降低了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将大学混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如:一些大学为了增加收入,不顾学校的教育质量,大搞超出学校自身承受能力的扩招;由于科研可以在短期内为学校和个人争得名利,所以,一些大学在管理中就重科研、轻教学,导致了大学教师都愿意搞科研而不愿意搞教学,结果不仅使教学质量下降,而且使大学失去了凝聚力;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经济效益,本校课程不愿上,却在外面到处走穴,兼职上课赚外快;一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能赚钱”和“易找工作”成了唯一的标准,而那些充溢着人类文化光芒的纯文化类的文、史、哲类专业遭到冷遇。其庸俗化主要表现为: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学术评审“潜规则”、关系风、吃喝风、送礼风等等。

由于民办大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和自身的组织特征,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由于民办大学的办学体制是自负盈亏,所以他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显得更为迫切;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开放还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民办高校的竞争更为激烈,这就导致了民办高校对“名”的追逐也更为迫切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致使功利化、庸俗化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冲击显得更为严重。

(二)民办大学高层管理者以及众多大学人的文化意识还未觉醒

虽然学术界不少学者一再指出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深层推动力,但目前大学关于文化建设的命题,主要停留在思想意识和理论探讨层面上,缺乏实践性和主导性的文化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严重滞后于大学文化理论上的诉求。同时,对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中仍然存在的许多与自身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没有真正从文化的高度予以深刻分析和研究。也就是说,民办大学高层管理者以及众多大学人的文化意识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觉醒,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致使民办大学与文化引领者的距离还相差甚远。

二、应对策略

(一)将“崇尚人文”与“注重理性”统一起来,应对“功利化”与“庸俗化”的挑战

民办大学要适应我国文化建设的要求,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觉醒,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重视大学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积淀,将“崇尚人文”与“注重理性”统一起来。科技代表着理性、客观尺度与科学精神,人文代表着价值、主观尺度与人文精神。人文对象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人生应当怎样才有意义的问题,目的是提供价值理性,塑造理想的人、健全的人;科技的对象是自然世界、物质世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目的是提供工具理性,认识自然规律,发展生产,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我们要提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的互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这既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有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两者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辩证法亦要求两者的一体化,即人文乃科技的人文,科技乃人文的科技。科技的积累与发展只有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人的本性、尊重人的价值、保证人的自由、维护人的尊严时,才是真正成熟的科技。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技术化生活才不至于变得狭隘、刻板和单调,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有益于全面自由的人所应有的人文性。在这样一个大科学时代,文化已渐具浓厚的科技色彩,在强大的科技中彰显文化的魅力,努力使科技人文化,平衡科技和文化在社会建构中的功能,消除文化萎缩所带来的人性压抑,创造和谐流动的社会,正是文化对科技应该发挥的一种培育和引导作用。对人文价值的崇尚和对人文环境的塑造,都有助于在人文与科技之间保持和谐的张力。民办大学作为教学和科研的组织,始终追逐和引领着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潮流,在科技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环境中,必须加强科学精神的培育,同时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从理念上批判过度实用主义导致的“工具化”、“庸俗化”等思想,从制度上消除“重理”、“轻文”偏颇的教育理念。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对大学文化精神的衰微

校园文化是学校风格和水平的具体反映,它的模式一经形成就成为该校品格的象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并规范着身在其中的每一个大学人。同时,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培养和提高大学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文化亚系统的校园文化,同样具备文化的三大要素,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大学人所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并由此形成校园文化的外延:校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等等。

目前,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在物质、行为和制度层面都比较到位,缺失的是对大学精神的深刻认识。首先,从文化构成的层次来看,缺乏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的总体把握。其次,从大学文化的主体来看,我们缺乏对领导、管理者和教师的人文关怀。正是因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没有把管理者和教师纳入校园文化的视野,才出现了“学术腐败”等现象。这对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为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民办高校领导者的人文关怀,提高其文化意识,因为只有具备高超的教育智慧和高度文化自觉的高校领导,校园文化建设才会成为可能。其次要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文化育人的意识,因为教师是实施文化育人的主体,其文化素养与文化育人意识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文化育人的效果。第三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这是民办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是民办大学对文化建设的主要贡献之一。因为这些具有高素质的学生毕业以后,将分布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去,他们将在那里以一个文化因子的作用,始终不渝地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与国际上各大学之间在联合办学、学术交流、人才交流、设备引进等方面的优势,在充分弘扬民族文化,倡导多元化,反对“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创造不同文化,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国际环境的同时;要反对“文化割据”式的狭隘民族主义,承认人类在日益扩大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存在着某些普遍价值观和文化共性;还要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以异质文化的新鲜特质刺激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革新,促进其向现代化转换;同时,以明确的主体意识参与全球文化的发展和再造,以本民族文化的优秀因子充实全球文化。只有坚持以上原则,我们才能够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既坚持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又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还可以回馈世界上的异质文化,从而促进多元共生文化体系的形成。

(四)加强道德教育,纯洁国民情趣

当前在多元价值观相互冲突的社会转型期,民办大学同样存在着价值观困惑、盲从和偏颇的危险,同样需要一个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人的思想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确保大学和谐、稳定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大学文化弘扬起时代的主旋律,成为鼓舞全体大学人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和推动时代发展的力量之源。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民办高校要努力通过人文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通过广大师生员工的道德实践、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尤其是民办高校为社会输送的各类人才,就像一颗颗传播先进道德思想、先进文化的种子,植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断为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所说,大学不应满足于培养伟大的人物,尽管大学里有这样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隆海.多元共生 和而不同[N].中国教育报,2007-12-21.

[2]方立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光明日报,2007-11-1.

[3]许世荣.大学文化:追求、冲突与引领[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4]王革,刘艳艳,贾俊刚.高等教育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之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5]欧阳坚.创新是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07-10-29.

[6]李元元.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新华文摘,2007,(22).

[7]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J].高等教育,2007,(10).

[8]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J].高等教育,2007,(10).

[9]李醒民.和文化的相互作用[N].光明日报,2007-8-21.

[10]王培英,张世全.论高等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1).

[11]李延保.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与历史传承[J].新华文摘,2005,(5).

[12]廖小平.论大学文化的三种关系[J].新华文摘,2006,(23).

[13]王翼生,王霁.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新华文摘,2007,(10).

[14]赵沁平.引领文化是大学的主要功能[J].新华文摘,2006,(21).

[15]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EB/OL].http//www.dss.gov.cn/.

[16]田建国.大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的建设[EB/OL].http//news.ustc.edu.cn/.

[17]李晓华.高校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责无旁贷[N].光明日报,2007-01-23.

[18]樊浩.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J].新华文摘,2005,(23).

[19]杜宇新.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重任[N].光明日报,2007-11-27.

(责任编辑:赵淑梅)

猜你喜欢

人文科学精神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