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留学生学习“倒、而、却”的偏误分析

2009-02-16唐永宝

现代语文 2009年1期
关键词:偏误

唐永宝 林 源

摘要:本文对越南留学生在学习“倒、而、却”时出现的偏误情况,从误用和错序两种形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从母语干扰、目的语过度泛化、教材编写失误和教师教学失误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对对外汉语关联词语教学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越南留学生“倒”“而”“却”偏误

一、引言

由于汉语“倒、而、却”的意义、用法相近,差别细微,留学生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错。对此,我们收集了大量越南留学生“倒、而、却”的偏误语料,限于篇幅,本文只分析越南留学生“倒、而、却”的误用和错序两种偏误,每类偏误也只列举一至二例。

二、偏误分析和数量统计

(一)误用偏误分析

我们收集到的“倒、而、却”误用偏误共计102例,下面对其分别加以分析:

1“倒”的误用偏误

这类偏误主要是该用关联词“而”或“却”的,越南留学生却误用了“倒”。虽然“倒、而、却”都可用在转折复句,表示转折的意义,但实际上它们之间也有不同点,请看我们收集的例子,如:

(1)“这篇文章论点很新,倒站不住。”

“倒”和“却”虽然都是副词,用在后分句主语之后,表示转折语气的句子中。但“倒”多用于情况相对较好的对比项中,后面常用表示积极意义的词语,“却”后面的词语是没有这种限制的。此句后一分句“站不住”是表示消极的意义,所以不能用“倒”。而且该句前后分句只有表示转折的意思而没有对照对比的情况,所以我们认为把该句“倒”改为“却”更为合适。

(2)他在旧社会没吃没穿,年年逃;倒现在呢,生活富足,还盖起了新楼。

该句所表达的意义是,“在过去社会他没有吃没有穿,年年逃难,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他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还盖起了新楼房”。句中所表达的是过去和现在生活水平的比较。此句前后不仅有对比,还有转折含义,虽然“倒”和“而”都能用在既表示转折又表示对比的情况的句子中,但“现在呢”是时间状语,“倒”只能放在时间状语之后不能放在时间状语之前,“而”可以放在时间状语之前,所以应把该句“倒”改为“而”更为妥当。

(3)天下大雨,倒他还是按时上课。

在汉语中“倒”和“而”都可用在后一分句表示转折,但“倒”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对比”。而这个句子后一分句“他还是按时上课”,在意思上与前一分句是转折关系,并不存在对比,“倒”不能用于只有转折而无对比的情况。所以应把该句的“倒”改成“而”或者“但是”。再如:

(4)我们刚要出发,天倒下起雨来了。

此句我们是给出的越语句子让学生翻译成汉语,给出的越语句子如下:

Chang tSivua moixuat phdt.tht tr oilaibat dau do mra.

我们刚要出发,天倒起来下雨.

在该句中,越南语用的关联词是“lai”,该词可以翻译成汉语“倒”或“却”,但是有些留学生却翻译成了“倒”。我们猜测可能是留学生以为汉语的“倒”和“却”没有什么区别,可以互换,从而产生偏误。其实,在该旬中,前后分句有表示转折、出乎意料的含义,虽然“倒”和“却”都有这个用法,但“倒”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对比,“倒”不能用于只表示转折而无对比的情况,而“却”可以用于只有转折而无对比的情况。所以,该句中我们应把“倒”改为“却”。

2“而”的误用偏误

在该类偏误中主要是该用关联词“却”或“倒”的,学生们却误用了关联词语“而”。具体分析如下:

1)该用“却”,却误用了“而”,如:

(5)他只学了三个月汉语,可汉语而说得很流利。

前一分句“他只学了三个月汉语”,按一般的情况来理解此人说话应该不会很流利,应该是磕磕巴巴的才对,而后一分句“汉语说得很流利”是说汉语说得很好,是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是不合常理的。虽然“而”和“却”都表示转折的意义,但是,“而”表示转折意义比较轻,偏重对比。而“却”强调意义的转折,偏重后者。并且“却”可以表示反常、出乎意料、强调的意义,“而”不能用于表示这个意思的句子中。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能用“而”。再说,后一分句已经用了“可”,后面用“却”来跟“可”呼应使用,这样更可以强调后一分句的出乎意料,所以该句“而”应改成“却”。

2)该用“却”或“倒”,却误用了“而”,如:

(6)这房间虽然不大,布置而很整齐。

“倒”和“而”都可以表示对照性,这里“不大”和“布置很整齐”是对应的,但前一分句用了“虽然”表示让步,后一分句就不能用“而”。因为“而”不能跟“虽然”呼应使用,“倒”和“却”可以跟“虽然”呼应使用。所以在此句中我们应该把“而”改成“倒”或“却”。

3“却”的误用偏误

1)该用“倒”的,但误用了“却”,如:

(7)他是一个无聊的人,与其要跟他去玩,却不如呆在家里看电影。

(8)这件衣服的样子却很时髦,就是颜色不好看。

副词“倒”和“却”基本语义都表示对比,都侧重主观评价,起增强或添加某种语气的作用,都用在转折复句的后分句,用来联接分句之间表示转折。用于转折性对立对比,某种结果与应有的结果或一般情理相反。在实际运用上和在口语中,两者是可以互用和换用的。武克忠(1992)甚至认为,“在表示转折语气这一点上,两者大体相同”。但从我们收集到的语料来看,例(7)用“却”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其前一小句“与其要跟他去玩”与后一小句“不如呆在家里看电影”之间是有选择性对立对比的意思,而“却”一般不用子选择性对立对比的,“倒”是用于选择性对立对比的。所以我们要把“却”改成“倒”。

例(8)用“却”也是错误的。因为,第一,“却”是副词不能用在前一分句;第二,这个句子表示的是让步关系,而“却”是不能够用于让步性对立对比的。“倒”则能用于让步性对立对比。所以例(7)中“却”也应改成“倒”。

2)该用“而”的,却误用了“却”

“而”和“却”都是具有转折意义的虚词,意义相近,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以替换。但在有些情况下它们并不能替换使用,请看下面的偏误例子:

(9)球队不在于人数的多少,却在于队员素质的高低。

该句前后分句虽有转折含义,但其实是偏重对比。“却”只能用于递进性对比中,不能用于对照性或选择性对比中。这句话本意是,“一个球队发展的强弱并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球员的素质”。而“而”可以表示对比,所连接的前后两句有相对或相反的意思。可以用于“不(是)……而(是)……”的对比复句中,“却”不能够用。所以应把该句中的“却”改为“而”。

(二)错序偏误分析

笔者统计到“倒、而、却”的错序偏误共计80例,下面我们分别对其进行分析。

1“倒”的错序偏误

汉语中“倒”是副词,不能连接分句,经常出现在后一分句的主语之后。有时,“倒”也能出现在前一分句,但“倒”放在前一分句时有个条件,那就是“倒”后面要有表示积极的词语,用在表示积极意义的分句中。例如:

(10)这房间倒很好,只是价钱太贵了。

越南留学生由于对“倒”的这一用法不了解而出现错误。如:

(11)看起来这个人很凶,倒他的性格很好。

例(11)一看就知道前后分句是转折的关系,应该把副词“倒”放在后一分句主语“性格”后面。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留学生除了因为不注意“倒”是副词而导致出现错序偏误以外,还有些受母语的影响而出错的情况。如:

(12)这间虽然房间不大,倒布置很整齐。

该句我们也是给出越语句子让学生翻译成汉语,给出的越语如下:

Ciin phbng nay mac du khong rong nhung bo trirai ngan nap

(间房间这虽然不大,倒布置很整齐。)

越语中“nhutng”可作连词,可以用在后一分句句首,连接分句。而汉语“倒”是副词,只能在后分句的主语之后。留学生由于受母语影响,没注意到这点差别,所以在翻译时,他们很自然地直接把“倒”替换在“nhung”的位置,而不考虑到重新安排句子语序,从而造成偏误。

2“而”的错序偏误

(13)中秋之夜没月亮,而不能赏月,真让人扫兴。

根据“而”的用法,“而”是连词,可以用在后分一句的句首,表示转折。而该句前一小句“中秋之夜没月亮”与后一小句“不能赏月”,没有表示相反、转折的意思,所以“而”在该位置是不对的。汉语中“而”除了用在后一分句的句首以外,还可以用在前一分句,连接语义相对、形式上像主谓词组的两个成分,含有“如果、但是”的意味。所以,应该把该句的“而”前移至第一小句的“没”前面,具体如下:“中秋之夜而没月亮,不能赏月,真让人扫兴。”

3“却”的错序偏误

汉语中“却”是副词,不能连接分句,只能出现在后一分句的主语之后。不论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却”都只能放在主语之后。有些留学生由于不了解“却”的这一语法规则,以致出错。如:

(14)他尽管很瘦小,却可身体很好。

(三)越南留学生“倒、而、却”的偏误统计表

下表是笔者对越南留学生使用汉语“倒、而、却”的偏误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种偏误形式出现最多的都是“倒”,“而”其次,“却”最少。这可能与它们本身出现的频率也有一定关系:出现的频率越高,所占的比例越大;反之,所占的比例就越小。

三、偏误原因探讨

关于偏误产生的原因,很多专家学者都有各自的看法,综合前人的研究,本文拟在以下四种原因的基础上来对留学生产生的“倒、而、却”偏误进行解释、分析。

(一)母语干扰

任何人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都会受其母语的影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法错误。尤其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留学生掌握的目的语知识还不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往往依赖其母语知识来类推,因此母语干扰在初级阶段表现尤为突出。要减少这种干扰,必须认清不同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越语“nhttng”一词翻译成汉语时可以译成“却、倒、可、但是、而、不过”。这就容易引起母语的负迁移。因为具体是翻译为汉语的哪个词,既要看句子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汉语的语法要求。这就增加了难度,有些留学生干脆就直接替换,如例(12)。这个原因产生的偏误主要表现为错序。对于这类原因产生的偏误,我们要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清他们母语和汉语的区别,不要把母语中的一些东西迁移到汉语中来,影响汉语的习得。

(二)目的语的过度泛化

随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掌握的目的语知识越来越多,便会泛化汉语语法规则。例如学生学了“倒”和“却”之后,知道他们都可用在后一分旬主语之后、表示转折语气的句子中,于是可能会把这一规则泛化,出现例(1)的错误。这可能因为学习汉语的留学学生大多是成年人,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很善于“举一反”,但他们却不知道汉语中的语法规则很多,每一个刈沿都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和条件,并且,汉语中一个既合语法又合情理的句子并不只是一条规则起作用,而是很多规则同时作用的结果。不能随便类推,过度泛化,否则会出现偏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给学生讲清各种规则使用的范围和条件限制,告诉学生不能随便“举一反三”。

(三)教材编写的失误

众所周知,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材体现了语言教学最根本的两个方面:教什么和如何教。教材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与学的效果”。虚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语法难点之一,然而,多数教材并没有把虚词列入主要语法点进行系统安排,通常只是出现一个讲一个,没有系统的归纳和讲解,“倒、而、却”也是如此。有的教材虽然对“倒、而、却”有一些解释,但只限于基本用法的解释,没有给出它们的具体使用条件及使用上的区别等,使学生在使用时缺少必要的依据,从而产生偏误。笔者通过考查发现,目前尚未发现哪本教材详细列举“倒、而、却”的使用规则,以及详细比较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有些专业的语法书和专业词典虽然列举了三个词语的区别,但是也并不详细,况且这些专业的语法书和词典很多留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去哪儿找。

(四)教学上的失误

由于教材中缺少对“倒、而、却”详细用法的介绍和对比,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这三个词语,就只讲解它的意义、特点和常见用法,然后按照教材中列举的用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操练,对“倒、而、却”的一些具体使用规则以及它们每个词语在运用上的细微差异讲解不够,更别说专门的训练了,使得学生虽然按课本的讲解去造句子,可还是出现许多错误。

四、对越南留学生“倒、而、却”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汉语本体研究,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上文提到,我们通过考查后发现,几乎没有哪本教材详细列举“倒、而、却”的使用规则,以及详细比较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界对“倒、而、却”的研究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脱节造成的。

实践证明,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如果把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可能出现问题。比如我们过去编的那些针对汉语母语者的语法书、近义词词典等,对留学生来说都不很实用。因此,我们应该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汉语虚词,在教材中对“倒、而、却”的意义和用法做细化处理,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只有编出针对留学生学习的教材,才能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才能使汉语研究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二)教师讲解要细化规则、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

教师讲解要从“倒、而、却”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句子的结构形式着手,突出它们的语法意义、逻辑关系与使用规则,且使规则深化和细化。针对那些考察中偏误较多的“倒”和“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采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方法进行“偏误预治”,使学生一开始就接触正确的东西,抵制错误的东西,促使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抑制“负迁移”和“过度泛化”,减少语用失误。

五、结语

本文从笔者收集的语料中归纳出了越南留学生“倒、而、却”误用和错序偏误,对这两种形式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做了语法规则上的解释,并探讨了两类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当然,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并加入到此研究领域中来。

猜你喜欢

偏误
项目制、专家直觉与审计判断偏误纠正
韩国留学生舌尖后音习得偏误分析
基于HSK语料库韩国留学生副词“才”的偏误分析
不作为偏误
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
英语国家学生使用汉语副词“也”的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留学生对动宾式离合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