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现象评析

2009-01-28葛新蓉

西伯利亚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差异区域俄罗斯

葛新蓉

摘要:苏联解体及其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给俄罗斯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除,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越来越明显。由历史因素和地理因素所造成的经济空间的不平衡状态,已经成为俄经济有效增长的明显障碍,影响了市场改革和经济稳定增长。实施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则成为改变这一现象的现实途径之一。

关键词:俄罗斯;地区经济;经济转轨

中图分类号:F15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6-0029-04

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它幅员辽阔,地跨欧亚两大洲。早在沙俄时期,沙皇政府就对全国进行行政区划,以便于统治。十月革命以后,苏联政府废除了沙俄时期的行政区划,建立了三级行政单位,同时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经济区的概念。苏联解体后,联邦主体成为国家的基本行政区划单位。虽然行政区划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地域划分,但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人文因素才是行政区划最重要的划分标准。与此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各联邦主体的权力集中和经济管理,设立了七大联邦区,并向各个联邦区派驻总统全权代表。

在这一地区划分背景下,俄罗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继续存在并有加剧的趋势。通过对最近十几年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的分析,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大致如下:1994-1996年,各地区生产出现同步下降,地区差异和分离倾向加强;1997年,经济出现短暂回升;1998年,地区间经济社会不平衡加剧;1999年以后,大部分地区出现经济复苏,地区间一体化趋势有所加强。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主要表现是:居民布局的差异日益严重,人口继续流向主要聚居区;采掘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仍在加大;生产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资金也继续大量投入经济发达地区。

这些趋势使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继续加大。而加大国家调节作用成为缩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间存在着资源、自然气候条件、经济和人口条件的差异,但是在后天条件上却应该实现平衡,其中包括:投入到不同地区市场的资金应该是平衡的、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居民应该拥有相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条件、地区预算能基本实现自我收支平衡。建立国家统一经济空间是实现这种平等的条件,在这一经济空间中,通过资金和劳动力的流动实现经济积极性的自我调节,国家通过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对弱势地区实行优先扶植,为地区内部市场的建立创造条件。

一、俄罗斯的问题地区

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经济停滞的贫困地区。在俄罗斯的经济文献中,这类贫困地区被称为问题地区或萧条地区。很长一段时间,俄罗斯在解决问题地区的道路上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在1992年以前,苏联实际上不存在问题地区这种提法。当然,问题地区是存在的,但这只作为中央在“五年计划”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因此,问题地区或萧条地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出现是一个新事物。俄罗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缺乏理论、方法以及实践上的充分准备。

第二,无论是苏联时期,还是俄罗斯时期都没有制定出问题地区或萧条地区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这也成为地区差异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第三,最近几年,俄罗斯理论界表现出对问题地区的兴趣,但是对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分析的实用性不强,这影响了行之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

第四,无论是俄罗斯的政界还是学术界,都没有对问题地区加以严格的定义。

虽然如此,有一点却很明确,俄罗斯在解决地区差异问题上所采取的最重要措施就是实施区域经济政策。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一调节工具,必须对问题地区的起源和结构加以深入研究。什么样的地区是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对象,哪些地区是区域经济政策优先考虑的对象呢?

在区域经济学中,问题地区又称为问题区域,是由中央政府区域管理机构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确定的受援对象,是患有一种或多种区域病而且若无中央政府援助则难以靠自身力量医治这些病症的地区(区域)。问题地区通常分为三类,但在俄罗斯主要存在两类问题地区,即萧条地区和落后地区。

落后地区包括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地理位置边远的区域、自然条件差的区域等。这类区域不具备工业化的条件,或者说长期处于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萧条地区主要是经济结构以传统的衰退产业为主的区域,这类区域的特点是主要产业衰退、竞争力急剧下降、经济结构老化等。

由于经济危机状况的存在,导致俄罗斯的很多地区都有问题区域。但这一现象的产生也与人为因素有关,因为问题地区的存在成为地方政权向中央伸手要钱的主要借口,这也为问题地区的确定加大了难度。

目前,俄罗斯对问题地区的确定以两个指标为基准,即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其中,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包括失业率、平均收入、居住条件和基本社会设施、教育和医疗保障以及环境状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人均地区总产值、行业结构、出口生产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主要指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地区)等。同时,对地区的生产下降指数、失业率、地区工业生产潜力、居民平均收入等规定了最低标准,低于这一标准的地区就被视为萧条地区或落后地区。根据这一标准,1996-1998年,在俄罗斯联邦的89个联邦主体中,有10个被列入萧

条地区,8个成为落后地区。而1998年后,落后地区的数量增至10个,萧条地区则减少为6个。具体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问题区域的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二、俄罗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现状及实质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俄罗斯区域经济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济地理学认为,地区平衡指的是通过公正的方法实现国家财富在地区间的平等分配,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居民应该享有平等的满足基本需求的权利。地区不平衡指的是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和居民生活水平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前提条件有很多,如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经济地理状况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等。地区不平衡问题和政治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等一样,同样可以威胁国家安全。实施区域经济政策是缩小地区差异的有效方法。

(一)地区差异现象的存在

俄罗斯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不断加大除与经济整体下滑有关外,还受以下因素影响:市场竞争

机制的引入、不同地区对市场条件适应程度的不一致、国家调节作用的弱化、联邦中央和各联邦主体间的不平等关系等。

1992-1993年,从俄罗斯各地区居民收入和经济主动性上分析,地区间的差异开始急剧加大。1994年,俄罗斯

国家统计委员会开始定期核算和发布地区总产值,这为以后通过人均地区总产值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符合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进行国际和区际对比的方法论要求。

通过对1994-2001年人均地区总产值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俄罗斯经济最发达地区和经济最落后地区的分化正在不断加大,地区差异及其他指数的差异也在加大(见表2)。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俄罗斯已成为世界上内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最大的国家。

俄罗斯各联邦主体间的实际差异情况还要更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呈金字塔分布。位于塔尖的是莫斯科和一些石油天然气开采区,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比较发达地区(地区总产值高于全俄平均值)的数量并不多,仅是不发达地区的1/3或1/4。而落后地区(地区产值低于全俄平均水平)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1994年落后地区的数量为79个联邦主体中的7个,主要指北高加索的一些共和国。此后这一数字开始增加,到2000年已经达到19个,新增加的地区主要位于俄罗斯中部和东部。在地区差异不断加大的同时,俄罗斯落后地区和萧条地区的数量也不断加大。

俄罗斯经济转轨时期,地区利益的矛盾、地区间作为经济伙伴关系的弱化,地区间市场无力扩大等现实,对经济产生了消极后果。对于不同地区的居民来说,实际的不平衡已经打破了社会公平的原则。在俄罗斯,同一产品的价格、同一职业的劳动工资、同一资本在不同生产中的利润率以及失业率和劳动力缺少程度等都存在地区差异。这说明,由于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地区生产要素和生活水平都无法达到均衡。如果要阻止地区间差异的进一步加大,减少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数量,就要创造条件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

不断加剧的地区经济社会差异无疑是俄罗斯患上的严重疾病。我们对这一病症的诊断结果是:机体不会死去,但会一天天衰弱,并会引发其他疾病,实际上这已经被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的经验所证明。但是,这种疾病可以依靠市场和社会自我调节来解决,国家干预是调节的根源。

(二)地区差异产生的原因

俄罗斯联邦各地区在生产力布局和居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地理因素

最主要的原因是自然地理条件(如北部地区气候条件严酷,大部分地区为冻土地带、沼泽地带及地震高发区)的恶劣导致经济地理布局的不合理,进而造成了居民分布的不平衡。同时,相关地区的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设施不发达以及人口密度低等问题的存在,也使各地区差距加大。

表3对俄罗斯各联邦区领土、人口、地区总产值、地下矿物资源的开采及出口情况进行了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各联邦区间的差异。

2体制和机制因素

体制和机制因素对地区差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布局不合理上。俄罗斯现有的经济布局以苏联的经济布局为基础。众所周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在区域经济管理上毫无例外地采取了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基于应对战争和平衡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却因运距过长等因素而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而西部原有的发达地区却因为缺少应有的投资而发展受阻。经济转轨后,资源配置开始依据市场原则进行,西部地区因为人口众多、城市分布相对集中、科学技术水平较高、购买力较为旺盛等原因而被众多投资者看好。东西部的差异又开始加大。

3历史文化因素

这表现在地区开发和移民特点上。同发达国家相比,俄罗斯人口平均密度低,每平方公里8.7人,且人口分布极其不均衡。俄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北方和南方、中央地区和边远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俄欧洲部分,在占25%的领土上居住的居民超过国家总人数的78%。在国家的亚洲部分,在占75%的领土上只有不到22%的居民,其人口密度只是欧洲部分的1/11。俄罗斯北部和南部,沿圣彼得堡-基洛夫-叶卡捷琳堡-鄂木斯克-托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赤塔-哈巴罗夫斯克这条线为分界点,其差异也很大。南部,占俄罗斯26%的领土上居住着95%的居民,而在北部,则只有5%的居民。表4为俄罗斯各联邦区常住人口数字对比情况。

三、区域经济政策是解决地区差异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巨大改变不仅表现在各个行业内部,而且也表现在各地区的宏观经济指标上。苏联时期,拥有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这很容易理解,因为苏联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由生产要素决定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生产基金和工艺水平等),并且经济的计划性使各地区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俄罗斯的东部和北部地区拥有相对丰富的未开采和未运出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是在上述地区建立新的资源开采和加工企业的主要因素,而生产的高投入和产品向其他地区的运输问题也无疑会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俄罗斯市场经济改革初期,地区工业生产结构发生了相对合理的改变。其中,轻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下降速度是创记录的,而天然气工业和电力工业的下降速度最小。价格是引发地区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巨大转变的另一重要因素。总体上说,俄罗斯东部和北部地区的工业在很大程度上对外部市场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脱离这个市场,这一地区在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会远远低于改革前的水平。

苏联解体和俄罗斯联邦独立后,开始形成新的区域经济政策。俄罗斯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形成的条件是:国家对地区的中央集权管理向国家调节过渡、从统一国民经济综合体功能向建立统一经济空间过渡。在新的政权垂直体系形成过程中,内外部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如广泛地引入了市场关系、对自然资源所有权和管理权进行了重新分配、经济体系的非中央化和非军事化色彩加大、国家经济开始积极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外资在俄罗斯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规模加大,等等。

向市场经济过渡要求俄罗斯重新考虑之前实行的区域经济政策。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自我发展是区域经济政策的优先方向,其目的是为地区在国家和世界经济体系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奠定基础,通过合理地利用自身的潜力保证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地区自我发展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生产、科学和劳动力潜力,提高地区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积极加入地区和国际劳动分工中,以实现本地区在国家经济空间和地区经济空间的根本改变。

目前,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是以对资源潜力的利用为基础的,这一点不仅在苏联时期,而且在其他国家也起着重要作用。问题地区是俄罗斯实施区域政策的特殊对象。这类地区的特点是,如果没有国家的直接或间接调节,单纯依靠传统的经营方式是无法解决其基本的社会经济问题的。

猜你喜欢

差异区域俄罗斯
相似与差异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区域发展篇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