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管理无信不立

2009-01-27薛 强

中国德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被管理者贤者管理者

薛 强

在我国的道德哲学中,“信”是五常之一。所谓常者,亘古不变是也。翻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信用无处不在:退避三舍(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传达出疆场争战中王侯的信用,一诺千金(语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反映出市井交往中黎民的信用,童叟无欺体现出市场交易中商人的信用。信用从来都被广大民众恪守并称道,信史有人读,信据有人用,守信促人规范和正直,互信让人高尚且舒畅……

然而,当前,在本是“圣地”的学校,我们却看到了许多背信弃义的现象:干群之间相互欺瞒、应付的有之,同事之间相互诋毁、拆台的有之,师生之间相互利用、作假的有之,同学之间相互猜忌、中伤的也有之。不知从何时开始,论文开始了复制粘贴,监考开始了严防死守……所有这些,无不让人感到义愤,感到遗憾。要知道,信用在学校管理中须臾不可或缺。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存在与发展,全赖其中各色人等精诚团结互助,而一切的互助又必以互信为基础。令行禁止要获得实效,没有“信用”贯穿其中那也是不可能的。学校管理呼唤信用!

学校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对人的管理上,其中涉及学校的人员大约分为四类,即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人员。只要是管理,就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分。曾几何时,一些喜欢“一言堂”的领导,往往以自己的一孔之见来辖制学校的方方面面,一旦有人不接受他的个人意见,便被说成缺乏组织观念;曾几何时,一些缺乏民主意识的教师,以“法官”或“智者”自居,或者裁定学生思维的优劣正误,或者指示学生要怎么做才是最好。如此,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互信!也许可以因为某种利害关系而使得学校各方能保持短暂的相安无事,但若想发挥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使学校办有特色,教师教有特点,学生学有特长,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要发挥“信用”的独特功效,就必须明晰学校管理中“信用”的内在要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乃是“信用”的灵魂。我们曾有过切齿之痛:盲目崇拜一度侵蚀校园,学校的一切工作全被打上政治的烙印,执教者和求知者均误入歧途甚或走火入魔。这种浮夸和投机腐蚀着科学精神。在那种环境下,哪有管理可言!哪有信用可言!曾是圣洁、高尚的求知园地,却成了戗害灵魂的魔场。我们亦曾经历“学而优则仕”的冲击,把提升学业成绩当作所有教与学的归宿,以“时间加汗水”来摧残学生的健康,来换取升学率的攀升,致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正是在这样的磨砺中,人们呼唤着求真务实,希望营造一个正常的求知环境,渴望在管理中人与人的交往能以信用为纲。

现代学校管理中的“信用”,要以尊重传统为前提。孔子办学,集纳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由此,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念得以传播。于是,无信不立,有信则尊,深入人心。今天,割断传统的联系,缺失互信的管理,便如空中楼阁一般,可以仰视,却万难效法。

学校管理中的“信用”着重体现在诚恳待人上。我国在这方面有太多的典故:“投桃报李”体现出一种真诚的礼尚往来,“相濡以沫”反映出患难之中真挚的相互救助,“众志成城”则揭示出心齐移山的真谛。同甘共苦要讲信用,精诚相待也要讲信用,互信不立,互助则不可能。办教育离不开人,应该明白,人与人只有职责和分工的不同,无论学识、身份、地位如何,“信用”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大家都恪守信用,以诚相待,才能营造出科学管理、合理用人、人尽其用的环境。

学校管理中的“信用”最终要落实到踏实做事上。“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是伟人曾经的教诲, 我们更希望在新时代人人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应本着与人为善的原则,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把教育教学搞得更好。

在这一过程中,怎样才能使人们既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又在开创美好生活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呢?我们应思考科学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中的信用体系问题。

毋庸讳言,在当今社会,人们多以对信用度的评定来确认亲疏远近,以一种情感法则来选择对理性、权威和外在命令的执行或抗拒。正是这种价值标准,使得多数人一方面彰显利他主义的人情味,另一方面又鼓吹抹杀原则和规则的调和气氛,因而强调安分守己。这实在是种不合理的行为准则。

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中的信用体系,最关键在领导——学校的最高管理者。细察各色领导者的管理形象,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即强者型、能者型和贤者型。强者型管理人格的管理者,往往把管理与权威等同,做事“管”人具有贯彻到底、坚定不移的勇气和意志力,但是对被管理对象的心理、情绪重视照顾不够,缺少人情味。能者型人格的管理者与之有相似之处,他们精通业务,为实现组织目标坚忍不拔,具有较强的意志力,但是只把管理看成是组织目标的实现,缺乏人本的特点。这两个类型的管理者,总是造成权与威、恭和敬的分离,群众对他们也往往是只恭不敬或敬而远之。为了使管理更符合学校的特点,我们更倡导“贤者型”的管理者。

“贤者型”的管理人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内圣外王,做事接人待物往往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德性为前提,严于律己,强调己立立人、正己然后正人的内圣外王之道;二是注重德化德治,很少使用外在的支配权力,强调道德的感化,人格的感召;三是完善包括道德和业务两方面的自身修养,身先士卒,为人楷模,自强不息。因此,可称贤者型人格管理是人心的管理。《史记》载,周公自谓“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周公便是典型的贤者型人格。不过,贤者型管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为是在与人心交流,建立某种沟通,所以,很难产生短期效应;在管理方式上由于不像强者型和能者型人格那样强悍有力,故而常常显得软弱且缺乏效率;为了回应大家的意见,贤者型管理者不得不常常修正原来的构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效率目标的追求和自身才能的发挥。

以“信”立校,应该是一个人人遵守的准则。政府设校,学子求学,教师执教,当以“信”字维系。教书育人,使学生学有所成,成为知识扎实、习惯良好、身体健康、性情高雅的一代新人,最终能承担起开创健康新生活的重任,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实现这一目标却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和快乐为代价。“升学率”“课业压力”,这并不是贬义词,可是一旦成为一种追求,便能将学校的一切工作引入歧途。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只能从两个方面来努力,即“勤”和“优”。所谓“勤”,就是要鼓励师生以勤补拙,勤勤恳恳地学习,老老实实地钻研,用勤奋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所谓“优”,这里讲的是优化课堂教学和学习方法,古来“教无一法” “学无定法”,强调灵活变通和实事求是。教师授课瑕疵互现,学生学习得失共存,本无可厚非,但是若不能真诚反思,诚信求知,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就不会出现,学校也就没有什么信字可言。

以“信”立校,还不能忽视人的情感和伦理的满足,既满足自我,又兼顾团队中的个体。一般来说,人并不以个体的满足为最高价值,而是追求人格的完善、人伦的实现。因此,一方面在管理的价值目标上强调义利并重,管理与被管理往往出于一种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注重管理过程与管理方法的伦理性,通过满足被管理者的人格与人伦需求进行管理;一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互信的环境,激活被管理者自身的守信愿望;另一方面,在管理方法上,并不以法律与制度约束为最佳方法,而是强调自我管理和教化管理,做到情、理、法的融合。尊重被管理者的情感满足,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团结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赤诚相见,去陋除弊,和衷共济,共同开创学校教育的美好未来——这该是学校现代管理应全力企及的境界。

孩子的未来就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有义务把学生培养成诚实守信的一代。只有真正创建出学校管理中的信用体系,让人们在一种和谐、严谨、充满活力的状态下工作与生活,这一切的期待才可能来到我们面前。让我们努力吧!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广东深圳,518048】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被管理者贤者管理者
贤者与魔镜
窗口和镜子
军队管理中的经济学合作博弈研究
探究加强高中班级管理的意义及其形式
悲喜相依
竭其力以事父母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知耻自律
“严”与“爱”管理思想的辩证关系与实现策略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