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60年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认识
2009-01-27卓晴君
只要稍加回忆一下下面一些情景,即会令人对我国青少年儿童所怀有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最神圣的情感激动不已:在抗震救灾中振臂高喊“中国加油”并悬挂此内容横幅的壮举;浩浩荡荡的年轻人志愿救灾和奥运服务队伍的火热行动;奥运火炬手在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巴黎站的传递活动中奋力保护火炬的坚毅和勇敢;针对藏独分子在国外的挑衅留学生高举五星红旗维护祖国主权尊严的威武和高度责任;60周年国庆活动中青少年儿童迸发出的巨大激情;等等。这一切不仅深刻地教育着国人而且令西方震惊!西方的媒体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年轻人“是你能遇见的最爱国的人群之一”;而且还断言,这种情况不会改变,“除非中国教育制度或经济出现重大变化”。这一断言无疑是正确的,我国广大青少年儿童火红的爱国热情来自于教育制度和经济迅速发展的强大威力。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制度规定的重要内容。回顾60年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历程,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永恒主题,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从建国一开始,我国就把“五爱”和爱国主义教育列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贯彻于60年始终。建国第一天,毛泽东主席就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共同纲领》第42条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简称“五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据此,在1951年前后相继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与师范教育会议上都明确提出,要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五爱”公德,使他们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自觉的、积极的成员,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1952年,会议的上述内容正式列入当年发布的《中学暂行规定(草案)》和《小学暂行规定(草案)》中。自此,爱国主义教育、“五爱”教育一直是建国以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五爱”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都有所变化。
建国初期,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即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当时根据《共同纲领》提出的“五爱”中没有“爱社会主义”的内容。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把“五爱”正式列入宪法,并把“五爱”中的“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修改后的“五爱”把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从此,新“五爱”成为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随之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建国初期,共和国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而出,民主革命任务在全国尚未最后完成,对旧中国进行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百废待兴,还有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以及侵略战争的威胁。因此,认识新中国、热爱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是当时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特别强调:新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新中国来之不易,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无数次革命斗争、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与破坏新中国建设的美帝国主义、蒋介石匪帮和一切反革命分子作坚决斗争。在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特别强调: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是个艰苦创造的过程,需要全体人民的积极投入,特别需要青年人的献身精神;要使自己努力做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当时响彻全国的一句口号是:“什么是高尚的爱国行动呢?这就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面对前所未有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面对与171个国家建交的改革开放局面,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政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特别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大力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热爱祖国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国家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自己的进步融入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与祖国共奋进!”这些发自内心的口号,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青年最强音。
尽管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在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内涵有所不同,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坚持民族尊严、民族大团结等核心价值始终如一。
(二)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培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一般属于道德教育范畴。那么,为什么说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培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呢?一是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的行为习惯、爱国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的思想情感,还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二是从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来看。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育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及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三是从学生道德品质结构形成的四要素来看。学生道德品质结构的形成有四个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没有正确的认识,道德行为容易发生偏向;没有深厚的道德情感,就不可能有积极的道德态度;没有坚定的道德意志,就无法调整自己的道德情感和行为,难以做到言行一致;没有规范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就无法体现。
实际上,在现实教育实践中无数事例都可以说明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伴随着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质培育、思想和政治教育进行的。比如:要小学生尊敬国旗、爱国旗,就要告诉他国旗代表什么,为什么中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五星红旗的来历,红色和五星各代表什么,如何尊敬国旗、爱护国旗等等。这必然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即使是“红灯停、绿灯行”这样最典型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需要伴随着进行道德、思想教育。所以不少学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多功能的”。有的认为,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有的学者则认为,作为学校德育基本内容的“五爱”的提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方向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较好地处理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与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关系,具有外延的广泛性和内涵的深刻性”。这些观点都说明了爱国主义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一项综合性教育。
当然,这种综合性的教育要依据儿童青少年的不同年龄特征进行,内容由浅到深,要求由低到高。在小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并结合进行一般性的思想教育;初中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以道德品质培育为主,在进行一般性的思想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向以初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方向引导,并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高中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则要在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具有一定道德素养的基础上,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为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政治立场等方面打好基础。目前有不少高中的办学方案中把德育目标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这是必须立即改正的。
对有的学者提出“德育要去政治化”的论点,绝不能予以同意。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校德育“中性化”的倾向。爱国主义虽然为世界各国所共有,但“祖国”这个概念对每个国家来说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我们爱的是社会主义祖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祖国,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三)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始终与爱社会主义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建国以后,除台湾地区以外,全国实现了统一,建立了统一的社会制度。最初的三年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但它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建国的第四年即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香港、澳门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政策,允许那里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仅仅是对很小一部分地区的特殊政策,就全国总体而言仍然坚持一制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与爱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建国以后的必然,也是建国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走过的基本道路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条基本道路和历史经验的正确性,以及坚持这条基本道路和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无数的国家建设的骨干、无数的英雄、劳动模范和广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们,都是从这条道路上走过来的,都是由这个宝贵的历史经验铸就的。
在60年中小学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爱社会主义教育统一的经验中,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加以肯定:一是对中小学生来讲,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必须通过教育使他们既爱祖国又爱社会主义,因为他们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港澳台同胞和侨胞的爱国要求不适用于境内中小学教育。二是通过集体主义教育为中小学生打下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从小教育他们要爱他人、心中有他人,从爱父母、爱邻居同伴、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等做起,逐步提升到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爱社会主义。爱他人、心中有他人,这是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心系民族、心系社会主义的基础。三是要通过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引导中小学生逐渐懂得只有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并逐步树立长大后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这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关键。四是在用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国情教育学生、激起他们爱国情感的同时,要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懂得和亲自体验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必须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四)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内容始终包含民族团结教育,同时与国际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建国后,我国各民族已团结成一个自由、平等、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我国第一部宪法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所以,我国中小学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与爱民族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在1994年由中共中央颁布的建国后第一部系统全面阐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并阐述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已取得的成绩和深入进行此项教育的方向原则。当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要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60年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说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内容之所以始终包含民族团结教育,是因为:国家与民族是密不可分的,民族是国家的基础和载体,国家是由同一个民族或有共同认同感的多个民族构成的,因此,国家的根本利益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爱国家就要爱这个国家的民族,爱这个国家的民族就是爱国家;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保障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只有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的表现,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影响,境内外分裂势力勾结制造的分裂活动,更应激起我们对中小学生加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并把此项教育付诸实际行动。
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始终与国际主义教育结合在一起,以培育学生胸怀开阔的与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密切结合的爱国主义。在客观上,一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因素;在主观上,积极学习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长处和先进经验,有利于加快本国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我国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的结合显得尤其重要。60年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结合的经验说明,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国际主义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教育内容,必须包括:尊重世界人民和他们的文化习俗;对外国朋友讲礼貌、讲文明,不卑不亢,保持中国人的人格和国格;懂得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同情和支持世界人民的一切正义斗争;理解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日益紧密相连,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越是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懂得我国对推进世界进步的主张是,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60年中,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面伟大旗帜,指引着学校前进的方向。许多学校把爱国主义作为校训,让它永远铭刻在一代代学子的心里。愿这面鲜艳的旗帜永远飘扬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上空!
【卓晴君,教育部老干部局研究员,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北京,100816】
责任编辑/赵 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