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一句话的能量

2009-01-27

中国德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青少年教育

栏目编辑 杨建伟 2009年7月16日,在百度贴吧里,一则“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贴子平淡无奇,但随后竟引起了几十万条回复。

事情源于“魔兽世界”(网络游戏)的暂停服务。这一事件导致网游迷们在失去网络游戏时感到很茫然,也很无措。于是,一则“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贴子便出现在“魔兽世界”的贴吧里,并出现了上述火爆的景象。据有关报道说,该事件纯粹是某公司的有意策划,故意引起轰动。但也有的网友说,“根本就是个纯意外的狂欢娱乐”。不管是公司的有意作为,还是网友的纯娱乐,都反映了现在这些青少年的寂寞与无所事事。就在今年7月初,在百度贴吧里有人发了一张一名非主流男子吃面的图片,并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没多久,便有网友相继模仿此句式,“我发的不是贴子,是寂寞”,“寂寞党”在网络上悄然形成。

现在的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社区交友,他们既沉迷于自娱自乐,同时又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被美国埃默里大学的马克•鲍尔莱称为 “最愚蠢的一代”。这一代人没有因为网络的便捷而变得知识渊博,相反,他们因为网络游戏、网上交友而变得对知识不感兴趣。相比对信息技术的关注,他们更为关心网络游戏升级后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快感。“成百上千万的青少年在网上自娱自乐,他们没有求知欲,没有感受复杂状态的能力,没有更好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他们被完全安置在一个没有风浪、没有风险的数字鸿沟里。现今的网络媒体正在试图创造一种安逸的生活模式,唯恐冒犯了大众基于日常生活和个人经历所形成的洞见,并力图将这些平庸的东西赋予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意义。”网络媒体一边展示着最新的科技发展水平,一边把人们引入到虚无的网络世界中;一边宣扬着虚拟世界的繁华与安逸,一边呐喊着要防止青少年落入网瘾的泥潭。怀着对虚拟网络的爱与恨,我们不禁要问:网络媒体,你的良知到底在哪里?你的责任又在哪里?为什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能够拥有如此大的能量?

正方:“网络媒体最大的社会责任,是通过技术的更新换代引领整个社会走向信息化,盘点近十年来网络建设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证明网络确实履行了它最大的社会责任。”“网络不是洪水猛兽,至多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禁锢在我们周围的所有障眼物已完完全全被击碎。对国人而言,这称得上是视界的一次‘改革开放。”

社会责任不是指责网络媒体的借口

《现代传播》编辑 张国涛 在前不久结束的世界媒体峰会上,胡总书记倡议各国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在此背景之下,探讨媒体的社会责任的话题越来越多。但是,一提到要承担社会责任,不少论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媒体视作一个犯了大错的孩子,并且已经到了非得外人提醒才能记起自己具有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功能的地步。难道事实真的如此糟糕吗?

媒体的诞生本来就源于人们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个群体,能真正恪守公正、真实和理性的价值底线,用文字、图像告诉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自新闻媒体诞生以来,无论是在商业体制下运作的并以“第四权力”自居的美国商业媒体,还是在公共领域理论指导下的欧洲公共媒体,还是在我国“喉舌论”指导下被直接严格管理的中国新闻媒体,多少年来面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时,都显现出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亮点。

至于网络媒体最大的社会责任,我认为是通过技术的更新换代引领整个社会走向信息化,盘点近十年来网络建设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证明网络确实履行了它最大的社会责任。近日百度贴吧发生的“贾君鹏事件”只是体现网络“一切皆有可能”的一个案例,与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似乎有些距离,不能因为这一事件就否定网络媒体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成绩。

在网络上,许多事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网络空间的极限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诱惑着人类不断向前探索,也不断突破着网络自身原有的文化疆域。“贾君鹏事件”无论最初是出于炒作者的别有用心,还是自发为之的“打发寂寞”,发展到目前来看,显然已经是将网络空间再拓展的新尝试,也是网络文化走向丰富多元的新案例。但从性质来看,这种近乎疯狂的、毫无理智可言的跟贴行为,不乏深刻地显现出人类好奇、跟风、宣泄、恶作剧等相对负面的群体性心理特征,这是值得警惕的。这些问题,虽然不在网络监管范围之内,但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媒体几次采取引导行为(关闭贴吧等),是因为网民的意愿实在太强烈而无法阻止,从目前来看,这种热情仍在继续。因此,“贾君鹏事件”可以视为人类群体性心理特征借助网络的一种尽情显现和深度展示。这个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于现代年轻人的思想问题或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深刻反映群体心理的社会问题。

至于网络与青少年教育问题,网络这些年来确实为此担负了不少骂名,岂止是网络,电视、游戏、玩具、手机等也都充当过“替罪羊”。青少年教育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未来的确非常重要,但青少年的特点决定了这个群体教育的特殊性。人们虽然注意到这种特殊性,但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尤其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涌现,使得青少年教育的现有内容和方式失去了吸引力和说服力,导致许多教育工作者反过来将这些新生事物视为“洪水猛兽”,并持以批判和斥责的态度。其实恰恰相反,这些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不但可以为青少年教育提供更多的沟通渠道和方式方法,而且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好适应社会的“拐杖”,拉平不同地域青少年的知识鸿沟,从而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所以,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于青少年教育来说,是拓展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一个新契机。

对于新生事物,社会舆论不能一叶障目,尤其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批评方式和舆论态度。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要时刻强调,但出现上述现象,真的不必大惊小怪,毕竟网络媒体还走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

当网络击碎了我们四围的墙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王淦生 人们都有着求真的欲望,所以才有了一代代人对宇宙及人生奥秘的不懈探索,也才有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虽说我们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声称“弃绝巧智”的道家一族,但事实上这帮人往往都有着超越常人的智慧,对身边的世界了解得比谁都透彻——倡导“弃绝巧智、无为而治”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深知人类相对于自然的渺小与乏力。

无论是谁,如果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对身边的世界自然也就难以看清,因为缺少了一个观照世界的参照物。改革开放后,当我们的国门向世界缓缓打开的时候,青年一代(以“潘晓”为代表)却发出了“生活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疑问。其实,这正是从闭锁的虚拟世界走向真实世界时出现的一种眩晕与不适。在这短暂的恍惚后,有人恋旧,有人失落,有人颓废,而更多的人会崛起。对那些失落与颓废者,我们需要教育,需要引导,更需要的还是在他们面前多开几个窗口,让他们多一点看清世界的机会,从而在真实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禁锢在我们周围的所有障眼物已完完全全被击碎。对我们而言,这称得上是视界的一次“改革开放”。以网络为媒介,我们不仅看清了外部这个宏观的世界,我们还窥视到了人们心灵最深处的隐秘;我们不仅知道了我们应知的,我们还知晓了许多传统媒体不可能让我们知道的;任何谎言都可以通过网络被拆穿,我们又可以通过网络编织任何谎言;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证明我们的宣传中正确的因子,我们也可以轻易挤出所受教育中的水分;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解除真实世界里的伪装觅见最贴心的朋友,也可以在游戏世界里找到现实世界中难以体味的快感与尊严……网络是真实世界的浓缩,又是一块任人揉捏的面团。网络是虚拟世界里的“真实”,可有时这种“真实”却要远远高出我们身处的真实世界。即便成人也难以割舍网络,更何况那些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尤其是那些被父母、被学校禁锢太久、接受的皆为“正面教育”的孩子又如何摆脱得了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

网络不是洪水猛兽,至多是一把双刃剑——这毋须讨论,就像当初我们面对改革开放曾围绕“姓资姓社”的问题发生过的现在看来已多少有些无聊的争执一样。当然,对待孩子“涉网”方面的管理还是必不可少的,但绝不是禁锢。将网络神秘化、妖魔化,只能诱发孩子们过多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学校和家长不妨给孩子留上一些只有通过网络才能完成的作业,比如各种知识、信息的检索,撰写自己的博客,建立班级及个人网页,学校甚至可以组织一些有益于智力开发的电子游戏竞赛,将孩子们的兴趣引到有益身心健康的渠道上来,让他们真正体味到网络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正面的东西。相信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向善的,在家长、教师的疏导、引导下,网络一定会成为促进孩子成长的现代化工具,成为我们建立在虚拟世界里的一块坚实可靠、健康有效的教育基地。

反方:“如今的网络媒体对未成年人的诱惑和毒害太大了。不少未成年人在这一虚拟空间中虚度时光,荒废了学业,扭曲了人格,丧失了斗志和人生追求,变成了冷漠、狂躁、抑郁的‘怪物。”“网络媒体似乎跨越了民主和自由的限度,毫无顾忌地践行着由人们的本性发出来的信号,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道德的底线。一件对当事人来说似乎并不重要的信息,经过网络媒体的放大传播和肆意炒作,可能会变得非常严重。”

网络媒体:留给人们太多的伤痛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师范学校 李康耀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有1.3亿网民,其中10%左右的网民已是网瘾患者。正当网络媒体给人们带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的时候,更多的网民,尤其是大量的青少年正在被网络媒体无情地吞噬着。他们为了上网而逃学、离家出走、暴力抢劫、杀人或自杀,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伤痛,尤其是严重地危及了社会的安定。

一些媒体软件开发商,漠视法律法规,无视人的良知和从业道德,使大量充满血腥、暴力和色情的媒体软件源源不断地流入网吧和电子游戏场所。那些黑网吧经营者,不顾来者年龄大小,纵容和唆使未成年人包夜消费等,严重摧残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而那些网瘾患者,要么每天都在网吧过夜,白天上课时趴在课桌上睡觉;要么全天候泡在网吧,食宿也在网吧。他们对网络的迷恋如同有人描述的那样:“白天想它夜想它,上网时间天天加,下网心里空刷刷,摆脱烦恼全靠它,丢了朋友不顾家,攒点钱都为它花。”为了孩子们远离网吧,有个正常平安的生活环境,不少父母不惜昂贵的房租和生活开支,有的甚至放弃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和可观的经济收入,成为了全职陪读家长。现在的中小学甚至大学旁边的居民好多都是陪读家长。

再说一下我所在的学校吧。近年来,那些校园“网虫”们为了每天能顺利地出去上网,真是挖空心思,铤而走险。他们有的于午夜破窗而出,有的学着消防队员利用绳子从寝室的高层垂下,冒着生命危险溜出去上网。这些学生还配备了一套撬锁、锯钢筋的工具。我校的围墙是加固了又加固,加高了又加高,修补了一次又一次;窗户外的铁丝网今天安装好了,明天又被弄弯或锯断了。学校行政例会为此商议了一次又一次,研究试用了多种方案,但效果都不佳。一开始,我们在围墙下种植刺类植物,但没过几天,这些植物就没了踪影;接着又让中层以上干部轮流巡视和蹲守,但由于学校太大,管到这里管不到那里,这一方案试行没几天就夭折了;随后又采取学生会干部轮流巡视蹲守的办法,但由于是学生监督学生,这一制度又以失败告终;直至今日,学校仍没有找到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上策。

可见,如今的网络媒体对未成年人的诱惑和毒害太大了。不少未成年人在这一虚拟空间中虚度时光,荒废了学业,扭曲了人格,丧失了斗志和人生追求,变成了冷漠、狂躁、抑郁的“怪物”。这不仅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也直接危及到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网络媒体的功能:过犹不及

浙江传媒学院 应小敏 近几年来,网络事件越来越频繁,一件对当事人来说似乎并不重要的信息,经过网络媒体的放大传播和肆意炒作,可能会变得非常严重。

网民的语言暴力以及由此造成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影响,将会对当事人造成一种不治的伤害。网民极力声讨丑恶的行为或涉嫌违法者,固然多是出于一种对传统道德的维护和人间正义的坚守,应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匡扶正义”必须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匡扶正义”演变成一味的谩骂、窥私、侮辱、恶搞,甚至是无中生有来制造“眼球经济”,那无疑就超出了道德和伦理的边界。

比如说,“虐猫”这种血腥图片该不该贴到网站上?未经他人同意张贴其照片是不是侵犯隐私?道德谴责这种无形压力能不能化作诅咒、谩骂等语言暴力?网民自发的“追凶”行为是否可取?在一个法治社会,“追凶”如果只是网络上一种义愤的表达方式,未尝不可。但是当你的行动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恐怕不会得到法律的认同。

网络并没有错,因为它不会自动地发布信息,而网络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等则纯粹是人的过错。这些人往往比较无聊、盲目、轻信、冲动,缺乏应有的理智和价值判断,或存在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总之,网络暴力事件说明中国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出了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现在从城市到农村都普及了计算机,可实际效果是数不清的娃娃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基础教育已经把计算机列入课程,但只教孩子们怎么使用电脑,怎么上网,这是远远不够的。网络让人体验到了畅所欲言的好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为所欲为带来的危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像法制教育一样,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但要真正做到网络文明深入人心,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建议:“网络媒体在发布信息或开发产品时要考虑到自己的服务对象,不能只为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宣扬暴力文化。”“网络犯罪背后不仅仅是一个网络道德的问题,还是网络监管的问题,也是一个网络时代的社会问题——如何把网络变成一个有序的清洁的信息环境,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行动的。”

充实生活,健康上网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 常永兴 春节期间到亲戚家玩,从进门到离开,亲戚家上小学的儿子和堂妹除了匆匆吃两口午饭外,其余时间都在上网玩游戏。对此,亲戚表示很无奈,因为劝他们不要玩了他们也是不听。走进网吧,里面大部分是青少年,男孩大多在玩网络游戏,女孩则大多在用QQ聊天。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心理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网络热情又高,他们很容易被神秘而刺激的网络世界所吸引,沉迷于网络。调查表明:青少年上网60.7%的人在玩游戏,34.1%的人在找朋友聊天,5.2%的人在发电子邮件。从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可以看出,目前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玩游戏、聊天。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网络媒体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我国网民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0%以上。对这些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媒体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网络媒体在发布信息或开发产品时要考虑到自己的服务对象,不能只为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宣扬暴力文化。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我们当家长当教师的失职。

网络冲击下的青少年教育该如何开展?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从以下三点做起:

首先,培养青少年广泛的兴趣,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教师有责任去培养青少年对知识的兴趣。比如,各学校可以自主开发多种校本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另外,家长应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并多抽出一些时间陪同孩子外出旅游等等。

其次,教育青少年合理安排时间,体验生活本身的乐趣。青少年有自己的学业,平时要完成学习任务,到了周末和寒暑假有较多的空余时间。如何利用这些时间,是家长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家长在帮孩子安排时间的时候,可以多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比如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商场或饭店打工,让孩子在劳动中看到自身的价值。

最后,教会青少年健康上网,严格控制上网时间。首先要正确认识上网,上网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学习,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不应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娱乐上。周一到周五除了上网查资料、学习外,可以不上网;到了周末,可以适当地上网娱乐,但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其次不让孩子在网吧上网,家里计算机要安装过滤软件,比如“绿坝—花季护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家长和教师应教育青少年正确上网,让互联网为我所用,而不是被网络牵着鼻子走。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北方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研部 谢毓洁 网络媒介出现以后,青少年教育出现了很大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青少年患了网瘾,影响了学习,也影响了成长。但遗憾的是,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是如此之大,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北京,一些网络游戏商还走进大学校园进行营销活动,网络上的色情文学还随时可以搜索到。这些都证明了社会还没有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再加上独生子女很难被学校监管,于是网络犯罪或网络游戏成瘾等现象屡禁不止。

我认为,网络对于青少年教育与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是网络技术本身的过错。作为一种现代工具,一种科技成果,网络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在开发使用网络技术时,只考虑到了网络可能给人带来的商业利益,而没有考虑到网络可能会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媒介。现在网络成了一个过度自由的平台,网络上的谩骂、网络上的谣言、网络上的诈骗、网络上的人身攻击,还有网络上的色情交易常常可以见到,甚至触目惊心。比如说,10月14日,一名女子在博客上公布了200多名曾与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男性的手机号码,并称自己身染艾滋病。这一消息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后经证实该女子并未患艾滋病,博客也是别人冒名发布,目前警方已立案调查此事。这是一个典型的网络犯罪的案例,其背后不仅仅是一个网络道德的问题,还是网络监管的问题,也是一个网络时代的社会问题——如何把网络变成一个有序的清洁的信息环境,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行动的。

所以,我觉得要想杜绝各种网络犯罪,尽量减少网络媒介对青少年教育与成长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需要政府尽快制订有关法律、法规,对网络媒介进行有效有力的监管;另一方面网络媒介本身也要承担起公共媒介的社会责任,让网络和报纸、书刊一起成为知识传递的有效媒介,而不仅仅是游戏娱乐的空间,更不是用来做非法交易的场所。此外,网络运营商和从业人员应该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并遵守道德和法纪,这样就可能从技术上控制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对青少年成长可能构成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执法部门要严厉打击和查处网络犯罪分子,严控国外有害的网络游戏和网络信息进入。沉湎于网络游戏或网络色情的青少年,通常是精神空虚、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也是没有养成读书习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孩子。完全杜绝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和网络犯罪,还需要家长和学校为青少年尽量营造好的书香环境,让青少年在充实的阅读中感受爱、体验美,得到心灵的释放。

责任编辑/杨建伟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青少年教育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商业新闻
试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