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2009-01-27杨韶刚 刘 鹄

中国德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领域爱国

杨韶刚 刘 鹄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思想、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挑战。但是,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没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挑战,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尝试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且在心理学的视域内,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具体囊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但是,有了主干体系的完善和大体内容的规定,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存在问题。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林林总总,几乎囊括生活中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所有方面。每个具体问题的产生都是复杂的,是多方面不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共通原因之一。教育者如果不结合实际,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就难免泛泛而谈。这样的教育,不但满足不了受教育者的需求,有时甚至会使受教育者更加迷失。

例如,我们很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但对何谓爱国,爱国的方式与方法却鲜有涉及。这就有可能造成,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很高,但对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行为,爱国的方式和方法缺少了解,容易感情用事,缺乏理性,造成狭隘的民族主义。在爱国这个问题上,受教育者的真正需求,重点在于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爱国有哪些合适的行为和方式,而并不在于爱国的情感培养,因为爱国这样一种崇高的情感几乎蕴藏在每个国人的心中,就像一个人爱自己的母亲一样,是一种近乎本能的人类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人的情绪之间的矛盾

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客观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表现出来的态度和体验。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它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动力源泉之一。我国心理学家“在一项实验中,就课程性质和授课水平对学生认知行为与情绪感受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授课水平对学生认知行为与情绪感受的影响显著高于课程性质——即便是高考或中考课程,如果老师的讲授不能使学生感到‘有趣,他们的学习动机立即会处于减弱状态;即便不是高考或中考课程,但如果老师的讲授能使学生感到‘有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始终处于高昂状态”[1]。无数教学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和方式持肯定和欢迎的态度,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进而就会将热情转换为学习的动力,能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

但遗憾的是,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为:机械、重复、单调。从心理学上讲,个体对确定内容的接受与排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种与主体无直接切身利害关系的刺激单调、反复出现,就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会使人感到厌烦,继而可能产生不良的应激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千篇一律的重复只会越来越让人反感,使人对教育内容缺乏兴趣,进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育效果。事实上,学生对教育的诸多消极情绪,如反感、厌烦,很多是由教育方式引起的,而不是对教育本身的反感。

二、心理学在思想政治

教育领域的能为和难为

(一)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能为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便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体现在,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保障。一个人格健全、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兴趣广泛的人,往往更加容易接受教育,当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光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观点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解答困惑、梳理情绪,满足实际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人情味。

心理学可以在了解受教育者的气质、性格、能力和需求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的参考数据和实证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参考数据和实证分析对个体实行个性化的教育。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多方面,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一,要注意了解大学生的气质特征,进行因人施教,使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的积极方面得到发展,消极方面得到克服。第二,要掌握大学生的性格,性格是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必须针对具体人和具体问题用具体方式去教育。第三,要注意大学生的能力特征,大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就每个大学生来说,能力在不同方面、不同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把处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大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第四,就是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

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时,可以适当运用心理量表,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当前在进行效果评估时,关注的是发了多少文件,开了多少会议,组织了多少活动,写出了多少总结报告,有了多少书面成果,等等;至于真正的教育效果,却无法在这些数字中体现出来。如果将心理学中量表测量的方式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则会大大提高效果评估的科学性,使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掌握更加及时、准确、深刻。

(二)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难为

尽管心理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非无所不能,它也有诸多的难为之处。这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领域内的心理学研究,由于意识形态的敏感性,会存在研究的禁区与雷区。当然,这自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束缚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为。另外,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常常是对人的心理活动的静态分析,但实际上人的心理活动是动态的和发展的。不注意这些发展的动态性,就会导致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片面理解,反而桎梏了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心理学研究常常是对微观心理现象的细节分析,这种还原论的研究倾向常常使它无法全面地看待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学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常常只能作为参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有两种能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二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供思想政治教育参考借鉴,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前一个方面现在越来越受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后一个方面的运用则相对滞后。心理学家要积极地介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中,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多新的成果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40.

【杨韶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刘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生工作与心理教育研究。广东广州,510420】

责任编辑/赵 煦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领域爱国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反差——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