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09-01-20黄纯国贺文瑾习海旭
黄纯国 贺文瑾 习海旭
[摘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在教师。职业教育师资应从“双师型”教师发展到“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本文分析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阐释了“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内涵,介绍了职技高师为了培养“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开展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09)05-0010-04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地发展。要保持这样的良好发展势头,就必须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目前,职教师资队伍仍然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首先,教师数量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摸不相适应,教师总量不足。其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双师型教师缺乏”[1]。因此研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职教师资主要由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等机构培养,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若干问题。
1.培养目标不到位,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有待整合
职教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能胜任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这种教师的基本质量规格就是“双师型”,即教师+专业工程师。在教师教育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难以平衡的两难问题,而职教教师相对于普教教师而言,其素质构成更具复杂性。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还必须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了解一线的技术应用现状,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为此,有的职技高师提出毕业生必须拥有三证,即毕业证、教师资格证、专业技能等级证,以此来达到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的统一。然而在实践中,这三者常有偏重,尤其是学术性与技术性,由于生源、学制、师资、教学条件、培养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很难实现共同发展。而师范性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完善、培养方式的局限性,也常常受到削弱,影响了职教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2.培养模式不科学,职业性、实践性、情境性有待强化
在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仍然是沿用普通师资的培养模式,即学校本位培养模式,在大学课堂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时间,到企业、学校实习的时间偏少,而从普通高校来的毕业生则缺少学校见习和实习,很多新教师上岗前对自己即将工作的环境、工作性质一无所知,缺少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训练,不仅从教后适应期较长,对新教师的心理也会产生影响。“德国职业教育教师上岗前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2]。第一个阶段是在大学师范教育阶段,通常为9—10个学期,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或是硕士结业考试。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并且证明已拥有与专业方向相应的职业经历,或完成了职业培训的学生,才能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为期4个学期的见习期,见习生既要参加教育学、专业教学法方面的大学研讨班的活动,又要到职业学校去见习,从事每周10课时的教学。第二次国家考试要求撰写课外论文,同时在职业专业方向和基础课方向各上一堂公开教学实验课,还有有关专业教学法、教育学、学校法的口试。只有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有资格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这种典型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3. 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有待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上都是向学术性看齐,过分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与内容的专、精、深,忽视了应用性、实践性的技术知识,导致很多大学生到职业学校后不会教书,许多理论知识用不上;在课程结构方面,教育类课程设置比例偏低,实践课程、选修课程较少,不利于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全面素质的养成;在课程教学方面,也是以讲授、满堂灌的形式偏多,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偏少。
二、“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内涵
我国职业教育提出并推行 “一体化”或“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旨在适应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需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走出一条有合格师资支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有效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生产一线劳动者,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所谓“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师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这种教师的主要特点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提出的。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具有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背景、经验及表征其水平的专业技术职务(如技师、工程师、会计师等)的教师。这种教师的基本判定依据是同时具备教师系列职称和相应行业专业技术职务。当然,“双师型”主要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而言。
理想的职教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所强调的“双”。因此,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专业师资特有的素质要求,职业教育师资应从“一体化”教师或“双师型”教师发展到“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所谓“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又具有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背景、经验及表征其水平的专业技术职务,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的专业课教师[3]。
三、培养“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多年来,面对职业学校对“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迫切需求,笔者所在学校作为江苏省惟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职教专业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本科师范学院、教育部首批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性研究。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建校25年来,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使命,培养基本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双能型”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各专业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都从培养目标出发精心进行能力分析,既包括专业能力、又包括关键能力、信息处理及其他能力。通过相关课程(含实践课程)的开设,保证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关键能力:能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专业能力:面向岗位群的现场工程实践所必备的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师范教育类学生要具备“双能型”职教师资的基本能力,包括教学基本功、学校管理、学生工作、职业教育政策法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
拓展能力: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获得的更高、更多能力,旨在让优秀学生和特长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坚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培养职业教育需求的师资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校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经历了“理工科+师范教育+技能训练”培养模式(1985年—1991年)、“双证书”制到“三证书”制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1991年—2003年)和实施“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003年—至今)。大力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模块式课程体系、分类教学以及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学分与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等,创立了人才培养的“三证书”(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证书)毕业制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技术师范教育教学体系。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
我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形成职教师资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进一步强化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和职业实践课的教学与实践。
(1)从职教师资特点出发,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我校吸纳国内外先进理念,根据职教师资能力标准的要求,将职教师资课程设计的重点确定在重视创新思维能力、职业行为能力、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的运用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的培养上。在开展职教师资本科专业课程的整合调整时,把职教师资本科的课程对应地分解到思想素养模块、职业技术能力模块、教育教学能力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四大教学模块中,各模块中的课程按性质和层次分属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三个课程平台,即形成“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并且要求针对不同能力的培养,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形式。
(2)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基础平台精品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基础课程、基础实验实训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基础课程学时占理论课总学时的45%左右,实践教学学时占教学总学时1/3左右。增加了技术应用性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综合性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和高新、高级、复合技术技能实训,并将自主科技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培养计划。开放实训实验室,推动实践教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提升其在教学和育人中的重要功能。
(3)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师范性与学术性
我国职教师范院校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育类课程偏少,无法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因此,应该增加教育类课程的学时和丰富教育类课程的科目。这对于职教师资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方面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在课时上已逐步增加到了20%~25%,科目上除了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学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外,酌情开设如教师职业道德、班级管理、教育政策、职教课程开发、职业与劳动心理学、实验室组织与管理、师范实习的准备培训等课程。
(4)强调专业技能,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期间必须有一年的见习时间下企业实习,增强其实践能力及适应工作的能力,也为其毕业分配做准备。实践课教学中要实行边讲边教,要配备与生产一线相同或超前的仪器设施,使学生能接受类似工厂现场的仿真实践训练。其次,要加强师资培养。高师院校可以从学校分离一部分师资,尤其是一部分实践能力强的师资;引进或培养一批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和动手能力的师资;聘请一部分企业的工程人员担任兼职实践课教师。利用当地资源,与一些公司、企业联合培养学员,实行“订单式”培养,利用他们的实验实习场地和人员进行合作办学。
4.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1)校内外实习基地设施完善,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学校一贯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确保实践教学的需要。2001年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来,学校按照“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分步建设”的原则,对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了规划和建设。现有工科和文科等两类校内教学实习基地9个,基地基础设施完善,能够满足各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要求。学校重点建设了数控、自动化、电子、汽车等专业的实训实验基地,拥有1亿多元的教学设备。学院在实训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持与企业先进生产环境相一致的建设原则,为学生创造仿真企业环境的实践学习条件,通过进行比较全面的高新技术、技能和复杂工艺、技术难题等专题训练,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共建“实践基地”。按照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互动,建设一批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培养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例如与德国F+U集团萨克森职业培训学院等合作建立中德诺浩汽车实训基地,接轨德国汽车行业和职业培训,培养我国职业教育急需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和汽车维修领域高端技术人才。
(2)因材施教,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从服务职业教育和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出发,突出学生个性发展,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不断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从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中,选拔部分技能突出的学生进行技师技能训练,将本科专业教育和技师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努力提高其专业技能。在实训教学中,实行“1+X”的模式,增加了高新技术技能、复合技能模块等考核内容,将专业基本技能与职业资格技能、高新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学生技师资格鉴定实行教考分离,由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严格按照技师评审程序和规定实施鉴定。技师鉴定考评员认为,学校学生考题的难度高于对企业技师鉴定的考题,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理论和技能水平。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以产学研基地为载体,通过科研协作项目和联合攻关项目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拓宽了渠道、充实了内容,从而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如化学化工学院就利用相关专业的产学研基地,提出了“毕业设计的三结合”工作方法,即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相结合、毕业设计与企业技术难题相结合、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创出了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的特色。该院每年有30%的学生进入常州改性塑料有限公司、江苏华生塑业有限公司、江苏华光粉末涂料有限公司、常州裕和金属有限公司、南京金泽金属有限公司等产学研基地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该院2006届应用化学专业的许珍同学,2006年2月-5月期间在江苏华光粉末涂料有限公司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在指导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短短4个月完全掌握了环氧粉末涂料的研究和开发技术,并在粉末涂料研发过程中发现了一种酰胺类分散剂在解决粉末涂料表面涂层的耐污性方面和颜料耐擦性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为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实验依据,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和认可。
(4)推行工学结合,开展一、二课堂互动的社团活动
成立了“工程师摇篮”学生专业社团,吸引了80%以上的学生参与,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学校提供的开放实验室和专门为学生开辟的社团工作室,围绕专业实践,开展自助式学习,形成浓厚的研究型和实践型学习的氛围。
学校教师还结合教学实际,带领学生自主开发教学设备,体现产学研结合,为教学服务。
(5)教学改革促进学科竞赛,屡获佳绩
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为学校在全国各类专业学科大赛中屡获佳绩奠定了基础。近三年,学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竞赛。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近三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5项,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9门。建立了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执行严格,教材选用整体水平高,使用效果好;制定了支持特色教材编写的规划和措施,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江苏省精品教材2部,江苏省精品建设教材4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1部。在“师范性”培养方面,建成了省重点建设学科、省精品课程、省精品立项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并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5.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法的开发和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采用讨论式、案例式、分级分层教学及项目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采用项目教学法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教育部领导的赞赏,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辅导答疑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答疑制度,教授、博士指导尖子生计划,建立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等手段,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专业教学法在职教师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教育学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中间起着桥梁作用,对培养职业师范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十分重要。例如专业课中教什么,如何教;专业工人的能力分析及开发;如何从技术和职业的发展、劳动组织变化和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来理解和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等等。国际上职教发达国家如德国,不仅对专业教学法十分重视、理论研究深入,而对职教师资都有明确的专业教学法要求,专业教学法也是职教师资专业的必修课程。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还很薄弱,很多培养培训机构都没有开设这方面课程。我校通过对专业教学法的教学和开发逐步建立了专业教学法学科框架。
6.改革技能考核方式
应当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把考核的现场移到职业现场与实训基地,更发地体现学生实际能力的认证过程。以弹性安排来缓解考核中的具体问题,以学生学会及练熟为最终目的,并随时组织考评,制定严格的技能考评标准,为学生提供多次考核的机会,从而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考试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建立试题(卷)库。设立试题(卷)库建设基金,明确要求所有考试课程实行教考分离,采用闭卷、开卷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对于实践教学,均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实验、实习报告。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考核评分标准,综合评定学生实践教学成绩。实践教学过程结束后,采用笔试、口试及实际操作技能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并由指导教师参照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出勤率、学习态度和完成情况综合评分,保证实验、实习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5-10.
[2] 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73-78.
[3] 何应林. 一体化双师型[N].中国教育报,2008-05-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