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09-01-20唐大超杨红琳徐耀勇王菊荣王厚兵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5期
关键词:资助体系贫困生高职院校

唐大超 杨红琳 徐耀勇 王菊荣 王厚兵

[摘要]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社会、学校在物质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但资助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受资助后思想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从管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贫困生的现状和思想教育,着力分析其原因,在资助管理、心理教育、受资助后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等方面探讨解决方法,从而使贫困生在物质、心理上双脱贫,使贫困生的管理真正做到规范化和人性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感恩情结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09)05-0007-0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跨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贫困生比例也随之提高。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而走向工作岗位已成为职业技术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结合当前国家对大学生资助的状况,立足实际,尝试性的探讨高校资助贫困生的管理。

一、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

“对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中等职业学校……”这是我国在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好事。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三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要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元混合资助的方式进行资助”①。

二、目前资助贫困生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政府对贫困生高度关注,资助工作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特点日渐多样化、复杂化,资助工作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一)资助结构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现行资助体系中,仍有较大比重的“补、减、免、助”等无偿资助方式,部分学生到校之前就“备好”了各种贫困证明资料,等着学校减免学费和给予困难补助,促成了学生的“等、靠、要”思想。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自立自强。

(二)管理模式需创新

当前还有许多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管理仍采用旧的管理模式——以校方的管理制度为主,学生被动地遵守,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不利于他们主动、积极地适应生活与锤炼自己。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这一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高校的多元化发展。因而,顺应这一发展潮流,应调动贫困生自己的主动性,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由政府出资、社会资助,学校对象化管理,贫困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方式来改善对贫困生的管理[2]。

(三)贫困生管理中个性塑造需加强

高校在贫困生管理工作上的重点是为其争取更多的资源以减轻更多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然而,高校对贫困生管理中还必须注意到部分贫困生在得到资助后,其日常表现、思想品行、责任感、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淡薄。个别贫困生在步入社会后,由于贫困留下的阴影,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而高校仅仅是通过“四课”的学习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还远远不够,“四课”的学习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认定固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有其特殊性,因而需要结合自己贫困生的具体特点来编排适合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体系[3]。

(四)贫困生管理中组织化、系统化的情感支持缺失

首先,对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同辈群体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个体大学生必须在班级以外的空间寻求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例如寝室联谊、社团活动等。而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与普通学生相比,贫困生只能减少甚至完全回避这些活动,这一点对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发展有明显的负作用。其次,家庭仍然是大学生重要的情感支持。但是通常情况下,贫困家庭的成员或是文化水平有限,或是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很难为贫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五)部分授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对贫困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通过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大部分贫困生容易滋生以下几种心理障碍:

1.焦虑。主要表现在对就业问题十分敏感、紧张,对自己的未来极为忧心,担心“毕业即失业”。

2.自卑。主要表现在生活、学识上的自卑,对未来工作信心的不足。

3.抑郁。主要表现在愧疚(觉得辜负亲人的期望),学习动力不足,情绪低落,认为自己“百无一用”。

4.自我封闭。主要表现在不愿或害怕与人交流、沟通,不合群。

5.轻度精神分裂。主要表现在耽于幻想,特别是就业幻想;对现实不满、偏激,喜欢怨天尤人[4]。

基于上述贫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和管理人员有责任培养其自信、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指导他们正确地面对客观现实,勇敢地去接受挑战。物质生活的好与坏并不是评价个人的标准。贫困是人生的一种磨难,是暂时的,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当人们在痛骂马加爵是个“杀人狂”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加爵在父母、邻居眼里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为了上学费用,他利用暑假当过搬运工。因此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身闪光点,确立自信,正确应对困难,创造幸福人生是教育之根本所在。

三、科学强化资助贫困生的管理

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管理问题,就必须建立起政府、社会、学校等多位一体的合力机制,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贫困生虽经历的挫折较多,成熟较快,但他们毕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社会生活中许多复杂的问题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应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教育他们正确认识目前短暂的贫穷不是自己的责任,仅仅是因为他们生在贫困的家庭,不代表自身没有能力,更不是他们的错;而将来的贫穷才是自己不可推脱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走出金钱的小圈子,正确处理眼前困难与人生发展的关系。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二)健全保障制度,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1.设立统一的贫困生资助专项基金,对社会资助资金进行专门管理

目前社会上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种类很多,往往都是短期行为。一些优秀的贫困大学生由于未及时得到信息而失去了获资助上学的机会。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社会贫困大学生资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对该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凡需要资助的特困生可通过本人申请,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即可获得资助。而热心资助事业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则可通过捐助渠道向贫困生提供资助,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5]。

2.加强贫困生动态管理,努力提高公信度

在资助过程中,应将经济资助与自立、自强相结合,思想品质与日常行为紧密结合,必要时适当调整,增强民主化和公信度。同时,学校还要与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设立更多的社会奖学金项目。

(三)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将心理咨询工作纳入必修的教学体系,经常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和讲座,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试以及消除心理障碍有效方法,完善个人品质,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能力。

贫困生心理问题,应该施以特殊方式进行引导。一是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鼓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二是以坦然豁达的心态在竞争中发展自己,克服自卑。三是鼓励他们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引导贫困学生尽力去理解、帮助他人,在互助中体会自身价值。五是多给贫困生倾诉宣泄机会,排解压力和苦闷[6]。

(四)拓宽渠道、加强沟通

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多关心贫困大学生实际生活,加强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一是要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其乐观豁达的人格魅力。二是加强贫困生的自我修养,增进其人际吸引力。三是帮助贫困生提高人际沟通的技能。四是鼓励贫困生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五是鼓励他们经常参加社团活动,密切与他人的关系,并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六是要引导贫困生尽自己所能去理解人、帮助人,只有在互动的过程中才能体会自身的价值。七是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发挥班、团组织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在活动中给贫困生进行适当的分工分配任务,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被重视和肯定,以助他们以后更积极地参与活动、表现自己,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增强自信心,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克服消极心理,进而增进相互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已经规定,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每小时工资标准原则上不低于8元人民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自助的机会。对此,学校应积极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获得报酬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勤工助学中逐步将勤工助学与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并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磨炼信心、耐心和信念。 要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心态、疏导情绪,适应社会,达到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焦虑和保持心理健康的目的。

3.加强贫困生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以贫困生为主体的学校信息网,便于老师掌握情况,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人文关怀,强化人本性,体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尊重贫困大学生的尊严与人格。

(五)提升素质、完善人格

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优劣,是他们以后就业竞争取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高校贫困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一是开展心理测评,将管理工作建立在科学测量的基础之上。学校应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以人格、气质、性格为主的心理测试,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二是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的运用,提升贫困大学生亲和力。三是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和自立能力,增强就业自信心。四是提供贫困大学生自我创造的能力,鼓励他们做兼职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和增补生活费用等方式。五是倡议企业、社会团体等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建立贫困生的“对口支援”关系,这不仅可以保障部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还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推动贫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在贫困生中每学年、每月进行动态管理,实行日常行为和资助、评优、推优紧密结合,根据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和个人日常行为表现、测评适时地进行调整,不断激励德、智、体全面发展。建立多层次、多途径资助体系,形成合力,才能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陈明传,等.管理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

[2] 余欣欣,方艳娇 ,黎玉兰.把握贫困生心理特点 增强心理教育有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2):52-54.

[3] 黄希庭,郑勇.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

[4] 许科红.高校特困生心理困扰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9(2):22-26.

[5] 赵红,代艳丽.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4):12-14.

猜你喜欢

资助体系贫困生高职院校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提高大学生资助育人水平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