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级管理中的德育
2009-01-18付代发
付代发
摘要本文从班级管理中德育的重要性出发,分别从班级管理中德育的指导思想、班级管理中德育的前提和班级管理中德育的目的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德育问题,为班级管理中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班级管理 德育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它服务于社会发展同时又受社会发展的制约。班级管理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一切教育活动及作为班主任一切职责的总称,“是指以一定的价值为目标,求得具备一定要素的业务的完成。”班级管理就是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和班级管理的主人。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加速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1 班级管理中德育的指导思想是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基点、从人出发又向人回归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自然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高中生各种能力尚处于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对未来的想象不仅朦胧模糊,而且往往从兴趣出发,又随兴趣的转移而转移,具有肤浅不稳定的特点。同时,其思维活动虽然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优势,但仍属“经验型”的,在思维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直观、具体、形象、感性的经验支持,因而很难将诸如人生思想、人生价值等抽象深奥的事物同自身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也不易把当前的学习活动看作人生追求过程中的一部分,加上青春期学生的情绪发展尚不成熟,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以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情操做到为人师表,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班级管理中德育的前提是热爱学生
班主任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它的这一作用有两方面极为明显,一是热爱学生可以为有效进行德育铺设良好的感情“通道”,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关心爱护,会更“倾心”于班主任,更加乐于接近你,更愿意接受你的教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实践证明,教师热爱学生会带来师生关系的和谐,心理相融、情感相通,乐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沟通。伴随这样的气氛,各种教育影响就会如涓涓溪流进入学生的心田,各种教育因此就会发生作用。这是有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奥妙所在。反之,任何教育都可能失去它应有的效力。二是教师热爱学生这种态度和行为,本身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陶冶作用。在关系和谐、心理相融、感情相通、乐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沟通的气氛中,师生间不仅相互尊重信任,同时还常常伴随相互学习的行为。教学相长能得到最明显的体现。从教师这方面来说,他除了从学生那里有各种所得外,他自身的许多良好言行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情陶冶、人格陶冶等,师爱这种态度和行为就能对学生为人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热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使他们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体验到如何待人、如何为人。懂得真诚与合作的价值,感受到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真诚助人的品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教师只有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就曾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说过:“没有教师对儿童的爱的阳光,学生就会混合成模糊不清的一团。”我们也应该看到:“教师传播知识的职能正在逐渐地改变。教师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启迪和培养,对学生生活的指导,这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更多地创造师生的交往,使学生在师生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宏,同时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体验。”可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育人多么重要。可以说,许多教育工作者往往都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效力的。这样师生间的交流就促成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人格整体的生成和超越,实现了真正的教育。
3 班级管理中德育的目的是“四个学会”
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充分把握每一个学生,承认并合理利用学生在班集体的有利因素,构建和谐向上班集体形成强大合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正是让学生掌握这“四个学会”。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一个强有力的班级,本身就有一个巨大的教育功能。集体习惯的形成可以促进机体中每个成员习惯的形成,利用集体的合力,教会这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变他律为自律,调适行为的偏差,从而得到自主管理。良好的班风、学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体学生的思想行为,对这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的原有的学习态度、方式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久熏幽兰人自香”,在好的学风中熏陶,这些学生不会有失败感和孤立感,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他原有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学会了学习。集体强大的力量来自于其内容的协调统一,每个人都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可见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本身就具备强大的教育功能,具有一种无形的同化力和约束力。因此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对这些行为存在偏差的学生是多么的重要,让正确的班级舆论对这些学生产生压力,从而约束他们的言行。如果一个集体中的学生都能感到他们是属于一个整体,那么这个集体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教育力量往往能督促他们自省、自律,这种力量比教师、家长个人教育力量大得多,从而使他们学会做人。人都有当领导的欲望,学生都重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想当班干部,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态度和看法来结交伙伴,并形成小团体,并努力在小团体中树立自己的权威。于是,他们处处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重视和认可。然而,由于他们学习不出众,无法使同学们信服,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重视,所以他们往往会以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为此笔者在班级开展什么才是真正朋友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清益友和损友,明白真正朋友是不以身份、地位来区分的,真正的友情是拒绝功利、拒绝归属,他是真诚相待的,正确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交友之道。学会合作是新一代必备的行为特征。教育学生要在集体中学会合作,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养成善于交流合作的品质。著名心理学家多伊奇、皮亚杰等通过研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每个成员都会最大程度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接纳。团结协作、具有团队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人人争为集体做贡献的风气。
参考文献
[1] 邬志辉.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1(1).
[2] 柳海民,于伟.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3] 麦志强,潘海燕.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