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公平的困境
2009-01-18张滇黔
张滇黔
摘要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主要反映在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活动上。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形势已把高等教育选择的主导权赋予了高等教育的广大“消费者”,然而他们在选择接受某种形式和程度的高等教育时往往呈现出“羊群效应”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当今高等教育陷入公平困境的潜在社会规则。本文在尝试解释这一现象的基础上,告诉人们应该注意潜在社会因素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选择 羊群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的公平一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诠释: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指国家或者地区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上考虑到多寡与优劣,尽量做到区域与群体间的均衡;在微观层面上,主要指受教育者有“消费”相同高等教育的机会。宏观层面上的高等教育公平,其实质反映的是制度和体制或是政策取向的问题。而微观领域的公平困境,却是一个难以诠释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合力的影响往往导致着人们表现出跟风行为。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而作出的群体非理性的羊群行为。
1 高等教育选择的“羊群效应”的内涵及其表现
1.1 “羊群效应”的内涵
羊群行为在生物学中指牛、羊等牲畜成群觅食的行为和现象。在一个羊群中,“头羊”的行为往往对整个羊群的出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受此现象的启发,近来在很多学术领域中纷纷出现了“羊群效应”一词。“羊群效应”在投资学中是关于资本市场投资的从众行为。据有关表述,“羊群效应”是指根据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而做出相同投资决策的现象。①在现实世界中,高等教育的选择(这里主要指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形式与层次的选择),往往存在着一种从众的现象。例如:在高考中,很多考生在填报专业之时,或者当他们步入高等学校之后的众多行为抉择,往往易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表现出一种跟风的现象。
1.2 高等教育选择中“羊群效应”的体现
高等教育的选择从深层次的层面来看,关乎整个社会各种利益群体间的利益权衡。目前在标准化的高等教育入学选拔考试的国度里(比如我国),高等教育的选择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对不同的学校层次、不同的学科门类的选择,以及人才市场上的各主体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选择。高等教育的选择除了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外,其社会中的潜在因素才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潜在因素是复杂、多元的,同时也是真伪难辨的。为此,人们的教育决策活动往往反映着特定社会背景。拥有不同的物质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利益群体的行为必然也就会反映出特定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从理论上来说,没有优劣之分,但由于客观社会生活中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本来就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于是,便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精英群体”和“大众群体”之分。因而现实的选择中便出现了大众群体向精英群体模仿和学习的效应。在现实的高等教育领域中,不断涌现出所谓“热门”的概念,比如:“热门专业”、“热门学科”、“考级热”、“考研热”等等。这些所谓的热门,其实是大量的人群追求一种已达成的先进的或者高雅的社会共识,或者人们对“财富”与“权贵”的向往所引发的社会从众效应。高等教育选择行为的从众效应主要反映了在人们能够自由支配自己行为的条件下,所表现的一种群体性的跟风效应。在当今的高等教育选择的领域中,选择者表现出来的“羊群效应”主要有:对于所谓的热门专业或者称为显性学科的盲目崇尚;对一系列的标榜自身某种身份或符号的证书的热衷;对某种时尚的追求;或者对于一些不可复制的人生规划的崇拜;以及用人单位对名牌大学毕业生的过分青睐等等。
2 高等教育选择中“羊群效应”的社会根源
2.1精英阶层高雅的交往方式受到大众群体的推崇
交往方式主要指不同群体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的活动方式与行为特征。研究各种群体的交往方式,会明显地感觉到其不同群体间的差距。交往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推动人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动力。精英群体的交往与社会大众群体的交往有着一定的差异。二者之间差异的外在表现,在于其双方在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人们的心中往往代表了高雅与通俗的文化修养,即为二者间内在差异的体现。在不同的社会群体的交往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一系列的所谓“绅士”的交往方式,并视其为高雅文化的表现,将之贴上精英文化的标签,遂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
教育作为人类特殊的实践活动,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在于维系社会结构相对的稳态。社会结构的变迁受到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是社会的合力的作用。②但是,社会的变迁反映的是不同思想的变革,而思想火花的激起与思想潮流的形成,教育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社会阶层的流动上,教育也就起了重要的作用。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因而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交往,自然也就成了一种隐形的教育。于是,精英阶层高雅的交往形式也就成了大众群体学习、仿效的模板,受到了推崇。
2.2 精英阶层优势“文化资本”的不断聚集引来大众阶层的跟风
“资本”一词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频繁地出现并在学术圈中广泛地得以运用,然而其含义也是随着学术领地的扩大不断地向纵深两个纬度延伸。 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对资本的定义是,“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以物化的或具体化的、或肉身化的形式),当这种劳动在个体性即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为者或其集合占有的时候,它们就能以具体的或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③在这一定义中,布尔迪厄强调了“社会资源”一词,言下之意就是资本具有社会性,而且可以涉足社会交往的多个领域。布尔迪厄还将资本分成了三类:一是经济资本,即经济学中所指的资本形式,是直接可以换成金钱的物化资本;二是文化资本,是指文化价值的积累,可以间接地转化为金钱;三是社会资本,是指以亲缘或其他物质利益建构起来的社会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关系”、人情等。④相比之下,在三种形式的资本中,文化资本的积累与教育的关系更为直接,下面主要解释精英阶层优势文化资本的效应。
精英阶层在长期的教育积累中,获取了优势的文化资本。优势的文化资本带给精英阶层的利益主要表现在:合法化的文化知识使精英阶层占有了文化权力的先机;精英阶层的文化资本在大众阶层追逐的背景中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物质财富;文化资本为精英阶层获取其他大量社会资本。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某种文化“合法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社会阶层的流动与更迭。精英阶层在文化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所获取的丰富的社会资源,为该阶层在社会关系的交往中抢占了各种先机。文化资本的一个特性就是它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各种物质财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大众阶层为了让自己也变成“文化人”,常常不得不花高价向精英阶层索取“真经”,这样物质财富流也开始发生了,使得大量的物质财富转向了精英阶层的营地。另外,由于精英阶层把持着优势的文化资本,而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创造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本,这样就使得精英阶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又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本。在这一复杂的社会过程中,“社会潜规则”的作用使得社会的天平倾向了权势阶层,从而“马太效应”也就应运而生,也就出现了大众阶层对精英阶层的“跟风”现象。
2.3 社会群体的分层现象客观地引发了教育选择的“羊群效应”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对于这一概念,由于社会环境和社会形态的差异,一般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大体上是说按照社会的某种标准,将人们分成高低不同等级的序列。在西方社会学史上,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⑤
在高等教育的领地,对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分层现象。据了解,哈佛的生源中,大多数学生具有哈佛的关系(即学生大多来自哈佛校友的家庭)。这一点,除了这些家庭具有良好的教育以外,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哈佛”这个身份所具有的社会威望给这些学生带来了便利。环顾现实的生活,不管从经济条件,还是从社会地位,拟或从政治权力的标准来分析社会人群,我们都可以发现人们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资源分布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不同人群对教育资源的分配。
所谓的精英阶层,一般都占据着优势的社会资源。社会分层的出现,导致人们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出现了高低等级之分,精英阶层一般占据着较有优势的社会资源。因此,他们也就比其他阶层的人群享有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的选择的活动中,往往也就占据着先机,把握着权威的选择信息。这样一来,较低层次的人群,由于其标示社会身份的“文化资本”等社会资源的匮乏,就产生了对精英群体的依赖,出现的从众行为,客观上导致了“羊群效应”。因此,社会分层现象的存在,致使人们普遍相信精英群体的选择都是正确的,都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于是,客观上产生了高等教育选择的“羊群效应”。
3 结论
高等教育的真正公平,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苛求的。我们不可否认社会本身存在着差距,纵然将所有的制度层面的影响因素都消除,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公平”的社会愿望却开启了不公平的“地域之门”。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家庭出生等客观因素的存在,致使所有的人们永远不可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高等教育的选择,事关社会阶层的流动与社会分化等重大的社会群体利益的调整,在具体的运作中却受到社会流动中潜在规律的影响。由于不同人群所掌控的信息的不对称,出现在高等教育的活动中的不利于公平的现象——“羊群效应”的存在,从而致使高等教育的选择只能在盲目的“市场指挥棒”的调节下运作,难以达到所谓美好的社会愿景。
由于存在“羊群效应”这样潜在因素的制约,使得我们难以追求高等教育的真正公平。但现实中我们的确发现诸多显性因素干扰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对于这些因素,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摒除。在众多可以考虑的措施中,首当其冲的是要完善高校招生制度,减小不同地区与不同人群选择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壁垒,真正打通人们心里存在的各种关节,消除心里歧视,为相同“才能”的人群创造相同的机会。
注释
①杨奕.从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J].经济论坛,2007.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③④薛晓媛,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⑤[德]马克思·韦伯著.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