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的近代化对我们的启示
2009-01-14李烨
李 烨
摘要:19世纪后半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走上了近代化发展的道路。日本近代化的完成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明治政府重视教育、注重科技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普及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本文试图就此加以阐释,以期对我国的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明治维新;学习交流;学习“西方之法”;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51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09) 32-0192-01
日本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通过明治维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走上了近代化发展的道路。日本近代化的完成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明治政府重视教育、注重科技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普及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本文试图就此给予阐述,以期对我国的教育有所启迪。
一、明治政府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视教育为立国之本
日本是一个岛国, 国士狭小,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占整个陆地面积的72%左右。其中可用耕地较少,自然资源极其贫乏,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又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地震、台风、潮汐、火山等十分频繁。日本除了硫磺、铜等外,几乎一贫如洗。这样的环境,决定了日本人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视野向外,齐心协力的吸取外来营养。日本人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便集中精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因而明治政府及其成员极端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实现富国强兵的前提、基础。政府成员更是把教育视作国家根本大计、头等大事,“吾人今日之开化非真正之开化”,“欲使我国推进全民之开化,开发全民之智慧,以维持国家权力,独立不羁,虽有无数人才出现仍十分困难”,“唯在于兴办真正之学校”,“确立牢不可破之国基者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唯真正在于教育而已”。上述可见,明治政府及其成员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视教育为奠定国基的头等大事。
二、日本明治政府注重文化的学习与交流
早在东汉时代中日两国即开始交往。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大批留学生来我国学习,我国唐代高僧鉴真亦不辞辛劳,东渡扶桑,传教授业。日本从此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日本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日本在学习中国文明时,又不失去其本民族的特色。例如:中国儒家思想的五个美德即仁、义、礼、智、信,在传入日本后,却没有特别考虑它的核心——仁,反而特别强调了忠诚。这正是日本儒教所独具的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日本民族逐渐形成了勤学善用、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日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
进入19世纪,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日本自然要学习“西方之法”,把落后、弱小的日本建设成为拥有强大军事及经济力量的资本主义强国,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离开了近代教育,要想使日本实现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文明开化,是不可设想的。明治政府实行资本主义改革的一个重要政策是“文明开化”。这一政策主要涉及文化教育改革及一系列社会文化改革。1868年新政府在施政纲领-《五条誓文》中提出“求知识于世界……”,表明明治政府要掀起一场全民族向世界探求科学知识的浪潮,体现了新政府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极大的决心。
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列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其经济整体实力大步提升。
三、教育与科技人才的培养
日本近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明治政府在近代化历程中,重视教育、注重科技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普及教育,促进了日本近代社会的发展。邓小平曾说过:“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这一点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切实注重教育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唯有如此,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尽快实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认为民族并无优劣之分,但世界上各个民族却各有其优点和长处,而日本民族这种“勤学善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日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上,日本曾为中华文明所折服,虚心向中国学习,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日本看到了西方科技文明,又虚心向西方学习。
跨入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新的科技革命已经到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要借鉴日本民族这种可贵的精神,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才能迎头赶上,在21世纪才不会再次落伍。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日本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我们要学会从日本的发展史中获得重要启示,要吸收日本教育发展模式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参考文献:
[1]顾学宏.二十世界史[M].北京: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
[2]万峰.日本近代史[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95.
[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王加丰.强国之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
(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