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九世纪中期中日国情比较

2009-01-14李彦峰

学理论·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中日国情

李彦峰

摘要: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和日本,正处于近代化和大变革的前夕。两国在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社会结构方面,具有很多的共同性。同时,由于各自历史的独特性,两国的国情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央集权的程度、文化背景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这三个方面。正是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近代化进程的成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进入了列强的行列,而中国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越陷越深。

关键词:十九世纪中期;中日;国情

中图分类号:D82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011—02

十九世纪中期,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不仅是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前夜,而且是中日两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关系的分水岭。科学认识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的国情,对于深入探究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九世纪中期中日国情的共同点

1.在社会形态上,属于落后的封建制国家

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人类社会进入新的文明时期。在其后的二百多年中,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欧洲主要国家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运动,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而在远东的中国和日本,还处在封建主义的统治之下。尽管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中国的江南和日本的西南各藩,也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的萌芽,但从中日两国全局来看,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封建制生产关系。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土地绝大部分集中在官僚、贵族、地主的手里,农民以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向土地的所有者交纳高额地租。同时期的日本,全部土地都属于地主阶级即大大小小的“士”,而且土地不许买卖。由于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农民的生活很贫困,无力购买基本的消费品,这也使中国和日本的国内市场十分有限,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在政治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

在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清朝皇帝把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满汉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中央集权国家,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里,皇帝依靠庞大的封建官僚机构把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大权抓在自己一人手里。在中央,设立军机处,作为自己的办事机构,军机处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绝对服从皇帝的意愿,执行皇帝的命令。在地方,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命。此外,还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和民族高压政策,把许多有进步思想的书籍视为异端,加以限制,许多有初步的民主思想的思想家和文人遭到迫害,许多文人学者不敢谈论政治,埋头故纸堆中整理国故。

同时期的日本,正处在1603年建立的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了最高的权力,幕府则是中央政府机关。将军下设“大老”、“老中”等重要官员辅佐幕政,设立“寺社奉行”管理寺院神社等宗教事务,设立“大目付”、“目付”等负责监视“大名”和其他家臣。幕府将军直接管辖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其余的则分封给260多个大名。将军对地方上的260多个藩国拥有最高统治权,各藩的藩主大名作为将军的附庸和封臣,要臣服于将军,向将军效忠。幕府将军依靠幕藩体制,维持着中央集权统治。

3.在经济形式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和日本,都是典型的农耕社会,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农村,男耕女织,粮食和日用品大部分是自己制造的,自己的产品除了给地主交租以外,一般没有多少剩余,生产的主要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交换。商品交换在经济生活中只不过是调剂余缺,买一些自己无法生产的东西,或是有钱人买一些奢侈品。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一些采取新式剥削方式的早期工场主。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和新式的剥削手段与传统的收取地租的剥削方式是根本对立的,新的生产关系会给封建统治带来致命的威胁,所以,中国和日本的封建统治者都是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工商业发展和海外贸易,大清统治者多次颁布海禁,不许片板出海,对海外侨民的命运漠不关心。日本也先后五次颁行了锁国令,使日本成为一个封闭的国家。

4.在社会结构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社会的主体

十九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虽然包含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由于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始终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城市手工业者和早期的资产阶级数量很少,在社会结构中不占重要地位。日本的社会结构则是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是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在它内部又分为上、中、下级武士,农就是广大农民,工主要指手工业者,商指商人。士约占全国人口的10%,农约占全国人口的80%,士农合计约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以上可见,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国社会的主体。

二、十九世纪中期中日国情的不同点

1.中央集权的程度不同

在中国,清朝统治者集2000多年封建统治经验之大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没有任何权力能对皇帝的权力进行制约。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宰相的权利还能对皇权进行一定程度的制约,而经过宋元两代,尤其是明朝,皇权对相权的斗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确立了自己的绝对优势,在中央不再设立宰相的职位,各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无须通过宰相。清朝一代,由于在中央设立了军机处这个执行机构,皇帝就更能把全国大权操在自己手里。皇帝可以以一言立法,又可以以一言废法。皇帝甚至享有许多专有的文字,涉及皇帝的字要实行避讳,总之,皇帝以各种手段维持着自己的凌驾于整个社会的绝对权威,维持着没落的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维持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缓慢发展。

日本则和中国有所不同,虽然将军是全国最大的封建主,掌握中央政权,并直接占有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但是,臣属于将军的大名也就是各地的藩主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权力,他们手下有效忠于自己的武士,而且实力强大的大名有时还联合起来反对将军的统治,因此,这种金字塔式的幕藩体制会随着中央与地方势力对比的变化而失衡,造成政权的不稳固。在这一方面,日本和中世纪的西欧很相似。与中国相比,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在集权程度上远远不及。

2.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的封建社会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化,也就是儒家文化。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儒家文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儒家经典可以和封建律例一样作为判决的依据,比如一个人的父亲被人诽谤,儿子为父亲复仇杀人可以被宽恕,又比如为了维护封建的尊卑秩序,一般规定如果主人犯罪,其奴仆可以为主人隐瞒,当然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除外。儒家思想不但得到统治者的尊崇,而且深深扎根于社会各个阶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生活化、伦理化特点。任何对封建统治和封建等级秩序可能构成威胁的思想言论都被视为异端,遭到打击和迫害。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满族人口只有几十万,在全国只占极小的比例,所以在很多方面猜疑心很重,对个别文字尤其敏感,把文字狱更是发展到无所不在的地步。对于涉及种族的字眼,对于使用南明年号纪年的,都要严惩不怠。寻常的诗词文章,经过封建统治者的联想发挥,都可以和谋反、大逆不道联系起来,对诗词文章禁毁,对作者处死,有的还株连九族。

日本的文化在来源上是多元的。日本是一个很擅长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唐文化,例如日本的大化革新实现了日本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中国的东渡学者和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把大唐先进文化源源不断传到日本,如鉴真、空海等人。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一般是采取有挑剔的选择,例如佛教传到日本,但日本传统的神道也完整地保留下来,日本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女人缠足的陋习却拒之门外。在明治维新之前,由于幕府实行严格的锁国令,只有荷兰商人同日本进行贸易。日本只能通过荷兰人了解西方,故把西方的学术文化称为“兰学”。幕府统治末期,兰学在日本流传开来。最初的兰学家主要是翻译西方的自然科学书籍。进入19世纪后,兰学范围扩大,除自然科学外,还包括了历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等。一些兰学家提出了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民主平等、仿效西方以改革日本和富国强兵等主张,为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在舆论上作了准备。在日本有一批深孚众望的兰学家,他们不满幕府将军的腐败统治,为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收徒讲学,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思想,其中最著名的是吉田松阴,他在从事政治活动之余,还设立了松下村塾,向学生传播兰学和爱国思想,招收的学生有武士、商人、农民、医生等。明治维新时期的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如高杉晋作、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都是他的学生。事实上,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已经有了一个思想启蒙的过程,这就比单纯儒家文化背景的中国在接受新思想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程度不同

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如苏杭地区的丝织行业,但是,江南地区从元、明、清三代都是中央财政的重要支柱,中央政府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把江南地区的钱粮漕运到北京,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过度压榨,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很慢。中国传统文化对工商业采取排斥的态度,有很多靠工商业致富的人不是把积累的资金投入到扩大再生产而是购买土地,回到封建剥削的老路。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是个相对封闭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在活动的范围一般被限制在蒙古大沙漠以南、帕米尔高原以东、喜玛拉雅山以北、太平洋以西的区域内,和外界的交往较少,所以受外界的影响很少。正是以上原因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十分缓慢。

日本是一个岛国,得地利之助,尽管有幕府的锁国令,西南诸藩依然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大。天保年间,西南诸藩都推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包括保护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创办西式企业、灾年减免租税、改革军队和采用洋枪洋炮、整顿财政、广求人才、鼓励西学及自然科学等等。一些具有资本主义改革思想的武士先后掌握了西南四强藩的政权,如西乡隆盛、木户孝允、高杉晋作等,在日本这种独特的幕藩体制下,西南四强藩的改革,等于给日本的封建统治撕开了一个口子,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主义体制内的局部地区已经到了足以引起质变的程度,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无法比拟的。西南强藩的改革甚至可以看作明治维新的预演。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中日国情
家国情?家国梦
关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思考研究
韩新政府清算国情院七大弊案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冷链物流发展状况对比研究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
中日动漫对比下探析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空间
韩国朝野齐喊国情院长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