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2016-11-18黎映川
摘 要:以《图形创意》课程为核心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在新兴传播媒介的变化下也孕育着新生,面对着印刷媒介发展的式微,新兴传播媒介的兴起,《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也必将借助以数字媒介为核心的新兴媒介来更好完善自我并不断发展。
关键词:数字媒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图形创意》;教育启示
1 何为数字媒介
数字媒介是以数字形式和数字内容并存,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下展现其交互性、智能性、简洁性的新兴媒介。数字媒介的产生反应的是其时代的特性,不同于传统传播媒介,数字媒介最大的特征在于其交互性,基于此特征,在数字媒介的干预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类课程能够更好地传播课程理念。
分析数字媒介,首先是从媒介角度上来说,它作为一种具有传播功能的媒介介质而存在。新媒体研究学者刘自力把将出现于现代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等之后的数字技术媒体称作新媒体。这其中包括电脑和一切运用微处理器、数码、镭射、互联网的技术设备、电子娱乐产品,用于生产和消费的多媒体系统、高科技视频系统、遥感系统以及通过数字手段生产的艺术品、仿生信息产品和各种含有电子内容的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等等,这些都应属于数字媒介。所以数字媒介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介环境,它在技术特征上是具有明显的开放、互动、虚拟、共享、兼容特点信息载体的沟通环境。
其次,从传播的角度上讲,数字媒介的环境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并集合了多种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大众传播”的规模和影响力,信息的发布改变传统媒体线性(直线)、无间断性和固定的单向传播模式的环境,使用户将线性思维、单一话语还原成点状结构和多重话语,角色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选择和参与,体现了双向、互动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对于数字媒介来说,它本身不能传达信息和思想,人才是主导者和策划者,但是数字媒介使得人在传达信息的方式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异。例如,在互联网博客中,作者发布消息的同时,阅读的受众也在参与消息的发布,消息本身和对消息的评价一样重要,都是博客信息内容的组成部分。
2 《图形创意》等设计基础课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设计学科重要的分支学科,自身专业特性就和媒介的发展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首先从课程本体来看,作为一门集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视觉传达设计是借助视觉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设计,是应用性传播与艺术的结合;其次,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来看,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也是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历史一一新兴媒介的接踵而来,引领并开拓和发展了新的传播领域和传播方式,从而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整体学科的发展。
《图形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纲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担负着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创意思维训练任务,其课程任务是让学生在课程当中通过对图形的理解,运用创意性思维模式,创造出既有信息传播功能,又新颖和独特意象想象力的视觉创意性图形,支撑着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价值的设计形式。基于《图形创意》课程任务,它的核心便在于使复杂的信息内容有效和富有情感化的传播,传播本身成为了受众与信息交流的绝对途径,因此,一方面《图形创意》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做到信息的有效传播;另一方面《图形创意》课程的性质就也决定着其应利用更加有效地授课方式来传递课程信息。传统的平面设计是基于印刷媒介为架构而进行的设计实践,而印刷媒介单一的感官认知并不能让学生全方位和高效的理解课程内容,数字媒介的介入能够弥补授课过程中的不足,同时也使得课程内容本身发生着微妙变化,革新课程的培养方案。
3 《图形创意》课程的教育启示
国内的《图形创意》课程伴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末逐步发展,由江南大学林家阳先生最早推广,并出版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学科专著《图形创意》,奠定了该课程作为以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核心地位。兰州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图形创意》课程最早也追溯到2003年,十年间该课程稳步发展。在这十年,课程的授课核心和其他高校《图形创意》课程设置一样,都集中在将传统创意理念应用在图形的创意设计中,也获得过诸如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等一些成绩,但能够感受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不断老化,设计的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伴随着设计对象由印刷媒介转为数字媒介,体验化和情感化设计理念开始兴起,《图形创意》课程与其他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一样,面临着只将自己局限在单一媒介的设计实践的窘境,继续在新的设计观念中寻找源泉成为一种空想。在面对新的媒介挑战,学科组对课程乃至专业的建设都重新定位,将数字媒介作为现在乃至将来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对象,设计的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3.1 教学方法的多种媒介化
首先在课程设计中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在课件的编撰中采用视频和交互动画,如制作关于同构图形的变化时所采用的数字媒体技术,让同学们更加清晰的知晓所学的基本知识点,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使用非美术元素来提炼视觉图形,如用图形的表现形式绘制音乐的韵律和武术的节奏等。
3.2 设计实践的多种媒介化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写道:媒介即讯息。强调媒介本身非消极的、静态的,而是对信息内容有强烈地反作用,所以在设计实践环节中,媒介选择的不同使得设计内容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同学认真区分媒介的差别来选择最终索要实践的媒介。针对这一实践新课题,鼓励同学不拘泥于传统媒介——印刷媒介的限制,积极开展多种媒介的设计实践活动,尤其是紧贴时代的数字媒介,让图形这个静态元素不再冷冰冰,成为动态的、交互的、丰富情感化的传播要素。
3.3 设计交流的多种媒介化
积极利用手机媒体来传播图形设计,如在微信平台和微博空间发布新设计,使其成为焦点事件,尽管目前传播面还仅限于部分业内,但随着课程本身的不断开放,未来会展现出更加积极的一面。
4 结语
传播媒介的发展将数字媒介带到我们身边,使得《图形创意》等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必须适应新的传播媒介做出革新,因此,应做到不固守经典,并且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自我调整,才能将课程的授课内容最有效的传授于学生,也才能通过授课方式的变化来发展自身的授课内容。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
[2] 童芳.新媒体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玲.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5).
[5]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上、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7] 马晓翔.新媒体艺术透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 林家阳.图形创意[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黎映川(1983—),男,甘肃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设计艺术研究与应用。